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逛書店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總有一排書架上裝著滿滿的都是關于如何溝通的書,太多的書說明人們渴望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太多的書也會讓大家有選擇困難,不知哪本更合適自己。
我們還是很困惑:什么樣的關系才是好的人際關系?好的關系應當沒有顯而易見的分歧嗎?怎樣才能建立良好關系?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哈佛大學教授,“哈佛談判項目”主任羅杰·費希爾和“哈佛談判項目”主任助理斯科特·布朗撰寫的《溝通力》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什么樣的關系才是好的人際關系?
我們常常誤認為好的關系就是贊同對方的行為,為了表示對另一方行為的強烈不滿,我們會終止同他們的交往:“你這種事都做得出來,我再也不想理你了!”
有些人還認為良好的關系是不存在任何分歧的理想境界:“我們關系非常好,沒有任何分歧。”或是認為言聽計從的關系就是好的關系。“我和他的關系非常好,我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從不頂嘴。”或是認為良好關系一定要建立在溝通的價值觀上。
作者認為良好的關系,一定是有所需,也有所求的。
有所求:實質(zhì)性結(jié)果。無論同誰交往,我們都想得到立竿見影的實際結(jié)果,例如金錢、舒適感、安全感、利潤等,我們想要的關系應當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實現(xiàn)這些利益目標。
同時,我們還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我們希望這些交往能帶來正面的情緒:充滿信心、非常滿足、平和,能夠說“很高興同你合作。”
有所需:處理分歧的能力。相互競爭及不斷變化的利益會帶來很多問題,我們所需要的良好關系應當能夠盡可能地解決雙方利益沖突的問題,即使雙方各持己見,也能抱著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交往。
良好人際關系的目標是建立有效處理分歧的關系。
衡量雙方關系是否健康,可以通過以下六項指標來評價雙方能否成功解決分歧
一、保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光有道理是不足以解決問題建立起關系的;即使對方感情用事,我也要以理智調(diào)和沖動的情緒,采取切實可行的合理行為。
二、理解萬歲
即使對方誤解了我,我也要試圖理解他們,了解各方利益、觀點、需求和對公平的看法;雙方了解越深,越有可能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三、加強溝通
只有積極交換不同意見,才能更好地了解各自的想法。雙方共同參與決策,交流越多,做出的決策就越完善。即使對方不聽我的意見,在事關他們的問題上,我也要先咨詢他們的意見再做決定。
四、信任至關重要
輕信比善意的懷疑更能破壞人際關系,如果對方在耍花招,既不輕信他們,也不欺騙他們,做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因為得到他人信任,才更能影響別人。
五、以柔克剛
聽取別人的意見,對我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能幫我抵制別人強加的要求。采取的方式越溫和越能互相合作,如果對方威脅我,我不低頭屈服也不以硬碰硬,廣納善言,以理服人。
六、相互接受
關鍵不在于是否接受,而在于接受對方的程度。即使對方拒絕我們,并對我們的想法不屑一顧,我們也要接受他們,認為他們值得我們關注,并關心他們,樂于向他們學習;在同他們打交道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在掌握各方面的情況,從而更具說服力地勸對方接受我們的主張。
點擊原文:你說的話為什么沒人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