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很多治療師在進行康復治療時側重點也放在髖膝關節的功能鍛煉上面,其實,髖、膝、踝關節這三個部位對于下肢的康復來說是一樣中的的,不能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踝關節相對于髖膝兩個關節是比較復雜的。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踝關節的活動由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趾長屈肌、脛骨后肌、拇長屈肌及周圍韌帶控制。以上肌肉是對腳踝的背伸、外翻起作用的肌肉。所以要想糾正腳踝的跖屈內翻,主要的訓練對象就是以上幾處肌肉。對于肌肉活性和肌力的治療和訓練有很多方法。⑴電刺激:電極片應貼在脛骨前肌和腓骨長短肌部位(藍色部位),電流量不要過大,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而定。⑵冰刺激:用冰袋順著肌肉的走形在小腿前側快速來回搓,如果覺得太涼受不了可以用薄毛巾包裹。冰袋不能長時間放在腿上,以免凍傷。 ⑶疼痛刺激:患者自主做足背屈、外翻動作時,可用手指敲擊足背外側面給一定的疼痛,刺激趾長伸肌的收縮,對足的背屈、外翻 有促進作用。牽拉訓練主要是針對比目魚肌、腓腸肌、趾長屈肌、脛骨后肌、拇長屈肌等跖屈、內翻作用的肌肉。當上述肌肉肌張力降低時,足背伸、外翻時的阻力就會減小。⑴站斜板:斜板的的高度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站斜板是注意保持膝關節的微屈,以免造成膝關節的過伸。如果沒有斜板時自然下蹲,腳跟不要離開地面也會起到牽拉小腿后側肌群的效果。⑵肌內效貼:肌內效貼具有彈性,貼肌內效貼時應按照肌肉走形由止點開始貼,止于肌肉起點。糾正足的內翻、跖屈時肌內效貼應按照脛骨前肌、腓骨長短肌走形來貼。⑶彈力帶:彈力帶的作用于肌內效貼相似,但是沒有肌內效貼方便。⑷被動牽拉:可由他人輔助牽拉也可由自己輔助牽拉,自主牽拉時保持長坐位,兩手分別握住彈力帶兩端,向后牽拉。增強小腿前側肌群的力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足的跖屈、內翻現象 。⑴長坐位,繃帶固定前腳掌處,兩手分別握住繃帶兩端,自主做足背伸動作的同時兩手輔助向后拉腳掌,外側手的力量要比內側手力量大,以免內翻。50次/組,5組/天。⑵坐在椅子上,腳平放在地面上,主動做勾腳的動作,當出現內翻時由他人敲擊足背外側面糾正。50次/組,5組/天。⑶仰臥位,將彈力帶兩端固定,用彈力帶中間部分固定在兩只腳的前腳掌處,抗彈力帶阻力做勾腳踝的運動。動作達到最大角度時維持5秒后緩慢恢復原位,重復進行。50次/組,5組/天。除治療外,踝關節的預防也很重要,在恢復期要注意良肢位的擺放,為預防踝關節的內翻和跖屈不管是臥位還是坐位都應注意。臥位時可在腳底處墊上楔形墊,使踝關節保持背屈姿勢。坐輪椅時可將輪椅踏板改的寬一些,將踏板前方墊高。如果你有更多康復,中醫等健康相關的問題,可以直接下載我們的APP“佳佳康復”進行提問,有近千名專業醫護人員為你解答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