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秋分日一直到冬季,黑夜將變長,白晝將變短,氣溫也逐漸降低,因此民俗里也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說法。
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到,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秋天。南方的氣候由此時開始入秋,在這一節氣的清晨或傍晚,人們都能從風中感受到秋涼之意。
中醫所說的“秋燥”也從立秋的“溫燥”逐漸轉為“涼燥”,這就提示我們,在秋分節氣里要注意添衣,預防涼燥侵襲。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運動調攝,動靜結合
秋分過后,秋意漸濃,秋風陣陣,秋雨綿綿,但也多有秋高氣爽之時,這就是開展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高、散步、慢跑、打球、游泳,或打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氣功均可。
情志調養,安神定志
“燥”是秋季的主氣,中醫有“燥令傷肺”之說。即是這個時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因此,秋季養生首先得養肺,潤燥之法可以多喝水,或根據個人體質的寒熱不同,適當進食甘潤、溫潤之品,以發揮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作用。
①養胃吃南瓜:秋分節氣過后,氣候漸涼,是胃病多發時節,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是秋季暖胃護胃佳品。
②進補需有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忌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忌慕名進補,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無益。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的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強則齒健;反之叩齒能強腎壯骨。古人將唾液稱為醴液、瓊漿、玉泉等,認為津液為腎中精氣所化,咽之能滋陰補虛降火。
具體步驟如下:
1、叩齒:心靜神凝,摒棄雜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后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2、攪舌:叩擊結束,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齦、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共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
3、漱津:自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后,口含唾液用兩腮作漱口動作36次。
4、吞津:漱津后,將津液分三次緩緩咽下,注意在吞咽時,意守丹田,好像把津液送到丹田一樣。
穴位保健
肺與秋氣相通應,同時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秋分穴位養生仍以“補養肺氣”為原則,推薦養生穴位:肺俞穴和大腸俞穴。
01肺俞穴
肺俞穴是肺臟之氣輸注背部之處,與肺臟內外相應,是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腧穴,按摩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熱理氣,調肺和營,補勞清熱等作用。
大腸俞為手陽明大腸經經氣匯聚之處。大腸為“傳導之官”,能調節水液代謝。按壓該穴位能緩解腸道不適等癥狀,便秘的時候要重點按壓左側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