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古代關于離婚禮法的相關規定,離婚形式可分為休妻、棄夫、和離三類。
休妻
中國古代社會離婚的主要形式就是休妻。休妻又分為任意型休妻和強制型休妻。任意型休妻是只需男方一方的意志表示即可成立,女方是否同意離婚在所不問。男方要想休掉妻子,先寫休書一封,表明雙方已解除婚姻關系,妻子就可以再嫁。當然,也有妻子得到休書之后返回娘家的情況。強制型休妻就是法律明文規定了的離婚條件,由官府判定離婚,也就是“律斷”。從法律的角度看,它是強制性的,但在很多情況下它所遵循的原則卻是不告不究,主動權掌握在丈夫手上。除非發生重大刑事案件,一般觸犯律文的民事糾紛,司法官總是以“和”為重?!奥蓴唷钡碾x婚類型主要有三種,即“七出”“義絕”和“違律為婚”。
“七出”(也稱“七去”“七棄”),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禮制和習俗中,規定夫妻離婚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離婚)。在漢代,雖然在禮制中已經有了“七去”的說法,也成為一般人休妻的重要準則,文獻中記載的離婚例子,大多以七去為休妻的理由,但一直未成為具有強制性的規定。一直到唐代的《唐律》,才把“七出”列入法律規定之中。后來被歷朝沿用,盡管條文順序各代略有調整,但是基本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具體內容如下: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多言、盜竊、妒忌、惡疾。
從上述“七出”法的各項內容來看,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盜竊、妒忌這五項或許妻子主觀上有過錯,而無子、惡疾兩項則非人力能夠控制,所以古人也認為因為這兩種原因就出妻太不合情理,太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仁義之道。清朝曾有人激烈地抨擊這一律文,他說誰不想身體健康、子孫滿堂,惡疾和無子這種事情誰愿意攤上呀,攤上這樣的事情本來就夠倒霉的了,還要被休棄,太殘忍了!有的人故意假托這是圣人的意思,這簡直是污蔑圣人呀!
古代社會為了預防世人援引“七出”之條隨意出妻,特意在“七出”之外又規定了限制條件,即“三不去”。
《大戴禮記·本命篇》中明確規定:“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币馑际怯邢率鋈N情況之一的不能離棄妻子:第一,結婚時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時已去世,原來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令她無家可歸,陷于困境,所以不去。第二,和丈夫一起為父親或母親守孝三年的不能休妻,因為人不能忘恩。婦人為公婆服喪,在禮制看來,一方面是有恩于夫,另一方面,對夫而言,妻為舅姑服三年喪不可出則意味著尊長生前的主婚意志在其死后仍延續有效。這一定制,宗旨在于維護禮制喪服制的神圣,體現對祖先的孝道和對祖先意志的順從。第三,結婚時夫家貧窮,后來富貴的,不能去妻。后來三不去的條文與“七出”條文同時被律法采納,歷代沿用。雖然個別字詞和條文順序每朝略有變動,但其中心大意幾乎完全相同。
義絕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漢代?!稘h書·孔光傳》里有義絕之說。當時定陵侯淳于長犯了大逆罪,應被誅殺且連坐,即父母妻子一家老小不分長幼都要被棄市。大將軍霍光則認為,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在淳于長犯大逆之罪案發之前,他已經把妻妾等數人休了,妻妾等人有的早已改嫁再婚,夫妻雙方更是恩斷義絕,兩不相干了。如今此案要連坐前妻,恐怕于法于理都說不過去。最后皇帝下詔,霍光所言極是,就照他說的辦。
那么夫婦之義到底指什么呢?
