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類重新認識大腦,如同斯蒂芬·霍金讓人類重新認識了宇宙。”這是東尼·博贊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的言論。
他因發明“思維導圖”這一便捷的思維工具,以”大腦先生“聞名于世;后又幫助英國查爾斯王子提高記憶力,被譽為英國的“記憶力之父”。
東尼·博贊還是著名的大腦潛能和學習方法研究專家,世界記憶錦標賽和世界快速閱讀錦標賽創始人;曾任微軟、IBM、三星、甲骨文、摩根、英國電訊等知名跨國企業的商務顧問。除此之外,他還出版了80余部專著,在五大洲100多個國家超過1000萬冊的發行量,可謂是“頭腦風暴”席卷全球。
難道東尼·博贊的大腦,天生就如此強大?
事實并非如此,東尼·博贊早期并無卓越的數學天分,改變就在于其找到了一把腦力開發的“金鑰匙”;因此,他萌生了“讓人類重新認識大腦和宇宙”的想法,開始致力于幫普通人尋找一種通過自我努力就能開發腦力的“萬能鑰匙”。
比如,東尼·博贊把自己在閱讀領域所累積的50余年的經驗,匯著于《快速閱讀》,讓無數普通讀者獲益——突破閱讀障礙、提高閱讀速度、提高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對此,書中提供了一套如何利用思維導圖,對“眼腦”進行融合訓練的方法,讓人在快速閱讀的同時,能夠鎖定關鍵概念,培養記憶技巧,將內容進行圖像化處理等等。
本書堪稱世界快速閱讀的經典之作,讓普通人達到快速閱讀的效果,正是本書的目的。
快速閱讀對于我們,尤其是孩子們,好處不言而喻。比如,只需幾分鐘就能快速瀏覽完時事雜志、學習資料,快效獲取新聞資訊、課本知識,又或僅需一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書,讓我們和孩子們的知識儲備量不斷累積。
由此可見,了解了速讀原理,掌握了速讀方法,才能讓我們這些普通閱讀者的閱讀速度,從正常范圍的200字/分鐘,提升到400字/分鐘,甚至是突破1000字/分鐘。
一、理解閱讀的正確定義
東尼·博贊說:“在開始學習快速閱讀之前,請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什么是閱讀’?
一般而言,閱讀是了解作者的意圖、吸收書面知識、消化印刷信息。但這些只是閱讀過程中的一個方面,其精確定義應該包括閱讀技能的各個方面。
從本質上來講,閱讀是由7個層次所組成。
首先,你必須能夠“識別”語言,無論哪種方式,要讓語言符號進入大腦即可。
其次是“吸收”問題,即指語言符號如何才能進入大腦?這需要我們了解大腦對眼睛的使用。
再就是“理解”,也叫“內部融合”或連接信息片段,是指文本內部的信息連接。
接著是“領會”,是需要將書本內容與其他領域的知識聯系起來,與理解相比,難度更深了一步。
領會了書與其它知識的關聯性,然后進入“保留”階段,要將這些信息存儲于你的數據庫中。
除此之外,還需通過“回憶”對信息進行提取;這是必須掌握的技巧,也是通常意義上的“記憶”;但要注意,不要將“保留”和回憶混為一談,更不要掉入“記性不好”的陷阱;其實,人的記憶力遠比想象的強大,只是我們時常對它管理不當。
最后就是“交流”,這需要你問自己“為什么要回憶”“為什么要先閱讀”;通過這種方式,從已獲知識中創造和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7個層次足以說明,閱讀是一個包含多層行為的過程。
然而,想要達到高效的快速閱讀模式,還得繼續對每一個層次進行拓展,標注自己認為最需要改進的步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確的標注?可以通過對自我“現狀”的自測來達成。
比如,按照書上提供的3750個漢字的測試文章,測算出自己的閱讀速度、理解程度,即指每分鐘的閱讀字數和理解力;而閱讀速度的參考,可根據公式測算:每分鐘字數=文字數量/閱讀時間。
由此可見,東尼·博贊給我們提供了一套非常具體的指導方案。
所以,無論出于哪種目的的閱讀,確定起步點至關重要;因為,有了準確的評估,才能對薄弱環節進行訓練,為實現最終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5種方法,
培養出“一瞥之間”的速讀能力
其實,自測所得的結果,正是為了確定閱讀的基礎水平;在此情況下再進行速讀訓練,閱讀速度、理解力和記憶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雖然,東尼·博贊認為,閱讀速度會隨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增長。
