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東線戰場中,德國與蘇聯于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50萬名士兵和6000多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之一戰。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欲從由南北兩端自中央夾擊,合圍殲滅中央突出部的蘇聯紅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于蘇聯紅軍已做好嚴密防務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損失慘重,因為南線意大利被盟軍登陸了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戰役后,蘇聯紅軍發動一連串巨型攻勢,殲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且趕出蘇聯領土,德軍再也無法對蘇聯紅軍產生威脅。
1943年初,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后,乘勝進攻,收復大量失地,但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也開始計劃向蘇聯紅軍反撲。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使蘇聯紅軍深入,蘇聯紅軍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曼施坦因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起反擊,西南方面軍遭到了重創,其第5集團軍遭到了毀滅,德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蘇聯紅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占的哈爾科夫,后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斯大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后,戰線趨于穩定。
曼施坦因的這次反擊造成的一個后果就是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控制了奧廖爾一帶。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控制了別爾哥羅德地區。在突出部內的是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雙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即將展開。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軍在飛機和坦克的配合下開始進攻,但遭到蘇聯紅軍軍的頑強阻擊,損失慘重,只好轉入防御。蘇聯紅軍先后在庫爾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轉入反攻,德軍節節敗退,只好退卻。
蘇聯紅軍連續收復了奧廖爾,哈爾科夫,頓巴斯,基輔等重要城市。為此,莫斯科曾首次鳴放禮花炮祝捷。德軍的“堡壘”計劃徹底破產。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50萬人,損失坦克約2348輛,損失飛機2100架。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3,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
庫爾斯克戰場遍布著數以百計燒焦的坦克和飛機的殘骸,以及無數的尸體。雙方的區別在于:蘇聯紅軍在遭受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然能按照計劃開出防線發起全面反攻,而歐洲東線德軍則失去了僅有的骨干力量。
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使納萃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后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后,歐洲東線的戰局演變成了蘇聯紅軍的長途進攻,蘇聯人收復了所有失地,征服了整個東歐,一路攻入德國,占領了柏林,并贏得了戰爭。德軍再也不能反擊或阻止蘇聯紅軍的推進,只能被迫開始了長途撤退。
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坦克3千多輛,但會戰的勝利使蘇聯紅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這次會戰后蘇聯紅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解放了基輔,蘇聯紅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
會戰中,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在組織方面軍群之間的戰略協同和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方面都有較大改進,取得了在決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經驗;新編組的坦克集團軍第一次用作擴大戰果的梯隊;航空兵徹底奪取了制空權。蘇聯紅軍戰略指揮的特點是,指揮高度集中、選擇行動時機適宜等。
但在此役中,顯示德國士兵的素質仍然遠在蘇聯之上,證明蘇聯軍官即使吸收了實戰經驗,將領的盲目指揮令到蘇聯在后期仍然要蒙受更大的損失才能換取勝利。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坦克的損失數更是超過德軍的三倍。在盟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的慘重損失還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多補充,而德國卻不能,導致一次重創蘇聯部隊的戰事變成了令第三帝國滅亡的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