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顏世富教授
人們都希望自己生活美滿幸福,但是幸福究竟來自何處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美國哈佛大學在1939年啟動了“TheGrant&Glueck Study”研究項目。該項目至今仍在進行,已成為史上歷時最長的成人發展研究工作。這些年里,哈佛的學者跟蹤了724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年復一年地詢問和記載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狀況等。這些人還出現了一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
2015年11月,該項目的第四任負責人——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在TED上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主要結論有:(1)孤獨寂寞有害健康,社會關系對我們是有益的;(2)關系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3)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保護人的大腦。
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受到多種刺激,承受多種壓力。面對多種刺激,如果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一般都能淡然處之,可以保持心身健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illiamSchutz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不能脫離群體而單獨生活,在群體中人們通過語言、思想、感情等互相影響”;“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必須與自然界建立一種平衡的關系,同時也必須取得社會關系的平衡,否則便會導致許多沖突與矛盾。”可見,與他人交往,進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最本質的精神需求。
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改進人際交往策略,提高溝通技巧,善于化解沖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人際交往策略與技巧
從總體上說,良好的人際交往要考慮交往雙方的個性特征、處世風格和所處的交際環境,因地、因時、因人選擇合適的交往方式,建立起互諒、互信、互助、愉悅、友好、持久的人際關系。
1.人際交往策略
(1)人際交往“以誠為本、和為貴”,坦誠相待、理解萬歲;
(2)喜歡與人相處,也同時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尋求友誼,因而在人際關系上能左右逢源、受人愛戴;
(3)在指揮控制關系上,要“異性(格)相吸”。一個試圖控制,另一個愿意順從;
(4)在人際交往中,要“物以類聚”,要么都喜歡交往,要么都喜歡獨處;
(5)經常性運用“移情”和“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立場上想問題。
2.人際交往技巧
(1)用積極、肯定、支持、建設性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們;
(2)善于發現并贊美別人的優點,必要時適當恭維一下;
(3)愉快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4)當被觸傷感情后,仍能心平氣和地交往;
(5)觸傷他人感情后,能及時向人道歉;
(6)當有人不同意你的觀點、見解時,不必強迫他人接受或感到煩惱;
(7)自己有錯時,要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8)在交談時讓別人把話講完,再表達你的意;
(9)別人講話時留神傾聽。
二、善于化解人際沖突
1.在不損害原則前提下,在沖突中不妨妥協一下。
2.可請共同上司、權威人士裁決或法規解決。
3.拖延時間,任其發展,期待環境變化解決分歧。
4.適當忍讓、回避,寬恕對方。
5. 有時可以合理利用人際沖突:
(1)用合理的方式讓沖突表露出來,使對抗者發泄胸中的不滿,沖突者由此可能更親近;
(2)利用群體間的沖突,加強內部的凝聚力;
(3)用一定程度的沖突造成權力的平衡,反而能減少進一步的沖突;
(4)小事情的沖突,可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建立相應的應對機制;
(5)不打不相識,解決沖突中,雙方消除誤會、增加信任、共同合作,達到雙贏目標。
三、有效溝通策略與技巧
合適的溝通方式可以取得融洽的人際關系。有效的溝通要考慮溝通雙方的目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和所處的溝通環境,因地、因時、因人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1.溝通前先澄清概念,不要文不對題。
2.明確溝通的目標,期望溝通后達到什么效果。
3.仔細考慮一下溝通的內容,設想溝通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設計一些預防性的對策。
4.計劃溝通內容時,應盡可能取得他人意見、獲得他人看法、得到他人支持。
5.溝通不只注意內容,也應注意運用聲調輕重、面部表情、體態動作和詞語斟酌。
6.語言表達要宏亮清晰、條理清楚、簡潔、通俗,不要嘮嘮叨叨、含混不清、辭不達意。
7.溝通信息量適中,突出或強調重點,便于對方記憶;要防止過多龐雜或匱乏,尤其防止信息超載可能導致處理不了的情況出現,從而造成信息混亂或對信息內容的誤解。
8.與作風簡練的人溝通,口頭表達也要簡明扼要,必要時留下詳細書面材料。
9.談論重要或嚴重問題,或與懷敵意的人溝通,可先談一些無關的、輕松的話題,待氣氛舒緩后再轉入正題。
10.溝通時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但避免走入油滑;要諷刺時,最好自嘲。
11.保持溝通環境的安靜,避免受到噪聲干擾和電話、來人的打斷。
12.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1)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效果最好;
(2)適當時候私下預先溝通、交換看法;
(3)請第三者從中斡旋。
13.溝通時要敏銳地觀察對方的反應:
(1)對方無明顯表情時,按既定計劃溝通;
(2)對方表現出興趣時,可展開計劃溝通;
(3)對方表現出不耐煩或有急事時,可簡略概括溝通內容后結束;
(4)對方有疑惑時,可重復要點或稍作解釋;
(5)對方有爭執時,迅速結束此次溝通,以后再議;
(6)要給對方足夠的理解時間、插話機會。
14.溝通要設身處地考慮對方觀點、利益,要用對方能接受或喜歡的語言或詞匯交流。
15.了解非語言性的溝通信息,如:
(1)沉默不語或靜止不動;
(2)皺皺眉頭或微微一笑;
(3)坐立不安或焦灼不停地流汗;
(4)指指點點;
(5)窘迫而滿臉通紅;
(6)苦惱、厭煩、憤怒、沮喪的表情;
(7)輕拍一下下級的肩膀;
(8)故意讓人久等;
(9)用“啊”、“嗯”、“哈”、“對”的嘆詞;
(10)圍成一圈開會,隔著大班臺交談;
(11)辦公室的布置與環境;
(12)衣著打扮。
16.進行適當的溝通反饋:
(1)應考察追蹤溝通效果,對方是否理解、見諸行動,有必要時進行兩三次溝通;
(2)反饋應具體明確,最好帶有新的例證;
(3)反饋不應使對方產生逆反防御心理。
17.溝通應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否則會失去信譽或威信。
18.溝通時要學會傾聽:
(1)專注對方,不能三心二意、敷衍了事;
(2)對無興趣的話題中,找出有意義的東西;
(3)見機把對方的內容和自己的感受簡要地講出來;
(4)剛聽時不要有先入為主之見,聽完后再找出主題和要點。
19.不宜當著眾人的面批評人,除非受到點名批評的紀律處分。
20.上下級溝通時,上級要有真誠態度,給人充分講話的機會,多聽少評價,尤其能接受不愿聽的信息。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不斷走向成功!
顏教授工作非常繁忙,還能夠抽出寶貴時間為大家撰寫文章,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