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因此掌握了速讀技巧,而只是因為他們必須要在非常緊迫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閱讀資料。
換言之,動機是控制閱讀速度至關重要的因素。
因為,每只眼睛具有1.3億個光接收器,每個光接收器每秒至少可吸收5個光能量束。
但人眼的神奇機能,是要靠有效訓練和控制,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優勢。
也就是說,我們要多正確地使用眼睛和大腦,不要讓它們“偷懶”。
另外,東尼·博贊就“發揮眼睛的優勢”,提供了5種能夠立即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新方法。
其一,選擇感興趣的閱讀資料。
所謂“光越強、物體越近,瞳孔就越小”;由于瞳孔的大小,會隨著感情的起伏而變化;所以,人在喜歡的事物面前,瞳孔會自動放大;這就表示,作為速讀者,如果在面對某些感興趣的內容時,瞳孔就會放大,以便讓更多的光進入。
而且,越是感興趣,大腦就越會把眼睛后面的“窗簾拉得越開”,使它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下接收更多的信息。
其二,不要錯誤訓練和誤用。
由于枕骨腦葉位于大腦后部,對于有些人擁有敏銳觀察力的形容,我們常說“此人就像腦袋后面長了眼睛”;所以,了解了眼睛的神奇之處,就會發現,傳統閱讀習慣和閱讀速度其實就是錯誤訓練和誤用的結果。
其三,盡量避免重復、回跳、凝視。
由于眼睛在移動與暫停之間不斷輪換,而在暫停時吸收信息的動作會消耗大量時間;甚至有些閱讀水平差的人會時常進行重復詞語,有時還會往回跳兩到三個,想要更好地理解詞句的意思;這就提醒我們,不要過多地使用凝視。
因為,我們的眼睛很神奇,這個儀器有1.3億個光接收器,每秒能吸收大量小光子,即數據載體。也就表明,快速閱讀不僅在讀書,還在讀我們的方方面面;如社會現狀、個人信息等等。
所以,想要快速閱讀,就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盡量少陷入這種急劇降低閱讀速度的、不必要的重復之中。
其四,沒有回跳和復讀地閱讀。
研究顯示,那些較好的閱讀者在沒有回跳和復讀的情況下,也能有較大幅度的跳躍;比如,他們每次凝視時并不只讀一個詞,而是三到五個地讀。
其五,快讀比慢讀更好。
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讀得越快,理解就越好;為此,我們可以試一試慢讀效果。比如,“人們——發現——快速——閱讀——比——慢速——閱讀——更——有利——于——理解”。
這種慢讀,感受一定不好;這種間隔閱讀的慢會嚇到人;反之,使用快讀的方式,大腦會感覺更舒服、更易理解。
所以,按此五種方法堅持高度專注力的閱讀訓練,盡量克服“回跳、復讀、凝視”等不良習慣;如此,才能培養出“一瞥之間”的速讀的能力。
三、通過“腦眼”融合的訓練,
養成速讀習慣
改善了眼睛機能,擁有了速讀思維,就會有意識地想讀得更快一些;這需要我們將目標設定的比之前最快的閱讀速度(每分鐘的閱讀字數)——循序漸進地加字。
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壓力,且會發現,大腦實際上比想象的更強大,會在不知不覺間就能達到既定的目標;而隨著自信心的不斷增強,也會加速有效地閱讀。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進行自我測試,再次驗證閱讀速度和理解力的情況。關于測試結果,有問題改之,并反復訓練。
一切有序推進,仍不要忽視速讀環境的營造。
比如,光源既要適度地照亮正在閱讀的資料,又不至于與室內亮度形成巨大反差,平衡的照明為最佳。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避免內部的干擾。
譬如,因不同的時間選擇,往往會造成“完全理解或完全不理解”,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而外在因素所引起的焦慮,也會導致閱讀時的分心。
另外,你是否會采用“引導工具”(即“指讀”習慣)?
研究證明,“指讀”的做法是正確的,使用引導物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因為,眼睛在引導物的指導下會更輕松和更有效率。
那么,到底哪種工具做引導物更好呢?
