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后的大健康產業革命,通過驅動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完全可能把老齡人口的增長轉化為“第二人口紅利”——
老齡化帶來一場大健康產業革命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楊燕綏
人們常常認為老齡化將對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其實,人口老齡化不是社會老化,其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勞動力減少、養老金支付增加、代際利益沖突等負面影響,如果應對得當,也同樣意味著健康投資、社會參與和老有所養的銀色經濟。如果能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關注國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長壽的消費需求和約束條件,合理組織社會的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實現供需平衡、代際和諧,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就可以形成第二人口紅利,以消費拉動經濟,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銀色經濟的社會特征
老齡社會標志著人類第三財富波的到來,其與銀色經濟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技術進步與人文進步并重。農業革命解決吃飽飯問題,強調總量;工業革命解決發展問題,強調利潤;大健康產業革命注重生命科學,強調人文和質量。可以看到健康投資、大健康產業的產值、崗位和福祉逐漸提升,進入老齡社會時,發達國家的康復護理人員至少占到勞動力市場的10%。
經濟速度與經濟質量并重。先行進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年均 GDP 增速在 3%左右,只有德國短期有過 5%,日本出現 GDP 負增長。銀色經濟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與經濟質量,強調“人均GDP 的福利相關性”,人口結構、收入分配、資產結構和生活質量受到更多關注。
醫療服務與健康產業并重。銀色經濟更加關注健康管理,家庭醫生、醫療社工和基層醫共體,將托起健康管理、慢病管理與合理就醫的平臺;更多的健康投資將從醫院釋放出來,支持社會醫療和健康產業的發展。
就業開源與福祉改善并重。增加勞動人口年齡和提高勞動人口就業參與率,從而增加國家財富和個人養老資產,是實現“有備而老”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國策。伴隨日益增加的老人贍養負擔,社會保障更加強調促進就業和改善福祉,增加“國家給面包、自己買黃油”的正能量。
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并重。在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里,需要政府、社會和每個人進一步合作,充分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和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在經濟發展領域,強調綜合微利的發展和競爭戰略;在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強調建立政府和社會合作的方式,這是公立醫院改革和醫養服務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國應大力發展社會契約、社會法、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彌補計劃經濟時期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在社會文化和社會建設方面的缺失。
家庭生育與國家人口規劃并重。尊重家庭生育權利,利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引導家庭進行間隔性二孩生育,實現家庭生育和國家人口規劃及其宏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有機結合。
終生自立與家庭社會養老并重。財務獨立有自信、生活自立有自尊,很多老人一直在勞動。提高個人人力資本和增加工作年限,從心態上去除年齡約束,增加養老資產積累和老年消費能力是老齡社會的時髦文化。要讓更多的老人有錢、沒病和會講故事,輔之以家庭扶助和社會醫養服務,健康長壽就不是夢。
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并重。發達國家在完成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后進入老齡社會,種種歷史原因導致中國“未富先老”。中國面對“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壓力,繼續完成農業、工業現代化建設,同時發展大健康產業,需要以新思維、新知識、新模式,加速提高個人、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強調知識和能力重于學歷,培養具有競爭力的人才。
老齡醫養產業正逢時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不同于傳統工業革命,是技術進步和人文進步并重的產物,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為此,國家在構建醫養服務體系和大力發展老齡醫養產業時,要充分考慮老齡社會和銀色經濟的特征。
要基于現代生活方式實現居家養老。現代家庭的規模和結構決定了其養老服務生產功能越來越弱,為此要提倡健康長壽伴侶,維護老年人的兩口之家,包括支持喪偶老人再婚和扎堆養老;鼓勵老人子女常回家看看,包括就近購房、天天可視、穿戴跟蹤、周末聚會等;建立包容家庭的養老社區。孝敬老人的社會文化要永世長存,絕不能因家庭結構變化,而放棄家庭的養老責任和養老功能,疏遠代際關系。
要基于現代社會文化補充社會養老。社會養老即指入戶的居家醫養服務和各類養老機構與養老社區的配套服務。健康管理和養老服務是銀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關照個人家庭養老責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社會養老工作,包括發展老齡科技、老齡建筑和環境改造、醫養服務等。
最后,要基于有效需求構建醫養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中嵌入日間照料、康復和長期護理,這是國民實現健康長壽的消費需求之一。那么,供給涉及土地(地租)、房產(房租)、服務(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和日常開支(食宿等)四大成本要素及其投資、管理和經營模式;需求涉及貧困老人群、低收入老人群、中等收入老人群、高收入老人群和高凈值老人群五大類。基于 PPP的模式,政府要對貧困老人提供四個成本要素。對低收入老人提供土地、房產和服務補貼三個成本要素;對中等收入老人提供地租、房租兩個成本要素。同時,國家要以公辦民營的模式,大力培育提供醫養服務的輕資產管理公司。
總之,政府投入可以降低成本,醫養服務公司可提高管理效率。低成本和高效率的醫養服務,才能使大多數人買得起、用得上,在進入老齡社會的過程中有安全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