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條第五條(細則): 持有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該部分股份的,除遵守前款規定外,自股份解除限售之日起12個月內,減持數量不得超過其持有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數量的50%。大股東減持或者特定股東減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
歸納
在大股東(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的股東)和董監高的減持行為之外,股東減持其持有的擬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將也被納入監管范圍,該等股東被稱為特定股東。
因此,若基金在投資目標上市前對其進行了股權投資或作為已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認購方之一,也須遵循減持新規的相關要求和限制。
因減持新規中對減持主體有所擴大,作為以投資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再融資作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會進入到減持新規的監管范圍,從基金的角度,需要根據減持新規的要求,對基金的投資周期、退出方式、投資策略等方面進行新的戰略規劃和布局。基金原有的投資策略和標準可能需根據減持新規進行調整。
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在任意連續90日內不得超過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1%;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在任意連續90日內不得超過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2%,且受讓方在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通過集中競價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后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有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數量的50%;通過協議轉讓減持上市公司股份的,通過協議轉讓減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單個受讓方受讓比例不得低于上市公司股份的5%等。
在減持新規發布之前,上市公司大股東往往會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進行過橋減持。減持新規新增了對大宗交易方式的減持限制,基本杜絕了通過大宗交易進行減持的漏洞,面對減持周期延長的趨勢,基金需要考慮如何通過調整投資比例、投資方案或減持方式盡量縮短減持周期。
按照減持新規的的要求,大股東、董監高應當通過向證券交易所報告并公告的方式,事前披露減持計劃,事中披露減持進展,事后披露減持完成情況。因此,在基金內部管理制度中,建議按照減持新規的要求對信息披露作為投后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避免因信息披露瑕疵而被處以行政處罰的法律風險。
減持新規的頒布和實施,體現了監管機構進一步抑制套利行為,保障中小投資者利益,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監管目的。對基金而言,無論從宏觀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策略,還是到微觀的具體項目投資和退出,均會受到減持新規的影響,如何適應減持新規的要求會是擺在基金面前的新課題。
1、除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之外的其他首發前股東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經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1年內不得轉讓。
2、PE等IPO前突擊入股的股東
(1)主板上市公司
對于刊登招股說明書之日前12個月內通過增資擴股引入的股東,其所持股份自完成增資工商變更登記之日起鎖定36個月;
對于刊登招股說明書之日前12個月內自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受得股份的股東,其所持股份自公司上市之日起鎖定36個月;
對于刊登招股說明書之日前12個月內自非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受得股份的股東,其所持股份自公司上市之日起鎖定12個月。
刊登招股說明書之日前12個月內進行的轉增、送紅股視同增資擴股,股東取得的股份自完成工商變更登記之日起鎖定36個月。
(2)創業板上市公司
對于公司提交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前6個月內通過增資擴股引入的股東,其所持股份自完成增資工商變更登記之日起鎖定36個月;
對于公司提交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前6個月內自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受得股份的股東,其所持股份自公司上市之日起鎖36個月;
對于公司提交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前6個月內自非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受得股份的股東,其所持股份自公司上市之日起鎖定12個月。
刊登招股說明書之日前12個月內進行的轉增、送紅股視同增資擴股,股東取得的股份自完成工商變更登記之日起鎖定36個月。
持股比例超過7%的股權:可以同樣的方法類推,可以是(1)、(2)、(3)、(4)等方法加上5%股權的倍數協議轉讓,意思就是不論多少的股權比例,都可以拆成一個一個5%股權來進行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