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三儀、三才”謀略,學會便是“天才”
筆者在讀鬼谷子的《謀篇》中,發現鬼谷子所講的“三儀、三才”謀略大有學問,學好那便是天才。
何為“三儀、三才”,鬼谷子說:對于一個人來說,凡是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實情。根據實際研究,來確定“三儀”。
“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滲透,就可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鄭國人入山采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所以凡是感覺疏遠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惡習相同而關系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系,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系。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墻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事情的突變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漸變而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謀略,謀略生于計劃,計劃生于議論,議論生于游說,游說生于進取,進取生于退卻,即卻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復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數的。
“三才”便是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如何運用“三才”,才是成功的關鍵。鬼谷子說: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守危地;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禮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反而可以給他們進清理事理,讓他們建功立業。因此說,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所有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直壯是由彎由積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積累而成。這就是因為“道數”得到了實行。因次,用好了“三才”中的一才,你就是人才;用好“三才”中的二才,你就是奇才,用好“三才”中的三才,你就是天才。
鬼谷子《謀篇》中的原文: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于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于數,明于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于弱也;為直者積于曲;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2018年5月8日于艾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