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組織發展高端論壇暨《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22)》發布會召開。論壇以“中國特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對2021年社會組織整體發展情況進行總體把握的基礎上,圍繞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展開討論,對未來社會組織的高質量發展進行展望,以期為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水平、法治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和專業化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
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
報告分析了2021年我國社會組織總量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央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促使社會組織發展進一步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2021年3月,民政部會同2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鏟除非法社會組織滋生土壤 凈化社會組織生態空間的通知》,這為各地嚴格規范社會組織行為、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清理“僵尸型”社會組織提供了指導。
第二,全國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時有起伏,疫情有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發作的風險,遷延較長時間,這也對社會組織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如何在全方位綜合防控“科學精準、動態清零”階段,統籌疫情防控工作與社會組織運營活動,是社會組織在疫情當下面臨的課題。
社會組織行業進一步豐富
報告指出,從社會組織所處行業來看,2021年社會組織行業進一步豐富。2022年《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統計了2021年社會組織按行業分類的數量,與以往統計年鑒相比,新增了對國際及涉外組織的統計。
截至2021年年底,教育領域和社會服務領域社會組織數量占社會組織總量的近一半,其中,教育領域社會組織數量共288341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31.97%;社會服務領域社會組織共137475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15.24%。
除此之外,文化領域社會組織共76635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8.50%;體育領域社會組織共60176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6.67%;工商服務業領域社會組織共53093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5.89%;農業及農村發展領域社會組織共47467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5.26%;衛生領域社會組織共42833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4.75%;科技與研究領域社會組織共25514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2.83%;職業及從業者組織領域社會組織共23303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2.58%;宗教領域社會組織共5175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0.57%;生態環境領域社會組織共3925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0.44%;法律領域社會組織共3489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0.39%;國際及涉外組織領域社會組織共541個,占社會組織總量的0.06%。
社會組織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報告指出,社會組織在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2021年,江蘇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開展各類幫扶項目7600余個,投入資金6.95億元,2200余家社會組織累計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6.8萬戶,發放慰問款物2430余萬元。
福建省為助推鄉村振興開展了“陽光1+1”牽手計劃行動,社會組織紛紛響應,為老區村莊修筑了“陽關道”和“富民橋”,福建省社會組織及其引導的會員單位累計投入10.76億元,推進項目4981個。
2021年,山東省有7055家社會組織投身鄉村振興,共投入3億元資金和物資,開展各類項目過萬個;505家社會組織參與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共投入8500萬元資金和物資,投入人員10.7萬人次,受益人口88.5萬人次。
2021年9月,陜西省民政廳為動員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成立了12個省級社會組織鄉村振興合力團,與國家及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結對形成幫扶關系,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整合資源、凝聚社會力量的優勢,助力重點幫扶地區的產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等。
報告提出,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要求社會組織更加專業,為社會提供多種類、高質量、高水平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此,北京、河北、黑龍江等省市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
來源:公益時報【整理摘編:時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