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多見于陽明熱實病,用大黃、番瀉葉、蘆薈治療便秘,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西醫(yī)治療便秘的專科中藥。近期治療一例便秘,用溫藥而顯效,可見太陰病,也有便秘。臨證需要整體看問題,不要局限于一癥。
簡要病案:
張某 女 28歲 門診號:0887177885 初診日期:2021年2月16日
便秘10余年 便秘,一周一次,得服瀉藥,惡寒,腰痛、腰以下發(fā)涼,汗出少,口中和,喜歡吃寒涼食物,月經(jīng)規(guī)律,血塊多。
脈右沉緊左沉滑,舌淡白胖齒痕舌底瘀。
腹診:腹部平,腹力中等,雙側(cè)胸脅部按之抵抗,悸動,肚臍下壓痛。
腹診圖:
辨六經(jīng)為:太陰病
辨方證為:腎著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當歸(溫性活血化瘀藥)、生姜(惡寒,有表證,加生姜解表)
處方:
桂枝15克 干姜12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茯苓25克 白術(shù)45克 桃仁12克 赤芍15克 牡丹皮10克 當歸10克
7劑,顆粒劑 1袋 水沖服 每日2次
2021年2月23日復(fù)診:
大便每日1次,不用吃瀉藥。腰痛消失,腰以下發(fā)涼減輕(愛人說,服藥當天晚上,就把被子蹬開了,腳晾外面了,以前睡覺腰以下得多蓋一床被子),進食較前增多,膝蓋以下發(fā)涼。
脈細滑,舌淡苔白。
腹診:腹部平,腹力弱,悸動,右側(cè)胸脅部抵抗,肚臍下壓痛。
考慮到患者長期進食寒涼食品,符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辨六經(jīng)為:太陰病
辨方證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合桂枝茯苓丸去牡丹皮
處方:
當歸10克 赤芍12克 桂枝12克 生姜15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20克 制吳茱萸10克 細辛3克 通草10克 茯苓20克 桃仁12克
7劑,顆粒劑 1袋 水沖服 每日2次
2021年3月9日復(fù)診,大便3日一行,訴藥非常苦,第一次藥非常辣,本次療效不如第一次方,膝蓋以下發(fā)冷,腳涼明顯,口中和,喜歡吃寒涼食物(醫(yī)囑不讓吃,一直沒吃)。
脈左細右滑,舌淡苔白舌底有蒼水。
腹診:同上次無明顯變化。
在首診處方中加柴胡18克 枳實15克 7劑,繼續(xù)治療。
討論:
胡希恕胡老說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中醫(yī)治病有無療效,全在方證辨的是否準確。本病例充分說明。
腎著湯的適應(yīng)癥是:“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故首次用之有效。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適應(yīng)癥是:“手足厥寒”“內(nèi)有久寒”。故二診雖然辨六經(jīng)正確,是太陰病,但方證不對,所以療效下降(便秘出現(xiàn)、下肢又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