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海的馬路,
它的名字叫漢口路。
東起外灘,西至西藏中路,全長1500米。
屈指算來,竟已存在150多年,
卻是一條永遠也走不完的路。
它被稱為報業街、海關街、金融街、隱居街…
一個個名字,見證著它豐富的過往。
申報館、海關大樓、亞洲大廈……
一幢幢響當當的百年建筑,
處處皆歷史,滿目皆柔情。
如今,它還是響當當的美食街,
坐擁黃浦區C位,堪稱「美食中心」!
老牌西點、小籠包、牛蛙面、炸豬排、
熏魚、紅燒肉、醬鴨等濃油赤醬本幫菜…
最低僅需10元,一鍵就能打卡!
讓我們一起走近,品讀它的傳奇…
上了一定年紀的老上海人都知道,這條路上,駐扎著舊上海最負盛名的一份報紙——申報。這份報紙在中國新聞發展史上,被視作“百科全書”般的存在。曾經的望平街和三馬路(今漢口路)十字路口,東側是新聞報館,西側是申報館,上海灘“報業街”的中心地帶,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地!
據上海老一輩回憶:
鼎盛時期的漢口路,曾開出數十家報館,見證一代報業的傳奇。
每天大清早,這里報販云集,成捆的報紙從各大報館運出,多少新聞都是從這里走出!
從各棟樓里運出的報紙,或車拉,或肩扛,或手提,把這一片區擠得水泄不通,甚至交通阻塞,車輛繞道,煞是熱鬧……
為此,它也被定義為:瞭望世界的窗口!可見,上海在歷史上始終得風氣之先,絕對不是吹的。如今的申報大樓,“申報館”三字依然存在。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736㎡,實打實的優秀建筑。申報館外墻面,門楣、窗檐、壁柱,精美的雕花像是歷史的烙印。
申報館斜對面,就是解放日報的老根據地,幾十層的寫字樓矗立云端。站在樓下仰望,整棟樓依然高聳如云,能窺見當年的雄壯。短短漢口路,洋行、銀行林立,
同樣是上海最重要的錢莊一條街。
中國銀行創始地和發源地!過去,這里曾是大清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此宣告成立。這棟大樓建造于1908年,通和洋行設計,典型的巴洛克特征。后又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產物保險公司使用。如今,修繕后的大樓外立面呈大氣的中國紅,古典優雅,剛柔并濟,是外灘建筑群中一抹亮麗的風景。
全國各地的游客、抖音小紅書網紅小姐姐,都以此為背景,爭相打卡!
漢口路110號的中南大樓,原名中南銀行,因由中國金融、工商界人士和南洋華僑合營,因此得名。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是經典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和大清銀行、中國銀行的名號比起來,中南銀行的名氣相對小一些。公私合營后被被收歸國有,如今,這棟樓已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筑,并由天津銀行上海分行租用。渾厚的鋼筋混泥大柱子,撐起傲然風骨,總得仰視一番。
漢口路151號
解放前,這里曾是浙江第一商業銀行所在地。1909年,浙江的官銀號改組成浙江銀行,總行設在杭州。次年在滬開設上海分行。建筑同樣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廳的地坪是用水磨石鋪就,樸實簡潔的外墻上,采用橫線條處理方式,將建筑襯托得更加高大挺拔。
大樓目前是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的部門使用,其余樓層由華東建筑設計院使用。漢口路上老建筑眾多,許多往事,都淹沒在建筑群中。站在漢口路外灘,海關鐘聲悠揚響起,令人不得不對這棟雄偉的海關大樓肅然起敬。海關大樓,前身為“江海關大廈”,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正式落成,工程歷時兩年,當時共耗去白銀90萬兩。
這座足有十層樓高的龐然大鐘,在英國制成后運到上海組裝,為當時亞洲第一大鐘,和倫敦大本鐘齊名。
鐘樓的四個鐘面,足足有3層高,由100多塊大小不一的乳白玻璃拼揍而成。或遠觀或近看,都是獨一處的風景。1928年元旦,海關大鐘敲響第一聲!從此成為“報刻鐘”,每隔一刻鐘,鐘錘奏響,飄蕩黃浦江。原名揚子飯店,有著“遠東第三大飯店”的美譽,地理位置也很好,人廣地鐵站出來就到了。
阮玲玉、蝴蝶、徐來等演藝界名星,都曾在揚子舞廳留下其倩影,“銀嗓子”姚莉更是因那首《玫瑰玫瑰我愛你》一舉成名,由此傳唱。十里洋場,夜夜笙歌,老上海的紙醉金迷沉醉在了歌聲里,抒情浪漫,充滿詩意。見證過上海灘的紙醉金迷,也經過了歲月洗禮,如果你想隱居漢口路,這里就會是不二之選。
樓下就是上海揚子精品酒店餐飲部,外觀十分氣派,在落地窗內小坐,看窗外人來人往,感受老上海風情,別有風味。
超有風情的花園式洋房,建于1928年,同樣是優秀建筑,里面有大塊的草坪,超級適合劈情操,每次路過都感覺特別神秘。
窗套、入口、墻面裝飾,都是典型的哥特建筑風格,每個細節,都盡顯尊貴高雅。
