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呆兔子
俄烏戰爭打到現今,已經超越了地球上九成人類的認知,包括很多國家的情報部門,也都沒有料到烏克蘭軍隊能夠頂住俄羅斯軍隊的開戰“三板斧”,并且沒有出現大規模潰敗,還在兩個月時間內打出了多個在歐洲平原地域以弱抗強的戰術級經典戰例。
我相信,不管俄軍如何辯解,在這個網絡信息化時代,其在作戰中暴露出的大量問題在眾目睽睽之下是無法掩蓋的。雖然從戰略上衡量,勝利的天平依然是傾向于俄羅斯的,只是取得勝利的時間是長是短,付出的代價是高是低而已。
而俄軍也必須要取得勝利,這是國運之戰,不容有失。但世界各國天天盯著屏幕看戰況的民眾都能夠感覺到,仿佛在烏克蘭戰場上空有一只上帝之眼,能夠及時準確知悉俄軍各路作戰集群的疏漏之處,一再指引烏軍予以精準打擊,讓俄軍一度首尾難顧、顧此失彼。
特別是在戰爭初期,俄軍打的很是狼狽,不得不重新規劃戰略企圖,多次調整作戰方案,大幅度收縮戰線,加強防御,改變戰術戰法,步步為營,直接拖長了原計劃中的作戰時間節點,嚴重降低了作戰效率。即便如此,也仍然是不斷出現疏忽之處,讓烏軍有機可乘。其戰術失誤頻頻,多個軍旅級指揮所被精準襲擊,中高級指揮員傷亡慘重,就連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也被擊沉,教訓不可謂不深重。
實際上,在這一切的背后,隱藏著自二戰以來最大的一場暗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基本上已經傾盡全力通過全方位的暗戰來支持烏克蘭軍隊,在壯闊的烏克蘭平原上打了一場用一流的信息作戰力量配合二流的軍事力量,全力對抗俄羅斯軍隊的詭異戰爭。
明面上是烏克蘭軍隊與俄羅斯軍隊的對決,暗地里卻是北約信息作戰力量用其自前蘇聯時期就開始積累的龐大情報資源和全球最先進的信息作戰裝備,借助烏克蘭軍隊這個倒霉鬼之手,來與俄羅斯軍隊展開全方位的較量,好好檢驗了一下北約集團在信息戰領域的真實水平。
這里所提到的“信息戰”,主要包括情報戰、輿論戰、網絡攻防戰、戰場電子戰這四種作戰樣式。其中,在俄烏戰爭中由北約親自操刀下場參與的作戰樣式有三種:一是輿論戰;二是網絡攻防戰;三是戰場電子戰。借烏克蘭軍隊之手間接參戰的作戰樣式有一種:情報戰。
輿論戰
先說輿論戰,北約集團擁有絕對操控世界多媒體信息走向的實力。在此次俄烏戰爭中,西方國家在輿論戰中已經將其最強實力來了一個徹底的展現,全面封殺俄羅斯政府與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無限放大對其有利信息的加工與傳播效率,對俄羅斯政府和軍隊的相關信息進行選擇性與歪曲性的傳播,原來讓世界人民感覺到方便迅捷的各種互聯網絡和社交平臺,突然之間就不再是“民主、公正與自由”的圣母面貌,迅速展露出早已隱藏在背后的獠牙利爪,密切配合美國政府和情報機構的行動,信息封殺、信息歪曲、信息攻擊、信息單向放大、信息造假、信息心理戰等輿論作戰方式全面出現在由西方控制的全球媒體與社交平臺上,導致全球至少70%的網絡信息平臺被轉化為西方輿論戰的有力武器,死死抓住了西方世界主流輿論導向,影響了全球半數以上國家和地區的民眾認知走向。俄羅斯基本上沒有多少還手之力,只能盡全力在網絡信息夾縫中求突破,通過信息迂回來努力傳播戰爭真相和己方聲音,打成了一場經典的網絡輿論游擊戰。
網絡攻防戰
在網絡攻防戰中,俄羅斯政府保持了相當的克制,并沒有派國家隊出戰。僅僅是在開戰初期,由俄羅斯黑客自發的組織開展了一些針對西方國家政府和商業機構的網絡攻擊行動,但由于西方國家已經在網絡空間提前進入戰備狀態,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以美軍為首的北約集團網絡空間作戰力量表現出高超的網絡攻防專業團隊能力素質,很快控制住了俄羅斯黑客的攻擊行為,甚至予以反殺。
