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的六弟國潢在一次考試中受到挫折,于是就滿腹牢騷,抱怨自己時乖命蹇。曾國藩知曉后,不僅沒有安慰他,反倒認為六弟所憂慮之事實在太不值得一提了。他在家書中說:“六弟自怨數(shù)奇,余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輒發(fā)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在曾國藩看來,立志應(yīng)當“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如是才能“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上半部分是之,表示前往,下半部分是心,即心之所向。《說文解字》中說:“志,意也”,志本義即為內(nèi)心追求的目標。我們常將“意志”二字并用,意與志有什么區(qū)別呢?《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為心之思,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觀念,因而即興而多變,所以有“三心二意”之說;志為“意之所存”,是心里始終存有的念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這種意念始終不變,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即便只是在吃一頓飯、睡一場覺的功夫,也不會忘記有些東西是已經(jīng)堅持、正在堅持、還要堅持的,所以我們才說“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