幾乎要被踏破門檻的紅寶石,并不是什么新晉網紅,而是幾十年火爆如一日,穩穩占據魔都甜品界C位!這塊奶油小方,魔菌敢說,幾乎每一位上海小囡都吃過!很多80后童年的早飯、午后點心乃至生日,吃的都是它!香滑軟綿,質感嬌嫩,還有純純的奶香,甜蜜了多少弄堂小朋友!這家開了二十多年的本幫小館,怕是上海三代人的集體回憶。
燒的都是最地道的本幫菜,全上海最好吃的小排、酒香草頭、錫紙鱸魚、毛蟹炒年糕、醬鴨酒釀圓子……光念這些名字口水都要噴涌而出!整店裝修也是懷舊的老上海風格,仿佛讓人至身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切都是老舊的,令人回味的。說到老盛興湯包館,上海人絕對不會陌生,家門口可能就有一家。每到飯點必是人人人人,價格實惠,20塊錢能吃到撐。湯包米道嗲得來,10元/籠,皮薄湯鮮,每次吃都耐不住性子,不知道被燙了多少回,吃完卻是大滿足!里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深得老上海人的青睞,2400w人實名認證的小辰光米道。源自1987年的哈靈面館,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憑著一碗招牌牛蛙面撩翻了一波又一波人的胃。現炒牛蛙米道嗲,一碗面足足放了4只牛蛙,客人們都夸“米道哈靈”,由此得名。驚喜是湯頭里面還加入了咖喱做底,難怪味道那么嗲!加上面條勁道,吃過一次的人總會一次次又回過頭來吃。再加上一份超嗲的炸豬排,賽過活神神!據店里小哥說,光是炸豬排,一天就能賣上幾百份。作為老上海的經典酒樓,王寶和如今依然是金碧輝煌的既視感,作為滬上的吃蟹圣地,絕對值得一提!酒店二樓是王寶和上海餐廳,夏天順應時代潮流,推出了小龍蝦自助,258元/位的性價比實在是高了,各種口味的小龍蝦統統都有!最嗲的當屬熟醉小龍蝦,絕對驚艷!
餐具上依然保留著“申報館”字樣,菜單也是復古報紙風格!每個細節,都是對歷史的致敬與緬懷。這里的披薩、漢堡、玫瑰腐乳芝士蛋糕、沙拉、冰18g拿鐵……一頓飯的時光,回到崢嶸年代。
二樓還“藏”著5層樓高的天井,絲絨幕布后暗藏的中庭小酒館,別有洞天!
矗立在外灘超炫酷的1886汽車主題德國餐廳,與外灘的雄偉建筑相得益彰。正如店鋪的名稱,為了緬懷世界第一輛汽車在1886年的德國產生。餐廳專業做德國料理,能品嘗到正宗德式口味。門外的啤酒源源不斷散發“仙氣”,像是在召喚來來往往的游客,喝酒、看比賽、吃肉的最佳選擇。此外,各路網紅美食扎堆。米其林餐廳Epices & Foie Gras、luckin coffee、平成屋、MINT酒吧……占領整條路,三步五步就能遇見驚喜!上海租界里,
漢口路是最早用中國地名命名的馬路之一。
那時候南京路叫大馬路,
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
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
漢口路即“三馬路”,有和南京路別苗頭之勢。
這也是全上海最有底蘊的馬路之一,
百年建筑星羅棋布,三步五步,
串起百年上海的滄桑歷史!
云南中路、廣西北路、浙江中路、
湖北路、山西南路、山東中路、
江西中路、四川中路、中山東一路……
這些馬路與漢口路交織連成片,
成為黃浦區的核心文化腹地。
路與路相連,故事與故事交融……
整條路上最經典的,當屬這座花崗巖石外墻的回形城堡式大樓——公共租界工部局。近代上海發展史,很難繞開那段租界歲月。
這里曾見證上海歷史的交替時刻,后來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現仍為上海市許多市級機關使用。這棟大樓始建于1913年,1921年竣工,古典主義、巴洛克和文藝復興式樣,南、東、北幾個立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風格。而且4個角都采用凹進方式,這種在整個上海都獨樹一幟!
就在人民廣場正對面,遠遠地就能看到塔尖上的霓虹燈十字架,高度足足5米。身處繁華魔都,心浮氣躁時,看到十字架,心也靜了。走近還有郁郁蔥蔥的梧桐相互掩映,路過仿佛都在沐浴林蔭,身心也得到庇佑。
沐恩堂外觀屬于哥特式風格,外墻以凹凸深褐色面磚塊鋪設,古樸又神秘。里面還可以免費參觀,內有可容納1000余人的禮堂及音樂室,建成后被稱為“雄偉建筑,居全國各堂之首”。中福城原名東方城,
一幢民國時代留下來的老樓,
樓下曾開出許多餐館,
很多人路過此地,
都要點上一碗鱔絲面、一份蛋炒飯,
再加一瓶力波啤酒,
咕嘟咕嘟灌下,才心滿意足離開。
| 每座老房子都是一段故事 |
一條漢口路,
小區樓下就是小賣部,
各種小零食都能買得到!
花光了小時候攢的零花錢!
一支雪糕、一瓶汽水,
就能讓紅領巾小朋友開心一下午!
沒準在某一個拐角處,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平行時間里,
也曾有名人在此駐足停留!
從赫德、杜威、羅素、愛因斯坦,
到魯迅、胡適、柔石、阮玲玉、張愛玲……
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竟讓人莫名感到欣喜。
就像滿墻的爬山虎,
編輯 / 爬格子小姐
設計 / 工具人小宋
攝影 / 魚面醬
商務合作 / 螞蟻
微信:shlm001 電話:13166389937
喜歡的,點個“在看”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