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一:早睡遲起,防風寒,圍巾別離身。
二: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冬季最簡單的“通”法是多吃蘿卜。如羊肉燉白蘿卜等補充身體陽氣、溫暖五臟。
三:每天10分鐘擦腰通氣血,不生疾病。
節氣習俗:俗語有“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之說,北方大雪時節賞雪看冰,南方開始腌肉。百姓則更喜歡大雪 “進補”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并要收斂神氣,起居調養宜早眠晚起。早晚溫差懸殊,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早睡晚起,以養陽氣。晚上在10點前上床,同時用熱水泡泡腳,并按摩足底涌泉穴,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早上宜6:40以后再起床。
2.戴圍巾戴帽子保護陽氣
“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寒,外出要戴帽子、圍圍巾,注意保護陽氣。
3.雪后防紫外線
降雪不斷,雪后也應防曬!雪天的紫外線看似不強,但是光線會通過雪地的反射對皮膚造成傷害。
4.室內別忘保濕
冬季室內可用加濕器保濕,但加濕器要定期清洗,防止滋生細菌。
5.養精蓄銳少房事
《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的精氣是維持生命和健康的原始物質,冬季最有利于補充和恢復,應減少消耗,節欲保精。
大雪補得當
一年不受寒
1.“補”重要“通”亦重要
中醫所謂的“通”是指氣血、經絡的暢通,氣滯血淤,經絡郁阻,會導致疾病。冬季最簡單的“通”法是多吃蘿卜,羊肉燉白蘿卜,可以補充陽氣、溫暖五臟,尤其適合腎虛和脾虛的人食用。
2.不要吃動物腎臟
《修真秘訣》曾記載“冬不食腎”。《金匱要略》也提到:“冬三月,勿食豬羊等腎。” 意思是冬季腎水當令,過食損傷心氣。
3.進補可以按需所食
·皮膚干,吃大白菜護膚養顏
大雪期間,空氣干燥,多吃點大白菜可護膚養顏。
大白菜含豐富粗纖維,能潤腸、促排毒,又刺激腸胃蠕動,利于大便排泄,助消化。
· 陽氣藏,來根大蔥“通陽”
大蔥味辛,性微溫,通陽、解毒。
除了防風寒感冒外,對于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也有療效。但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宜9點后鍛煉
強度溫和
多曬太陽
一項關于心腦血管病發病的時間性研究發現,早晨7~9點,是心肌梗死等猝發性心臟病和腦中風的高發期,因此,晨練最好在9點后。運動以溫暖全身或有些許微汗為宜。
適宜的運動為:散步、慢跑、打太極、敲打健身球等運動量小的活動。
冬季養生要首重避寒,最好堅持每天用隨身灸或艾條艾灸刺激關元、腎俞等穴。
大雪艾灸督脈:大椎、至陽、腎俞、心俞;
大雪艾灸任脈:涌泉、關元、神闕、膻中。
食材:
羊肉、白蘿卜、粉絲、蔥、姜、鹽、料酒、大料、干辣椒、花椒。
做法:
1、將白蘿卜切成塊,羊肉切成3厘米長短的塊,放入熱水中焯一下備用。
2、砂鍋中倒入水,放入羊肉,加入料酒、蔥、姜、干辣椒、大料、花椒,加蓋燒開后轉小火燉30分鐘,放入白蘿卜、粉絲繼續燉,至熟后調味即可。
功效:
羊肉在《本草綱目》中,是被稱為“補元陽益氣血”的上佳補品。冬季吃羊肉可驅散寒冷、溫暖心胃。
食材:
鱈魚500克、蔥1條、姜5克、橄欖油或其他素油2茶匙、生抽醬油1.5大匙、開水1大匙、糖1/2茶匙、白胡椒1/6茶匙。
做法:
1、蔥洗凈切絲,姜切絲。
2、蒸鍋大火燒至水滾,將鱈魚放入大火蒸6分鐘,熄火燜2分鐘后取出。
3、小號不粘鍋開中火,放入橄欖油2茶匙,炒香姜絲撈出放到蒸好的魚上。
4、原鍋留油熄火后,依次放入剩余3料拌勻成汁。
5、將蔥絲鋪到蒸好的魚片上,趁熱澆上醬汁即可。
功效:
鱈魚被人稱為“液體黃金”,對心腦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而鱈魚清蒸還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食材:
生姜20克、羊肉100克、大米75克、料酒、鹽各適量。
做法:
1、將生姜洗凈切片,羊肉洗凈,入開水鍋氽去血水,切2厘米見方的塊,大米淘洗干凈。
2、將大米、生姜、料酒、羊肉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置大火上燒沸,再用小火煮成粥,加入鹽攪勻即可。
功效:
能暖脾胃、散風寒、增食欲,對脾胃虛寒、冬天手腳不溫者特別有益。
大雪到,把煩惱郁悶統統冷藏,壓力辛苦一概冰封,所有的不順心都呼呼吹走。愿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四季都有好身體。
黃帝內經與健康生活【整理摘編:時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