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裝甲部隊可謂是鋼鐵洪流,少則數百、多則上千的T-34中型坦克成群結隊地沖擊著德軍的陣地。縱然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驍勇善戰,卻也是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統統被打成了廢鐵渣渣。完全可以這樣說,T-34中型坦克就是蘇聯戰勝德國的必備武器,當數量眾多的T-34中型坦克一起沖鋒時,那就是德軍最為恐懼的時刻。
然而,在T-34中型坦克的傲人戰績的背后,是大量的T-34中型坦克在戰場上被擊毀、擊傷、根據一份不完全的統計數字,蘇聯在戰前生產了約5.3萬輛T-34中型坦克,戰后幸存1萬余輛,也就是說蘇軍在戰場上損失了合計4萬余輛T-34中型坦克,而如果包括那些被損毀后重新修復的數字,則蘇軍在戰場上的損失更為巨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T-34中型坦克在戰場上損失如此巨大呢?
通常來說,人們將其歸結于,德國占據了坦克的性能優勢,所以蘇軍才會有如此多的T-34中型坦克被摧毀。畢竟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性能優異,更別提虎王重型坦克了,再加上德軍擁有許多優秀的坦克殲擊車,如三號突擊炮、追獵者殲擊車、費迪南殲擊車等,所以蘇軍的損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一說法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它也僅僅是原因的一部分,因為東線戰場上的坦克優勢是呈現螺旋上升趨勢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軍其實牢牢掌握著坦克性能優勢,配備了F-34型76.2毫米坦克炮的T-34中型坦克對于德軍而言,幾乎是一種不可力敵的存在。而作為回應,德軍也迅速為四號中型坦克換裝了KwK40型75毫米坦克炮,但就本質上來說,雙方仍舊是勢均力敵的存在。
直到1943年,德軍拿出了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為止,德軍才開始掌握裝甲優勢。但是在1944年蘇軍也推出了T-34中型坦克的改進型T-34/85中型坦克,這種炮塔正面裝甲提升到90毫米,配備了D-5T型85毫米坦克炮的T-34中型坦克大大緩解了蘇軍的劣勢,再加上IS-2重型坦克,SU-152自行火炮和SU-100坦克殲擊車等,蘇軍其實并沒有差德軍太多,優勢可能還占據部分優勢。
那么如果不是雙方的戰力存在硬性差距,造成T-34中型坦克如此高的戰損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坦克的軟指標有時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這也是T-34中型坦克最大的問題所在。比如說早期的T-34中型坦克在生產時是缺乏電臺的,除去指揮型T-34中型坦克之外都沒有電臺,這對于坦克集群而言非常致命,帶來的是嚴重的指揮問題。在激烈的戰斗當中,T-34中型坦克的車長們必須冒險推開艙蓋去看指揮車的旗語,這種低效率的指揮方式造成了T-34中型坦克之間會出現可怕的脫節,非常容易被德軍坦克分而治之。如果再加上T-34中型坦克缺乏優秀的觀瞄設備,那么它的戰斗效率也會進一步大打折扣,這在戰爭里也是造成T-34中型坦克戰損頗高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T34中型坦克在設計之初就存在一些不大不小的設計問題和生產問題。比如說人們津津樂道的'做工粗糙',想來這些人恐怕沒有仔細看蘇軍戰史,它給蘇軍帶來的絕不是什么優勢,而是極大地麻煩。而且戰時簡化生產和做工粗糙也是兩回事,這本質上其實是蘇聯工業的缺陷所致,反映到坦克上就會成為巨大的缺陷。
