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阿萍,前兩天周末因為孩子教育問題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老公覺得:“我平時上班本來就很忙,到家孩子都睡了,只是讓你多看顧一下孩子怎么了?”
阿萍也據理力爭:“就你上班忙?我下班了還得去接孩子,平時都是我一個人在照顧。現在周末,讓你陪孩子寫作業你看那個一臉不樂意的樣?”
兩人吵著吵著就開始指責對方其他不合適的地方,越說越激烈,孩子都從屋里跑出來大喊“你們別吵啦”。
最后阿萍以“算了,和你說不通”結束,來到我家找我訴苦。
看到這樣的對話,很多人覺得再正常不過了,不就是婚姻里的一點插曲嘛,但很多人意識不到其中很多語言其實都是變相的攻擊。
氣頭上的雙方,多半會發展為:你不聽我的就是錯的。通過爭吵來變相告訴對方,我根本不關你的理由,我只想讓你屈服。
如果爭吵沒有終止,甚至還會演變為肢體攻擊。
為什么我們經常會摟不住火,開啟攻擊呢?
在心理學中,關于著名的“踢貓效應”有這樣的一個小案例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在我們受挫內心處于憤怒的狀態時,會有一種攻擊或傷害身邊事物的沖動(雖然不一定要表現出來)
這都是一種潛在性攻擊傾向。
攻擊傾向是準備對他人發起攻擊的心理特征,是存在于人格中對他人產生攻擊行為的意圖即潛在性攻擊。
它是一種本能,在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和宣泄的情況下就表現為攻擊行為。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
而且在憤怒情緒、失眠不足、敵意等情緒催化下,攻擊傾向會得到加強。
所以當我們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后,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里來。
那么我們真的拿這種攻擊性沒有辦法嗎?
有辦法,這種潛在攻擊性有個特性:它從不會自動消失,但可以被個體合理轉化。
在不走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試著去合理轉化你的潛在攻擊性,將攻擊性轉化為能量。
比如學會向內反思,去看清我們自身的潛在攻擊性是哪種類型。攻擊性行為不同,發泄出來的方式也不同。再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去合理發泄情緒,讓自己情緒變得平和下來。
控制攻擊傾向將會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有利于個體的健康成長。
只有看清這一點,才能更好地與自己和解,與他人相處;同時也能幫你準確識別對方的潛在攻擊行為是什么,更好保護自己。
那么你的潛意識中藏著哪一種攻擊類型?
你隱藏的攻擊行為又有哪些?
又該如何轉化這些攻擊性呢?
我們聯合國內專業心理服務平臺壹點靈,為你推薦【潛在攻擊性測試專業版】
※本測試基于多拉德和米勒(1939)提出的經典攻擊-挫折理論,結合標準化攻擊傾向量表編制而成,用來評估你的攻擊傾向(潛在攻擊性)程度。
適用人群
你將獲得什么?
「以下展示報告部分內容」
01丨 綜合評估你的攻擊傾向程度
02丨 每類心理防御模式的具體細分防御機制使用情況分析
03丨 對每類攻擊的維度解釋說明
04丨 你的專屬測評建議
【整理摘編:時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