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秦麗娟,今年66歲,搬到兒子家養老已經九年了。
這九年里我和兒子兒媳婦沒有過大矛盾,更沒有吵過架。
問我為什么能這么和諧?我總結出六條相處經驗:
平時我在家里的活動范圍比較固定,一般只出現在自己的臥室、衛生間和廚房,這三個地方。
像兒子和兒媳的臥室,我基本上是不會進去,有事只在門外喊他們。
就算家里沒有人,我也不會進他們的臥室,翻他們的東西,或者收拾衛生。
就連家里的客廳我也很少待,我雖然已經搬來住了九年,但是客廳的沙發,我基本上沒怎么坐過。
聽上去感覺很生疏、很拘謹,但其實這就是邊界感。
雖然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依然盡量保持獨立。
還有很多生活細節,比如:
1、兒媳如果買了水果或者零食放在冰箱里,我如果想吃了,都會提前問問兒媳能不能吃?
如果兒媳說是給孫子買的,那我就一口都不會動。
2、每次去衛生間方便我一定會沖水,還會低頭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濺到外面的臟污。如果有,一定馬上擦掉。
早上洗臉、刷牙之后會看一眼水池臺面有沒有水漬。
如果有,就會順手擦一下。
3、兒媳婦的化妝臺上會有很多瓶瓶罐罐,有的時候她走的著急,不會收拾,上面的東西都東倒西歪的,但是我從來不會去給她收拾。
這些生活細節體現的就是“邊界感”和“尊重感”。
小孫子今年六歲了,非常的調皮。
兒媳婦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從來不會多嘴、插話。
有的時候小孫子犯倔,不聽媽媽的話,兒媳婦還會動手打他屁股。
我也絕對不會因為心疼就去阻攔。
還有很多細節,比如:
1、兒媳婦說,不許給孩子吃糖,我絕不會偷偷買糖給孩子吃。
2 、兒媳婦說小孩不能看動畫片,我也不會在兒媳婦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給孩子放動畫片。
3、兒媳婦說男孩子怕熱,不用穿太多,我就不會硬給孩子添衣服。
我明白,在教育孫子這件事情上,我只是輔助,而不是監督。
1、對存款嘴嚴。
我雖然住在兒子家,但是依然有自己的存款我有多少存款,從來不會告訴兒子和兒媳婦。
他們只知道我有錢,但不知道我具體有多少錢。
我在老家還有一套房子,房產證我都放好了,也沒有人知道。
這些都是我的后路和靠山。
2、不吝嗇
我雖然嘴嚴,但并不摳門,平時跟孫子出去,孩子買零食的錢都是我拿,我不會回家找兒媳婦報銷。
過節了,會給孫子紅包,像生日和過年這樣的重大節日我給孫子的紅包最少都是6000元。
我在家里一直很偏心,而且偏心的是兒媳婦。
1、兩口子有吵架了,不管是不是兒子的錯,我一定批評兒子。
2、做飯,先做兒媳婦愛吃的,不會做的,就上網查,現學。
3、出去旅游回來了,哪怕沒有兒子的禮物,也一定會有兒媳婦的。
……
兒媳婦不是女兒,不能批評教育,一定要更加偏愛。
如果媳婦說:“媽,咱們今天別做了,我們出去吃吧。”
那我不會說,你們出去吃吧,我不去了。或者說,出去吃干啥,別浪費那個錢。
我一定會說:“好啊,我今天正好不想做飯了,那就出去吃吧。”
出去吃了,不管孩子們點什么,我從來不會嫌貴,也不會嫌浪費他們。
既然已經出來了,他們開心最重要。
如果他們邀請我嘗試一些新奇的事物,我也不會拒絕,愿意去嘗試。
兒媳婦喜歡逛網購,喜歡給孩子買玩具,買衣服……
每次看到兩個差不多的,總喜歡讓我給她出個主意,問我哪個好?
我會認真分析每一個的優缺點。
如果她還是不知道要哪一個,我一般會說:“那就都買回來。”
兒媳婦買了再多快遞,我也不會批評她,因為我知道,這里不也不只是她的東西,也有家里用的,孩子用的……
孩子已經長大了,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會自己商量著拿主意。
小兩口商量家事的時候,如果問我了,我才會說話。
如果沒有問我,我一般都會裝聾作啞。
我不會在嘮叨他們、教育他們、批評指正他們。
孩子都大了,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的判斷。
我說多了,他們反而不愛聽。
以上6點,就是我總結在兒子家養老的相處經驗。
人老了以后,如果做不到給孩子們遮風擋雨,那做到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不要給家庭制造矛盾。
最后,祝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有錢、有閑、有健康、有體面的安度晚年。
我是有話說的橙子,感謝你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