俄羅斯政府和軍隊因顧忌與北約國家在網絡空間爆發直接沖突,所以始終隱忍保守,以網絡防御行動為主,沒有主動出擊。而北約方面也是對俄軍網絡作戰力量的殺傷力有所顧忌,并未主動向俄境內的各類軍民用重要目標實施網絡攻擊行動。因此,在網絡空間戰場上,北約國家和俄羅斯的網絡空間作戰力量都有較大程度的保留,沒有全面撕破臉皮對打,但北約已經在網絡空間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威懾力。相比俄烏陸戰場的慘烈,這已經是屬于平靜之地了。
戰場電子戰
而俄烏戰爭中的戰場電子戰卻表現出另一種神秘面目。從俄烏戰爭初期公開報道的俄軍在作戰指揮和通信聯絡方面的糟糕表現看,其戰術級甚至戰役級指揮通信系統均大范圍的遭受到了精準、全面和猛烈的電子干擾與壓制,特別是投入俄烏戰場的旅、營和連級的加密指揮通信系統,表現出極低的可靠性,無法保持最低限度的指揮通信需求,迫使基層指揮員不得不使用民用通信系統和非保密通信系統來保持指揮聯絡,從而將本級部隊的通信內容和作戰位置等秘密信息暴露無疑,導致在戰場上出現了北約情報偵察力量所期望的單向透明,并迫使俄軍各級指揮員不得不攜帶指揮通信裝備頻繁進抵前線,用距離上的縮減來抵消敵方電子干擾的強度,通過最原始的方式來實地了解掌握部隊作戰情況,這也間接導致了俄軍各級指揮員的奇高傷亡率。
可以肯定的是,在戰爭初期,俄軍的衛星指揮通信系統、短波指揮通信系統和超短波指揮通信系統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電子干擾與壓制,一度導致俄軍在戰場指揮控制方面出現較大的混亂,但隨著戰爭進程的逐步推進,俄軍似乎已經找到了一些對抗北約軍隊戰場電子戰的方法措施,各級部隊的指揮控制和通信聯絡至少能夠保障最低限度的需求,失泄密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而俄軍電子戰部隊也在經歷了初期的戰場混亂之后,逐漸在找到了自己的作戰定位,其在經歷過敘利亞戰場歷練后所擁有的豐富作戰經驗逐漸發揮作用,也開始全力偵察和干擾反制烏克蘭軍隊的指揮通信系統、防空預警系統和無人機等戰場偵察系統,并取得一定戰果。但從現有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作戰情況看,俄軍裝備有“克拉蘇哈”-4S、“摩爾曼斯克”及“莫斯科”等電子對抗系統的電子戰部隊并未能完全奪取戰場制電磁權,烏軍始終能夠通過軍民用通信設備,特別是衛星通信設備與外界進行有效聯絡,特別是俄軍電子戰部隊對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的美國“星鏈”衛星的干擾壓制行動,可以說是完敗。
但在對烏克蘭軍隊的防空作戰系統的壓制與摧毀、無人機系統的偵察與反制、戰役和戰術級指揮所的偵察與定位、以及部分戰略級指揮通信網的干擾方面卻也有不錯的建樹。有意思的是,俄軍似乎有意將電子戰控制在戰役級別,并未主動向烏克蘭境內重要的民用信息基礎設施、電力系統和軍民共用的移動網絡系統等發動全面的阻斷、干擾和壓制等作戰行動,僅將電子戰范圍限定在各戰場及其周邊區域。而北約軍隊則通過電子戰飛機、無人機和機動式地面電子戰車組等作戰系統,有效的干擾和降低了俄軍的指揮通信效率,直接和間接的給俄軍帶來了更大的人員傷亡與裝備損失。整體上,在這場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電子對抗作戰行動中,北約軍隊借助部署在多維空間的先進電子戰裝備完勝俄軍。
(上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