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小黃,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副行長,原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著有《遠離冰山》、《價值銀行》、《財富信仰》、《臨淵結網》、《中國債務拐點研究》等專著和文集。
導 言
貧困所帶給人類的問題遠非我們想到的那么簡單。除了各種物質缺乏所帶來的營養不良、醫療困難、教育不足、品行不端、各種犯罪行為等,更可怕的是長期貧困所形成的文化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觀察角度思維方式都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發展,而身在其中的人們大都意識不到這樣的危害,對任何改變現狀的進步因素驚恐不解甚或恨之入骨。
克服貧困思維方式是很困難卻是很重要的文化改造。解決貧困問題一是市場的開放,財產的保護,貧者的行為特征產生于物質匱乏,而貧困思維方式的固化則與法制不周密切相關。二是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改變貧富差距除了分配上的結果公平更重要的是機會公平,不能讓各種利益集團壟斷通向社會精英的機會。
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史從根本上是追求財富、追求自由,實現平等的歷史。任何形態的社會文明都是建立在財富獲得與積累的物質基礎上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其實只是處于不同的財富積累狀態的歷史時期而己。當我們從財富狀態觀察各個國家和地區、各種民族與種群的文化特點、習慣傳統、文明程度時,實際上不同地區和囯家的文明差異只是不同財富程度的歷史呈現。文明發達的國家也曾經野蠻粗暴過,如歐洲的中世紀,美國的黑奴制度時期等。要求現在物質匱乏的國家和民族完全適應發達國家的文明觀是極不現實的。世界上許多沖突,表象上是所謂文明沖突,宗教差異,傳統差別,其實本質上是由于貧富差距造成的。差距越大文明沖突就越大,亨延頓并沒意識到這個本質。試想中亞、中東、非洲的物質水平能夠接近歐美或達到中國的水平,還會有所謂“文明的沖突”嗎?
中國所謂傳統文化總體屬于貧困文化,如清貧而高尚,儉樸而清高,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等等,都是貧困社會的精神食糧。而日本所流行清富思潮則是富裕社會的精神產品。
貧困所帶給人類的問題遠非我們想到的那么簡單。除了各種物質缺乏所帶來的營養不良、醫療困難、教育不足、品行不端、各種犯罪行為等,更可怕的是長期貧困所形成的文化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觀察角度思維方式都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發展,而身在其中的人們大都意識不到這樣的危害,對任何改變現狀的進步因素驚恐不解甚或恨之入骨。
貧困社會的思維方式很廣泛也很復雜,但也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特征:
對財富的態度扭曲。因為貧困物質不足而缺乏正常的財富觀念。欲望強烈而束縛不足,時不我待而追求速度,多多益善而捧求規模。急于求成而不重質量。好面子而對外豪放,愛計較而對內省斂。
追求財富向往公平,但對民主沒有需求,對自由沒有追求。當生存為第一要務時,本能上向往財富與公平,生存空間與質量便次而次之。貧困便無遷陡之欲,匱乏便失權利訴求。
心理敏感,因自卑而自大,因自尊而虛榮。窮而諂媚,富而炫耀。敏感易假設敵手,不斷爭斗。大到國家關系上的“陰謀論”“包圍圈”,小到人際關系中的傾札和算計,都頗有火藥味和斗爭性。許多人喜權謀而好詐道,只能受贊譽,不能挨批評,受這種心態的影響,貧困社會常常缺乏戰略深度,露出急于求成的浮躁。這些本質上都是貧者的戰略思維方式,爭取生存資源的習慣。所謂成功學就是典型的貧困思維方式的學術表達。
喜歡拜佛禮神。常算命、信大師、吃補藥。因為窮怕了,心理常會留下陰影,過去艱難,取得不易,對未來的預期充滿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燒香拜佛無非求財,求平安,求穏定,求長生。生育觀落后,多子多孫多福壽,其實是養兒防老的生存策略。
喜歡比較。資源不足便缺乏共享精神。害怕別人領先,眼紅左右發達。此乃生物之本能。貧困使人焦慮不安,很大程度是因為周圍的變化所帶來的生存壓力。