古代人認為婚姻的目的是使兩個家族之間和睦相處,進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橐鍪悄信斒氯说慕Y合,更是雙方的家長和姻親關系的聯結。漢朝人總結的精辟,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不是兩人之好。夫妻之間固然要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更要基于基本的倫理道德對對方及其家族承擔應盡的義務。打罵對方或對方父母不對,殺害那就更是天理難容。什么奸、什么盜,這些違反了最基本的倫常道德的丑惡行徑都會破壞夫妻之義,一旦這個基礎被破除,夫婦關系就必須斷絕。漢代以來社會上關于夫妻之義的總體認識和主流觀念,奠定了后世義絕制度的理論基礎。夫妻基于人倫對對方及其家族所應承擔的道德義務滲透到法律中,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頗具特色的官府強制離婚制度——“義絕”。
就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漢晉時期的法律,并沒有關于義絕的法律條文。這一法律制度最早出現在《唐律疏議》中。宋元時期,司法活動中多處見到有關義絕的判例。明清時,義絕制度的內容與唐朝時期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到了清末修律時,義絕制度被正式廢除了。
違律為婚,是指因為違反了法律規定而結婚,法律規定必須離婚。按照《唐律疏議》中有關違律為婚的律文規定,違律為婚應該離異的情況總共有八種情況,分別如下:
1.妄冒為婚,是指子女未經過父母同意擅自成婚,或者有意向對方隱瞞身份、年齡、身體狀況等。2.同姓為婚,是指同宗五服之內親屬不得為婚,違者以奸論罪。3.外姻、尊卑為婚,是指外親、姻親有服親屬以及尊卑也不得為婚。4.良賤不得為婚,是指禁止主人為奴娶良人,奴自行娶良人,以及官戶、雜戶也不得與良人通婚。5.不得娶逃亡婦女,知情而娶逃亡婦女者,以犯罪論處。6.監臨官不得娶所監臨之女為婚,是指內外各部門的長官,不得娶部下之女為妻妾。7.不得恐嚇、強娶為婚,是指以壓力或威力脅迫娶妻妾的行為。8.有居喪嫁娶和祖父母、父母囚禁而嫁娶,居喪嫁娶分為居父母及夫喪和居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喪兩種。
棄夫
依照中國古代禮法制度,“夫有出妻之權,妻無去夫之義”,可以說是夫妻離婚的總則。這句話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提到古代離婚人們必然認為古代社會只能丈夫休妻,妻子無權離絕丈夫。而實際上古人的生活狀況遠比我們想象豐富多彩。根據古代文獻中的記載,現實生活中的夫妻離婚也有是妻子請求提出的,就是說妻要棄夫,夫不得不寫下休書。早在《呂氏春秋·尊賢篇》就寫有姜子牙沒有封侯拜相之前,老婆馬氏一看姜太公家徒四壁,釣個魚也釣不回來,就主動提出離婚。唐朝時期范攄著的《云溪友議》中寫有大書法家顏真卿的一樁趣事。顏真卿在做臨川刺史時,臨川人楊志堅苦學而家窮,也不肯求人,人家都不知道他有學問。妻子覺得跟著他吃不飽穿不暖,就要求離婚,要楊志堅寫休書給她。志堅不得已同意離婚,同時送她一首詩,說明其事。詩云:“平生志業在琴書,頭上如今有二絲。漁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遲。荊釵任意撩新鬢,鸞鏡從他別畫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睏钪緢云弈玫搅诵輹浅8吲d,跑到州衙登記,請給準予離婚的公文,以便再嫁。不想顏魯公讀楊志堅詩后,大為感嘆,寫下判詞說:楊志堅早親儒教,頗有詩名。心雖慕于高科,身未沾于寸祿。愚妻睹其未遇,曾不少留。不效仿冀缺之妻(此處用《左傳》冀缺夫婦相敬如賓的典故),贊成好事;專學買臣之婦,厭棄良人(此處用的是朱買臣妻的典故)。污辱鄉間,傷風敗教,若無懲戒,孰遏浮囂。笞妻二十,任自改嫁。發給楊志堅秀才粟帛若干,仍署隨軍。據說當地百姓聽了無不悅服,從此江表這一帶的婦人再也不敢棄夫了。可見當時江表婦人棄夫不在少數。
