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67億,比例將占到世界老年人口的24%(6.89億),我國將進入老年化社會。這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足夠的家庭關愛和社會支持,就可能誘發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癥、癡呆、強迫癥等。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軀體疾病可以得到良好的救治,但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卻是醫學更容易忽視的隱患。在此我們將介紹一些常見的老年人心理問題和老年期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的方法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一)認識抑郁 科學應對
老年人群是抑郁癥的易感人群,老年人因為機體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種身心疾病的侵害。
抑郁癥的出現與老年期的各種喪失有較大的關系,這些喪失包括工作的喪失、收入的降低、交往的圈子變窄,人際互動減少,以及親友,尤其是配偶的去世,使老人缺乏感情支持。
另外,隨著年齡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壓、心臟病、老慢支、胃潰瘍、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往往是遷延時間長,治療效果不明顯。這些都會使老人覺得無能為力、力不從心、心情沮喪、無可奈何。
當然,抑郁癥并不是那么可怕,而是可防可治的,老年人抑郁癥的預防主要有如下方式:
培養和諧的家庭氣氛:家人應該盡其所能為老年人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老人也應該多與青年人溝通。
多一些人際交往:老人退休后應多參加社區勞動,不僅可以擴大朋友圈子,還可以找到興趣愛好相同的伙伴。
老年人要注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但不能過分地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老年抑郁治療,主要是藥物與心理治療并重。藥物治療以中西醫結合為佳。心理治療以加強疏導、預防自殺為頭等大事。
(二)沒病找病 不益身心
許多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的老人,發現自己患了一種病,哪怕是出現了一種癥狀,便會對照醫學書籍或科普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由于其對醫學知識了解得不夠深入,通常會機械地對號入座,越比照感覺越像,從而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關切和緊張,周而復始地為莫須有的癥狀焦慮不安,由此而產生恐懼、悲觀的消極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陰影。
疑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患者平時往往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以致身體功能出現任何微小的變動都會引起他們高度注意,并不自覺地夸大或曲解,把這些微小的變動當做嚴重疾病的證據。
老年人常見的疑病癥狀:
懷疑有泌尿系統疾病:疑有前列腺炎、陽痿及性病患者,其癥狀感和痛苦強烈,但與實際病情相差甚遠。
老年繼發性疑病:患者對一些沒有致命威脅的的疾病過分擔憂,固執地認為患了絕癥。
懷疑有心血管病:懷疑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有明顯的癥狀感,如頭暈、失眠、心慌、胸悶、胸部緊縮疼痛等。
擺脫疑病痛苦的方法:
心理治療是應采取的的主要方法,藥物治療來穩定病情,
更多的參加戶外活動、與同齡人交流,
家人應常伴患者左右,給患者信心和關心。
(三)從“心”開始 戰勝空巢
“空巢”是指無子女或者子女成年后相繼離開家庭,剩下老年人獨守空巢,特別是老年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空巢綜合征是指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環境下,由于人際關系書院而產生被分離、被舍棄的感覺。常出現孤獨、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調癥狀。這種癥狀屬于“適應障礙”,他不同于器質性疾病,而是老年人群的一種心理危機。
空巢老人的自我調適五妙招
一笑補營養;
二看“話療”特顯著;
三個朋友勝“仙丹”;
四用寬容來調試;
五要淡泊以增強免疫力。
(四)調整心態 適應離退休
離退休綜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離退休后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抑郁、悲觀、恐懼等消極情緒,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行為的一種適應性心理障礙。
離退休綜合征有心理癥狀和軀體癥狀。心理癥狀包括焦慮、緊張、易怒、抑郁、恐懼等。軀體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聽力減弱、手足多汗并發冷,顏面潮紅或蒼白,還常伴有軟弱無力,關節疼痛,四肢震顫或麻木,皮膚瘙癢或蟻走感等,但到醫院檢查又無陽性體征。
易患離退休綜合征的老人的特點:事業心強、嚴謹和固執的老人;退休前除了工作無特殊愛好的老人;人際交往不良,不善交際,朋友少的老人;離退休前擁有實權的領導干部。另外,男性較女性更難適應離退休綜合征。
預防離退休綜合征的方法:
開放視野,回歸自然:去景區旅游,讓美麗的大自然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發揮特長: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體育活動,培養自己的愛好。
經常參加群體活動:保持社交活動,充實生活。
加強學習:可重溫自己熟悉的專業,又可學習新的專業。
淡泊名利:“心底無私天地寬”,凡事從大處著眼。
做好離退休計劃和心理準備。
(來源:北京精神衛生)【整理編輯:時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