比如說,T-34中型坦克的變速箱設計就存在巨大的問題,其變速箱有巨大的缺陷,經常會出現機械故障,車組成員不得不在發動機艙準備一個備用的變速箱來應對這些問題。而其裝甲設計也存在問題,因為冶煉工藝相對粗糙,所以遭到打擊后就算沒有被打穿裝甲,也會造成裝甲背板崩裂飛濺的情況,對于車組成員造成了極大地安全隱患。鑄造炮塔本身也因為工藝粗糙,而存在有不少的沙眼和氣泡,造成了防護水平低于紙面數據的情況。
另一方面,T-34中型坦克還因為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出現性能下降。比如說因為早期失去大量領土,導致了稀土資源匱乏,所以坦克的裝甲質量就出現了下降。又因為缺少橡膠,所以大多數T-34中型坦克也就都沒有掛膠履帶,導致了T-34中型坦克在行進時的噪音非常巨大,再加上它的柴油發動機也是個巨大的噪音源,往往距離德軍還有兩三公里的時候就把德軍全驚動了。
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在戰場上都會造成T-34中型坦克的實際性能和紙面性能有極大的差距,實戰中往往會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出現巨大的損失。而加劇了T--34中型坦克的損失的,則還包括了蘇軍自己的一些違規操作。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一個事實,那就是蘇聯裝甲部隊雖然英勇善戰,但是缺乏裝甲運兵車的問題則始終困擾著他們。事實上,許多T-34中型坦克并非是被德國坦克擊毀,而是毀于德軍步兵和反坦克火力之下。因為缺乏裝甲運兵車的原因,所以蘇聯裝甲部隊在沖擊時往往得不到步兵的支援,因為步兵往往會因各種原因和坦克脫節。這導致了坦克在實戰中,很容易就毀于德軍步兵和反坦克火力之手,尤其是德軍配備了坦克殺手和鐵拳兩種單兵反坦克武器后,蘇軍的坦克損失數字就直線攀升。
當然了,蘇軍對此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讓步兵直接乘坐在坦克上伴隨沖鋒,以達到在逼近德軍陣地時,配合坦克快速清掃德軍在陣地上的反坦克火力和防守兵力。不過,這一方案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直接坐在坦克上的步兵也會面臨德軍機槍火力的打擊,沒有保護的步兵也會出現傷亡數字激增的情況。
同時,這些蘇軍坦克兵自己也經常處于一些未知的原因,而莫名其妙地去采取一些不符合操典的做法,比如說對他們自己的高爆彈做出改造。蘇軍坦克兵往往會在自己的高爆彈里添加鋁鎂化合物,這種化合物放置于高爆彈內可以提升爆炸為1.5倍至2倍,這種添加鋁鎂化合物的做法會把高爆彈變成鋁鎂燃燒高爆彈。這本是蘇聯炮兵應用在重型炮彈和火箭彈上的,但因為鋁鎂燃燒高爆彈爆炸后不僅威力巨大,還可以讓讓火焰德軍坦克裝甲表面燃燒,所以蘇軍裝甲部隊也采用了這種方案。
可是蘇聯裝甲兵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鋁鎂燃燒高爆彈彈有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發生坦克中彈起火,車內的炮彈就會被火焰燃燒。而鋁鎂燃燒高爆彈更是非常易燃易炸的東西,如果坦克中彈起火導致鋁鎂燃燒高爆彈爆炸的話,不僅車組人員都會被炸死,T-34中型坦克也會因為內部的鋁鎂燃燒高爆彈爆炸而被徹底摧毀。于是,這也變相地削弱了坦克的安全性和防護性,結果導致了很多本可以修復的T-34中型坦克,因為可怕的彈藥爆炸問題,而徹底被變成了廢鐵。(正常的高爆彈即便燃燒也很難發生如此猛烈的爆炸)
事實上,T-34中型坦克那些可怕的戰損數字,十之八九都是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和違規操作造成的,很多本來可以修復的坦克最終也都變成了廢鐵。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惋惜的事情,因為它損失的不僅僅是坦克,更包括了那些有經驗的車組成員,這對于戰爭中的蘇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參考文獻:《二戰中的蘇聯坦克》
《二戰兵器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