以勤勞節儉為高尚情操。勤勞節儉雖為美德卻源于貧困。在物質豐富的社會卻無拔高勤勞節儉的道德地位的必要。觀國家、民族、區域的差異,越貧困的越勤儉,越富裕的越悠閑。如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這兩個鄰國,前者地少人多,國人勤儉努力,后者地多人少,國人松馳散漫。這樣的比較還有很多例子。
貧困夫妻百事哀。既使家境富裕,仍然流行妻子要求丈夫什么家務都能干,做飯、洗衣、修下水道、電器、燃氣等,并以此為榮。這不過是貧困思維方式的習慣,不太容易走向花錢買服務的現代生活。須知貧困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對知識不以為然,甚至反感。貧困社會教育不發達,但貧困需要有貧困的理由。所以越是缺乏的便越是反感。如文字獄、這樣的歷史現象,根源上就是貧困社會的統治者所表達出來的貧困思維方式。最極端的莫如文革中取消了高等教育,滅了知識的傳承。所以讀書要么做官,要么無用,只是獲得生存改善之道。
以錢和權為圖騰,缺乏信仰,勢利而無情。常常是人窮志短,利益面前親情友情自尊心歸零。圓滑自私,易生恨意,槍打出頭鳥,所謂羨慕嫉妒恨亦是貧困社會的基本人情。成年人常告誡青年,人需在事中磨,聽來有理。但結果往往是人在事中磨平棱角,事在磨中碾成粉末。
心理上傾向于動蕩和社會運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中國舊式知識份子的情懷。在貧困地區,當貧富差距達到一定程度時,公平已經嚴重失衡,大眾心態更傾向于動蕩或社會運動。所謂窮則思變是也,貧者唯恐天下不亂,誠如哲人所言:失去的只是鎖鏈。事實上歷史上的革命和起義常常發生在相對貧困地區。無恒產的人多了,貧富差距大了,公平嚴重失衡了,社會動蕩就難以避免。
因無恒產,生活狀態呈現臨時性。貧困社會普遍存在居無定所的心理陰影。對未來的預期分值不高。社會決策與個人行事都缺乏穩定長期的安排,不顧后果不計未來不顧后人不講信用,重眼前利益,喜小聰明,過一天算一天。所謂品牌的生命周期都短,甚至高樓大廈的使用期都短。
貧者往往缺乏規則話語權,無力從規則中獲益,所以養成不喜歡規則,不尊重法律,向往特權的文化偏好。許多人痛批特權是因為自己沒特權,一旦獲得便認為天經地義。越是貧困之地,謊言越多,誠信越低,江湖越深,世道越難。
弱者不會同情弱勢者。貧困社會心理上傾向于弱肉強食的森林規則。一旦占據相對的強勢就會欺負更弱勢,那些強拆人員、城管人員、基層警員表現出來的殘酷無情,在心理層面上就是貧困社會的弱勢群體的情緒表達。
喜道德高調,提倡世故圓滑。所謂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曾氏家書皆是此道,世人奉為圭臬至理名言。道德標準高不可及,脫離人性虛偽虛榮,以孝為綱的故事全是塑造的反人性的荒唐事。反正實際生活中都是缺少擔當,見風使舵的功利選擇。民粹主義高調是貧困社會最高調的虛偽。清末義和團運動便是一例。
貧困社會的特征還有很多,發達國家也會不同程度存在這些社會負面現象,區別之是在于不構成社會特征表現。社會積累財富實現平均富裕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轉型,消除這些特征的過程。我們可以把社會形態分為極度貧困、較為貧困、自給自足、小康社會、富裕社會、發達社會,當今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小康社會目標,殊為不易,但心理上如何從貧困社會掙脫出來逐步邁入現代富裕社會,卻是一個更為艱難的過程。
克服貧困思維方式是很困難卻是很重要的文化改造。法制首當其沖。解決貧困問題一是市場的開放,財產的保護,貧者的行為特征產生于物質匱乏,而貧困思維方式的固化則與法制不周密切相關。二是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改變貧富差距除了分配上的結果公平更重要的是機會公平,不能讓各種利益集團壟斷通向社會精英的機會。
所謂改革的本質,在物質層面上就是創造新的更能獲取財富的能力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在意識層面上則是擺脫貧困社會的思維方式創建富裕社會的新型思維和新的文明觀念,即市場規則與法制保障。我們在貧困社會階段所拒絕或反對的某些東西,可能正是我們走向富裕文明所需要的東西。如果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上下級等等乃至社會環境政府政策社會治安狀況讓你不適不滿,你應該寬宥,因為這些令人不適的東西就是這個歷史的現狀,無法跨越,你必須享受這段歷史的全部,既包括文明進步,也包括負面不適。這些令人不適的東西其實也是你的鏡子,從中也能發現一些自己的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