就如東尼·博贊所說的那樣,最好使用一個比較細長的東西;它們會在不妨礙視線的前提下,引導你輕松地“隨著引導看”。
事實上,我們的眼睛能同時看56個字;而“引導”就能使眼睛做到工作量的最小化,使大腦集中注意力,讓閱讀速度不斷加快,并同時保持極高的理解水平。
由此可見,專注力和理解力是速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眼睛和大腦相互融合的“中心焦點”的訓練,則是其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
不得不說,在傳統的閱讀方式中的集中、清晰的焦點視覺,實際利用率不到20%,而對80%的外圍焦點卻疏忽了;這就表明,在2.6億個為我們工作的光接收器中,有超過2.05億個光接收器用于外圍視覺;而它們就在我們忽視的情況下,被妥妥地“雪藏”了起來。
歷史上,約翰·肯尼迪總統就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速讀者,他就曾訓練自己利用巨大的、未開發的外視潛力,來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
所以,“腦眼”融合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唯有如此,大腦才能像一個巨大的“中心眼睛”,經由“生理眼睛”透視整個世界;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通過“腦眼”融合的訓練,養成速讀習慣。
四、融會貫通,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速讀高手
事實上,想要養成良好的速讀習慣,還要遵循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預讀的藝術”。
所謂“預讀”,其實就是提前看。
這個“看”并非僅僅是眼睛看,而是用大腦閱讀全文,這會讓第二次通讀的效果更好;而預讀的目的就是“構造一個框架”,使大腦更易將詳細內容吸收進去,以此改善整體理解水平。
建立了良好習慣的預讀者,就如擁有一個“大腦偵察員”,它可以偵察到詳細的情報,繼而根據參照點部署行動,如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論你閱讀任何一種材料,都可采用事先預讀法。但預讀需要結合你所喜愛的引導方式,以及略讀要素和段落結構知識。
在此基礎上,你才能在敏銳地掠過閱讀材料時,抓住核心信息,以此加快閱讀速度、提高理解能力,最終形成“雙劍合璧”之勢。
那么,到底有哪些技巧可以助力我們達到“雙劍合璧”之效?
具體來說,“腦眼”融合訓練是一方面,掌握“積極閱讀的技巧”是另一方面。
比如,你在運用已有知識時,往往會發現,自己所具備的知識遠比想象的多。這是什么原因?
好比閱讀一本書,站在讀者的角度看,作者就是專家。事實上,讀者和作者所知的可能相差無幾,甚至有可能超過作者。
所以,建議作為讀者的你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應迅速勾勒出自己對于這一主題知識的思維導圖,并利用已有知識,對書中概念生成新的聯想,進而提出相關問題。
那么,你在閱讀時,就會產生一種與作者對話的感覺,而非單向聆聽;你也可在書頁上記下自己的見解和評論,與所讀內容進行互動。
在此過程中,你還會不斷地嘗試預測。
例如,接下來的內容會怎樣,作者會有什么樣的“行動計劃”,從而“超前解決所要吸收信息的難題”。
可以說,這種“偵探式”地閱讀技巧,會讓你不自覺地檢查:每次預讀獲得了多少知識量;第二次閱讀提高了多少理解力。
至此,你甚至可以通過預讀練習,在10分鐘之內通讀完全書。
然而,這只是一種預設目標。
因為,即使我們理解了“腦眼”融合的工作機制、眼球運動的邏輯、閱讀中的主要問題,我們仍需掌握一項技能——增加詞匯量、提高知識儲備。
雖然,東尼·博贊所介紹的是針對英文詞匯量的積累,但也可作參考。
譬如,可參照英文詞匯的前、后綴作用,將“一邊一邊”“而、則”“既是、也是”等關聯詞進行造句和描述練習;還有,堅持每天認識一個新詞語,并保持有效使用;另外,在日常對話和閱讀中,留意令自己心動的新詞匯,并將之記錄等等。
總之,堅持“腦眼”融合訓練,掌握“積極閱讀技巧”,才能融會貫通,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速讀高手。
五、結語
要知道,未來的超級快速閱讀者,是可以把外圍視覺與巨大的感知力相互融合,一次攝入整段或整頁的內容;他們在閱讀中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并能通過超級略讀和跳讀,獲得想要的信息及核心內容。
而作為普通閱讀者的我們或孩子們來說,最為基礎的訓練方法,就是把閱讀物放到離眼睛遠一點的地方(以舒適為標準),擴大閱讀的范圍,以此加強中央視覺的感知能力。
再者就是,結合書中的9種速讀引導術(即指照相式記憶、閱讀引導、可變掃描、反向掃描、“S”型掃視、“Z”字形引導、圈形技巧、垂直波形技巧、雙邊引導術、簡易“S”型技巧),來突破閱讀障礙、駕馭注意力、快速提升視覺技能。
如果,我們對快速閱讀仍信心不足,不妨再看看肯尼迪總統的經歷。
肯尼迪總統在研究快速閱讀之前,也是一個閱讀速度僅為每分鐘284字的普通閱讀者;但通過練習,其閱讀速度超過了每分鐘1000字,令他在閱讀眾多繁雜資料時,獲益匪淺。
總之,倘若我們能將“眼腦”、“超級引導術”進行融合,然后運用于實踐;那么,我們和孩子們的閱讀潛能也會隨之被激發,從而練就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的“絕活”,以此走上高效速讀者的行列。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