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婆媳之間》曾寫到:“愛護丈夫的女性,為了使自己的丈夫生活得妥適,很高興地順服于婆婆之下。”
愛護丈夫的妻子,會愿意為了丈夫的面子和孝心,委屈自己去順服于婆婆。因為她在替丈夫盡孝。然而,女人的這種順服,又是否能得到婆婆和丈夫的認可和感激?
婆婆明明給弟媳婦買房又帶孩子,晚年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顧,弟媳婦卻把婆婆推給嫂子,還要求嫂子辭職照顧。這樣自私自利的做法,誰又會真正尊敬?
在洛寧即將準備在事業上大展拳腳的時候,弟媳婦帶著婆婆生病住院的消息來了,還要求洛寧這個嫂子辭職照顧婆婆,說她孩子小工作忙,分身乏術。
面對妯娌的過分要求,洛寧嗤之以鼻,很是無語。洛寧和老公結婚時,婆婆一句“我沒錢,兒子長大成人不能再啃老”為由,直接就把上門借錢的老公給打發走了。
沒有公婆在經濟上的支持,夫妻倆只能白手起家。結婚了5年,才終于靠著努力買上了第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而其中的辛苦和委屈,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
而之后買了房安定下來了,洛寧和老公才敢要孩子。可即便洛寧懷孕和生產時,婆婆依舊沒有露面現身,只是冷冰冰毫無感情地說,婆婆沒有義務伺候兒媳婦月子,誰生的孩子誰養,以后我不指望你們養老。
口口聲聲不指望大兒子大兒媳養老的婆婆,卻在兩年后,掏出全部積蓄給小兒子買房。在妯娌剛懷孕時,婆婆就開始噓寒問暖,還長住小叔子家,一日三餐好吃好喝供著弟媳婦。
在如此強烈的對比下,洛寧心里極度不平衡。可她也知道,自己和老公拿偏心的婆婆都沒有辦法。只是之后,洛寧很少再主動登婆家門。
懷胎十月,弟媳婦生下了一個兒子,婆婆笑得合不攏嘴,逢人便夸自己的小兒媳是家里的大功臣。婆婆不但鞍前馬后地伺候,還一力包攬了照顧孩子的所有事情。而之后,婆婆更是出錢出力幫著小叔子養兒子。
同是孫子,一個被婆婆冷落,從不曾接受過婆婆一件衣服,一個玩具,一個卻從小就被婆婆呵護在手掌心,含在嘴里怕融,捧在手心怕摔。
見婆婆如此盡心盡責給弟媳婦帶孩子,洛寧也曾跟婆婆說過,讓婆婆幫忙帶孩子,只需要早晚接送上下學,她好出去工作掙錢,替老公減輕負擔。
結果婆婆一口回絕了,說誰的孩子誰帶,她要帶自己的寶貝小孫子。洛寧死心了,只好把孩子托付給父母,自己出去工作。而正當她在工作上準備大展拳腳時,弟媳婦卻要求她辭職去伺候婆婆。
弟媳婦提出這個要求時,理直氣壯,沒有絲毫愧疚和不好意思。洛寧反問她:婆婆是給你帶孩子累倒的,于情于理,也該由你來伺候,怎么要賴上我?
弟媳婦毫不退讓地說,婆婆又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大家的,反正你工作最清閑,工作最低,要么你辭職去伺候婆婆,要么你花錢請護工照顧,反正我們養了婆婆這么多年,也仁至義盡,該輪到你們當哥嫂的來盡孝了。
洛寧毫不客氣地冷笑出聲:婆婆給你買房又帶娃,她不指望我養老,說只指望小兒子小兒媳養老。你們別想甩鍋給我們,自己卻不需要出錢出力。要么把你房子賣掉平分,再平攤養老義務。要么你自己照顧,反正我是沒有義務。
弟媳婦氣沖沖地走了,晚上老公下班,又過來勸她算了,終歸是他媽媽,再偏心他也不能不養老。可洛寧咽不下這口氣,憑什么婆婆給小叔子買房帶孩子,她卻得辭職伺候生病的婆婆?
婆媳婆媳,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大部分婆媳關系不好,問題就在于前面十年看婆。人都是相互的,你全心全意對別人,別人也會全心全意還你。
如果婆婆從未善待過兒媳婦,從未對兒媳婦試過半分恩情,那么晚年養老,就不要指望兒媳婦養老照顧。畢竟自己種下的因,就要自己去承擔這個果。
沒有人永遠要包容別人犯過的錯誤,也永遠沒有人必須原諒別人的過錯。你十年前不曾施恩,就別奢求十年后別人會盡孝。
今日話題:
你支持洛寧袖手旁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