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將人工關節取代原有病變髖關節置入人體的一種手術,目的是解除患髖部疼痛,保持髖關節穩定,恢復關節功能,調整雙下肢長度,縮短臥床時間,促進早日康復,減少并發癥。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越來越多,并且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術后康復鍛煉十分重要。 康復訓練主要體現在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幾大方面,其中肌力訓練是該手術后康復訓練最重要的部分。
一、肌力訓練,主要是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同時進行關節運動訓練,逐漸加大關節活動范圍。患肢行外展 15°~20°皮牽引,腘窩部墊一軟枕,以利患者患肢處于休息位。于術后第3天開始,患者可在幫助下實施規定的鍛煉項目,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踝關節主動背屈背伸運動、主動臀收縮運動、被動髕骨推移運動。術后前3天內,無需硬性規定康復訓練從哪一天開始,可根據對患者的評估結果和個體差異,指導患者術后進行康復訓練。
訓練內容的核心是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等長收縮時,肌肉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環血管擴張,有利于肌肉組織攝取營養。而股四頭肌、臀肌是屈伸髖裝置中主要動力部分,對后期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應雙側下肢同時進行肌肉收縮練習,每次持續5~10分鐘,每天5~12次,如此反復進行,以防止術后肌肉萎縮的發生。持續 3~5天。在進行上述訓練的同時增加關節活動訓練,并逐漸加大活動范圍,運動時由被動向主動過渡,包括:①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在 30°以內;②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也可在幫助下且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 活動范圍<90°;③仰臥位患肢外展運動;④臥位到半臥位運動;根據情況上述鍛煉持續>
二、負重行走訓練,目的是在繼續加強患肢肌力的前提下,提高患肢的穩定性和協調性。術后7~10天開始,在家屬幫助下進行鍛煉,包括:①側臥位外展運動,為避免患髖內收、內旋導致關節脫位,運動時雙腿間夾一個枕頭;②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肢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③坐位到站位腳尖點地訓練,拄雙拐站立,患肢不負重;④站立到行走訓練,骨水泥假體患者下床時即可負重或部分負重練習,非骨水泥假體固定患者下床時允許少量負重,遵循腳尖點地→部分負重→完全負重的順序。此階段訓練持續2周左右。
三、出院后的訓練指導,在以上兩個階段鍛煉后,患者應進行主動鍛煉。此時患者已經出院,所以在出院前應向醫生詢問清楚出院后的康復鍛煉方法,或通過電話聯系醫生。包括:在輔助器下練習下蹲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借助輔助設備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等運動,直至功能恢復正常。還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醫院復查。
以上康復訓練可促進術后髖關節肌力和功能的早日恢復,對于維持關節穩定性、恢復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負載、減少假體松動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