唐宋之后雖然世人日漸恥于離婚,但是妻子主動要求離婚的事情仍有發生?!蹲镂╀洝ゑR逵傳》中記載,明朝初年,馬逵遠征,在昌邑“重自刻責,蔬食水飲,率不能繼”,他的妻子不堪忍受這種窮困潦倒的生活,大膽請求離婚。馬逵很是生氣,怒斥妻子說,如今法律如此嚴密,昌邑恐怕都保不住,你還要吃要喝,想和老子一起被砍頭嗎?罵歸罵,但最終還是聽任妻子離去了。
以上棄夫事例其實歷朝均有發生,唐朝詩圣杜甫曾經在《可嘆》一詩中對朋友遭到老婆棄夫一事感慨道:“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中國古代女子顯然是有一定的離婚請求權的。
和離
“和離”,就是夫妻雙方經過協商雙方都同意解除婚姻關系,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協議離婚。它作為離婚形式的一種,究竟從何時開始有的,目前尚未有定論。現存最早的有關和離的律文,見于《唐律疏議》。其中關于和離的規定如下:“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蓖瑮l疏議進一步解釋:如果夫妻不相和諧,也就是兩情不相悅,感情不和睦,兩人都愿意離婚的,法律不治罪。“和離”既不是休妻,也不是棄夫,是男女雙方在離婚問題上一致同意,沒有異議。在這一離婚形式下,法律將男女雙方置于同等的法律地位,由雙方共同決定婚姻歸于消滅。這一規定后代律法基本沿用。清律的該條律文后面的注解還特意寫到,不相和諧,兩人都愿意離婚的,是因為夫妻感情不融洽,夫妻之恩義早已離散破碎,不可能再復合,雖然并沒有違犯“七出”之律條,義絕之情狀,但是也要允許其離婚,不坐以罪。在夫為妻綱的古代男權社會中,居然能有如此人文關懷的離婚方式,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一般說來,因為身份的不同,“和離”的程序也不同。宗室夫妻不和,經過審察后方可離婚。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就簡單多了,兩口子不和,離合聽其自便。《宋史·禮志》中記載,宗室離婚,委托宗正司審察,根據法律規定,確實有可以出妻的事實,或者夫妻二人感情不相和諧,聽離,如果無故鬧離婚,即使已經許可離婚了,也要撤銷許可,重新恢復夫妻關系。清朝初年,依照滿族原來的風俗,協議離婚也不受什么限制。只是品官離婚的,要先呈報吏部?!稓J定大清會典事例》中規定,官員因為夫妻不和要離婚,曾經接受過封誥的,先要呈明吏部,由吏部削去先前封給前妻的誥命夫人等頭銜,再到刑部呈報后問明情由準予離婚,沒有受過封誥的,直接問明情由,兩人都愿意離婚的就離;如果是普通兵民離婚,任其自便。
翻檢史書??煽吹绞看蠓蚝碗x的案例。如宋朝初期,士大夫中就有夫妻不相和諧,要聽由其離婚的說法。《宋史·陳烈傳》中記載,陳烈的老婆跑到官府去告陳烈,詆毀他貪污欺詐。福建提刑司王淘因此彈劾陳烈,建議宋神宗褫奪回陳烈所領受的一切皇恩厚祿。司馬光作為諫官,率領同列大臣據理力爭,他們言辭懇切地說,臣等常常憂慮士大夫沒有名節不自檢,所以特意推薦陳烈來整飭風俗習氣。陳烈這人向來就操守誠實,雖然有些迂腐固執,不太符合中庸之道,但仍不失為守節之士,這樣的仁人志士,我們應該保全他呀。如果是夫妻感情不和,那就讓他離婚好啦,就不要再讓這樣的節行之士再被誹謗所侮辱了?!端螘濉分杏涊d,夏竦和老婆楊氏不和睦,楊氏洋洋灑灑寫下夏竦的過錯幾大篇,私下跑到官府狀告老公。后來事情越鬧越大,婆婆和岳母也摻和了進來,相互指責辱罵沒養好自己家孩子,還先后到開封府去找官家評理,結果鬧得滿城風雨,盡人皆知,影響很不好。官府問明情由,準予離婚,夏竦沒把家務事處理好,有傷風化,禮部下令降職以究其責。
“和離”不是口說一下就離了,是要寫一份協議書的,也叫放妻書。夫可去妻,妻不可棄夫,無論是誰提出離婚的,這個放妻書是一定要男方來寫的。放妻書中首先要寫明離婚緣由,其次申明離婚是雙方自愿的,并無逼迫,再次要表明離婚之后,聽任妻子改嫁,絕不反悔,最后要注明離婚日期,并由男方以及男女兩方家長親自畫押蓋上手印。女方是不用簽字畫押的,因為女方是被出,沒有這個權利。簽字畫押時要有男女雙方親屬在場作證,以防日后反悔生變。(本文出處于大成之道國學研究院,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易經,黃帝內經音頻學習資料請登錄喜馬拉雅關注張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