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講,所謂筆斷意連就是在寫或草字的時候,點畫并沒有連帶在起,但看起來好幾個字特別是行書像是一個整體一樣沒有分離;字斷氣連是指在章法措置上字與字雖然個個分明,毫不相連,但總體看來卻顧盼照應,氣韻統諧。實際上,這 兩句話是進行書法藝術創作時把握字的間架結構和章法布局的總原則遵循這個原則,一個個毫不相干的點畫才能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特立的字;而一個個毫不相連的字才能協力組合,朝揖相連,形成一篇完整的氣韻生動的書法作品。所謂字的精氣、神,所謂筆意、風采、韻味,都是在這種“筆斷意連,字斷氣連”的完美組合中得到體現的,否則,就會像王羲之說的那樣:“上下齊平、前后方整、狀若算子,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推崇備至,其原因之一就是王羲之的字有“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見李世民《王羲之論傳)的 氣韻??梢?,這里的“連”’并不就是把有形的點畫和單個的字聯系起來,而是一種活躍的生命力的連結,就好像人體中的血脈經絡一樣,雖似無形無蹤,卻統領著人的生命的運動,若血脈全 無,經絡不通,就成了僵尸一具。因此,把握“筆斷意連,字斷氣連”這一原則是寫好書法的至要關鍵,正如王澍所說:“以虛 為實故斷處相連,以背為向,故連處皆斷…正正奇奇,無妙不臻矣”(見《書學剩言》) 一點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畫失所,如壯士之折一肱。
這幾句大意是:寫字時,一點點得不是地方,就像美女瞎了一只眼睛;一畫畫得不到家,就像壯士斷了一只胳膊。這是作者引用蔡希綜《書法論》中論王羲之談書法的話。書法藝術講究很深,注重骨力神韻、聞架結構等等,一筆失措,字就黯然失色。姜夔《續書譜》曾說:點者,字之眉目;橫直畫者,字之骨體;撇筆捺筆,字之手足。若用筆失誤,不得其所,就像人的眉眼長得不是地方,斷臂瘸腿,自然就失去了神韻。一段話說明書法藝術不能一筆有誤,出現敗筆就破壞了整幅節法的藝術美。
選自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書法》
傳播正能量,弘揚傳統文化,讀書聰慧,看史增智,練字養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