某教師對學案導學的批評
學案研究 2010-04-21 20:29:02 閱讀10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趙加琛
按:隨著學案導學或學案教學的深入發展,贊揚之聲不絕于耳,貶損的言論也時常出現。持贊揚態度者,感受到了學案教學的魅力,持批評態度正是看到了現在有些地方實施學案教學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而異常擔憂。本人近期將選編一些對學案教學批評的言論,供大家研討,以使問題越辯越明,找到現在各地實施學案教學的缺陷,進一步發揚光大學案教學。我們應該感謝支持并實施學案教學的廣大領導和教師同仁,正是他們的支持、激勵和實踐,才使得學案教學不斷壯大,不斷提高研究層次,是學案教學獲得螺旋式提升;我們也應該感謝對學案教學提出批評的廣大領導和教師同仁,正是他們出于對教育教學的高度責任心,而
深度地研究學案教學,發現了實施學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今日上網,看到了一篇文章:
在“濟寧教育吧”(http://tieba.baidu.com/f?kz=663033427)中出現了一組批評學案導學的帖子,其中choulao9在帖子中這樣說道:
歷數目前“學案導學”的弊端:
一是試題化傾向十分嚴重,由于功利思想在作祟,“講學稿”已經發生了異
化,逐步成為了“題海戰術”的翻版和應試教育的幫兇;
二是知識綱要化明顯,原來的教師說學生劃(重點),搖身一變為紙上印刷的文字,教師的語言灌輸變成了文本注入,節省了教師時間,增加了學生負擔,
課堂學習也因此更加浮淺;
三是師生都變成了“學案”的奴隸,最有名的觀點就是“學生圍繞學案學,教師圍繞學案教”,師生的創造性和課堂生成美蕩然無存,新授課變成了“練習課”、“復
習課”,嚴重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
四、把課后題海戰術變成了課前機械訓練,名為“預習性作業”,實質上是大量的機械性知識灌輸或試題練習,課堂需要的差異性的課程資源被統一化、應試
化;
五是“指鹿為馬”欺騙世人,美其名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還給學生,把權利還給學生”,減少教師課堂“講”的時間,實質上是誤讀“做中學”、“精講精煉”,
把含義為“聽、說、讀、寫、視、思、演”的“做”、“練”理解為只是做題。
總之,應試思想根深蒂固,新瓶舊酒變本加厲,放任自流不負責任,懶惰低
能坑害學生,這就是當今“學案導學”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這位朋友對學案導學的研究,正是發現了某些地方編制的學案有“習
題化”的傾向。本人在《學案教學設計》一書中這樣論述了“習題化學案”:
在編制知識學習或復習的學案時,出現了一種錯誤傾向,即“習題化學案”的編制。“習題化學案”是指編制學案時,把知識點細化成對應習題,通過大量練習達成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訓練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其突出特點是用做題代替學生的探究活動,用做題促成學習目標的達成。利用“習題化學案”開展課堂教學,通常是利用習題逐步深生對概念、原理以及重點、難點、疑點的理解和掌握,大量時間用于研究題目的解法、歸納解題規律,難以系統地深化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這種做法造成的知識缺陷,還要再通過后續做題進行補償,陷入了不重視基礎而反復補償、強化的惡性循環。學生處于單調、乏味的做題活動中,容易導致疲勞,產生厭學情緒。雖然“習題化學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整合學生的個體素質結構,但畢竟是一種耗時、費力、低效的做法。“習題化學案”是對學案教學的誤解,是非常有害的。“習題化學案”一般多出現在實施學案教學的初始階段,隨著
教師設計學案能力的提高,一般會克服這種編制誤區。
實際上,實施學案導學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沒有編制出高質量的符合學情的學案,二是沒有建構良好的課堂模式。學案導學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只是學校領導層不給以足夠的重視,不對教師進行學案導學的系統理論知識培訓,從而使教師自發研究學案的編制和學案的使用,這種研究既不系統,又不能提高研究層次,何況教師們不經過系統的理論培訓,只是從雜志、網絡上獲得片面的、不條理的,甚至是一些不負責任的文章介紹,因而使教師對學案的編制與使用存在很多誤解。學案道學導學只所以被教師長盛不衰地使用,就是因為它能擴大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非常符合提高以文化素質為核
心的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素質教育。 實施學案教學的學校,實施效果不好一般有三種情況:
實施初:急于就章行事,把實施學案教學作為標榜或作秀的手段。這是學校
決策層出了問題。
實施中:對學案教學的理論知識欠缺理解,不能編制出良好的學案,課堂使
用學案的效果不佳。對教師的培訓達不到要求,是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
成熟后:教師憑老經驗,或積極性不高,不做深入調查,不顧學生實際,盲目地編制出脫離學生需求、不受學生歡迎的學案,課堂教學中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被動參與。這是某些學校實施學案教學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后不能繼續有效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學案教學的發展不會停滯不前,需要教師作出連續不斷的實踐(在《學案教學設計》一書的前言中指出:學案教學的研究工作永遠不會完結,連續不斷的教學實踐和發揮教師與學生的創造性是學案教學得以發展的不竭動力),需要螺旋式的提升,如果教師滿足于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學案教學就會缺少新鮮血液,也會使教學質量達到最大化而無法提高,還會被其他繼續作出深入研究的學校拋在后面轉而千方百計地去向別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