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百年間,大唐帝國走向全盛,以兼容并蓄、自信博大的胸懷引領世界潮流,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朝氣蓬勃、輝煌燦爛的時代。但是,在盛世光芒的遮掩下,統治者容易忽視對危機的管控,開元年間,各種社會危機也在迅速積聚,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唐朝由盛轉衰到覆滅,不過百年。一個經過幾代人努力建立的繁盛帝國,毀滅卻在旦夕之間,歷史的教訓極其深刻。
李隆基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神龍元年(705年),李唐舊臣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擁戴中宗復位。然而,中宗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他既不信任這幫舊臣,又害怕老婆韋皇后,還約束不了女兒安樂公主,縱容她們胡作非為,張柬之等擁立功臣慘遭誅戮。景龍四年(710年),安樂公主與韋后合謀,毒殺中宗,韋后打算仿照婆婆武則天當女皇,安樂公主做皇太女。這一切,卻給了一旁伺機而起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可乘之機。
景龍二年(708年),23歲的李隆基兼任潞州別駕(州刺史的副官),為應對嚴峻的政治斗爭,他開始著手準備,招賢納士,從潞州回京后,帶回了這批“材力之士”,并秘密結識了一批御林軍中的豪杰。中宗被毒殺后,韋后就開始為登基做準備,兵部侍郎崔日用讓寶昌寺里的一個和尚,將這一消息帶給李隆基,勸他盡快起事。于是,李隆基搶在韋后稱帝之前,發動御林軍攻入宮中,殺韋后、安樂公主、武延秀等韋武集團核心人物,與太平公主聯手扶持睿宗李旦復皇帝位,李隆基受封為太子。
睿宗本就昏庸無能,倦怠政事,實在不想當這個皇帝,而太平公主是個有野心的人,她覺得睿宗軟弱無能,加之在政變中立了功,聲望更加突出,便效其母武則天,開始干預政事。凡是皇帝做的決定,都要經過太平公主同意。同時,她還散布李隆基的流言,稱“太子非長,不當立”。這樣,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矛盾頓時尖銳起來。先天元年(712年),太平公主再次造謠陷害李隆基,以“彗星出西方”的天文兇象,故意放出“皇太子當為天子”的輿論,企圖在皇帝和太子之間挑撥離間、制造矛盾。誰能想到,李旦竟然決定把皇位讓給李隆基來避此“兇兆”。偷雞不成蝕把米,太平公主不得已發動政變,準備擊殺李隆基。李隆基聞訊后,先下手為強,鏟除太平公主及其余黨,消除這一心腹大患,順利登上皇位,是為唐玄宗。
自705年中宗復位到713年李隆基接掌皇權,短短八年時間,唐朝發生了七次政變,四易皇位,在權力的神杖下,帝后妃嬪、公主王孫、將相大臣多有慘死。這便是李隆基當上皇帝的歷史背景。為了改變李家的弱勢地位,再造唐朝偉業,李隆基把年號定為開元,表明重振朝綱的決心,開始了“改中宗之政,依貞觀故事”的全方位改革。
開元盛世是怎樣由盛轉衰的
起初,唐玄宗深知皇位來之不易,倍加珍惜。開元前期的唐玄宗,頭腦十分清醒,他接手的是一個外戚專權、夫人干政的爛攤子,要想做個好皇帝,必須處理好人事和政事。在人事上,廣開言路,起用了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宰輔之才,如姚崇、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人。
武周、中宗、睿宗時代,不顧百姓負擔、財政困頓,大興佛道,縱欲享樂,奢靡之風日盛。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裁撤了12000余名僧尼,對后妃、百官服飾、乘輿等做了嚴格規定,并以身作則,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節儉。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玄宗調整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如調整戶稅和地稅、抑制兼并、別停客戶等,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政府財政充裕,糧倉充實。正如杜工部詩中所言:“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經過這些改革措施,唐朝達到了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成了世人所向往的東方樂土。社會經濟的繁榮,推動文化藝術更上臺階,碩果累累,涌現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等超一流詩人,書法、音樂、舞蹈、雕刻、塑造等藝術領域也全面開花,將整個盛唐裝扮得璀璨奪目。唐都長安成了人間勝地,各國使者和商人往來不絕,鼎盛時期,約有20萬外國人居住在長安。這一時期的唐朝,疆域遼闊,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文教昌盛,開元盛世的確開創了歷史新紀元。
盛唐就像容納百川的海洋一樣博大,但是,風平浪靜下,往往暗潮涌動。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開元盛世的好景不長,唐玄宗便陶醉在政績中難以自拔,開始驕惰怠政,享樂腐化。飽暖思淫欲,唐玄宗過起了荒淫奢侈的生活。開元、天寶年間,后宮宮女增加到四萬多人。唐玄宗的風流生活中,本是玄宗兒媳婦的楊貴妃是個關鍵人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死后,遍覽宮中佳麗數千人,竟沒一人中意。于是,他派人潛搜宮外,“姿色冠代”的兒媳楊氏承蒙召見,玄宗一見傾心,以修道的名義將其安排在宮內的道觀中,道號“太真”。沒過多久,就“潛引入宮”,“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政事早已被玄宗拋到了九霄云外。每年賞賜給楊貴妃的錢物不計其數,光胭脂費一項,就超過百萬。楊貴妃的姐妹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并承恩澤。四方爭相向皇帝進貢奇珍,所費動輒千萬金,若看到進貢之物被人超過,立即搗毀,重新制作。為此,唐玄宗設置專門機構進行管理,稱為“檢校進食使”,每次水路珍肴數千盤,每盤的價值相當于一個中產之家的家資。
李隆基為何甘愿做那個“叫不醒的人”
除了生活上的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外,唐玄宗還崇尚道術,奉老子李耳為先祖“太上玄元皇帝”,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永享富貴榮華。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自稱夢見了玄元皇帝,便把老子畫像迎入興慶宮。這樣,一些奸詐之人便投其所好,說自己也夢見了玄元皇帝,與他談話,對此,唐玄宗一律給予獎勵提拔。周圍充斥著一群佞臣宵小,而對剛正不阿的宰相韓休、張九齡罷相,起用諾諾迎合的李林甫,朝政愈加荒廢。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先是趨附李林甫,后代替李林甫為相,一人身兼40余職,朝廷內外烏煙瘴氣。唐玄宗還寵信宦官。在誅滅韋武集團與太平公主黨羽中立下功勞的高力士,被提拔為右監門衛將軍、知侍省事,四方奏章都要經手高力士才能呈給唐玄宗,小事高力士便能做主。唐玄宗說,只要高力士值班,我就能睡個安穩覺。
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致使軍事形勢發生急劇變化,“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將地方財政權下放給藩將,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藩鎮割據局面,朝廷對其漸漸失去控制能力。李林甫為相期間,為了保住相位,重用藩將安祿山等人,加速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藩將生事邀寵,無端挑起軍事糾紛與民族矛盾,借機擴充實力,經濟矛盾、社會矛盾、民族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等各種矛盾交織到一起,其總爆發便是安史之亂的發生。
天寶十四年冬(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交惡,起兵造反,連同奚、契丹、室韋等各族軍隊共15萬人,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向長安進發。當時海內承平日久,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安祿山范陽兵起,舉國震驚。叛軍所過州縣,都望風瓦解。接到安祿山造反的奏報后,唐玄宗仍然認為是那些厭惡安祿山的人造謠,壓根兒就不相信,甘做那個“叫不醒的人”。等到長安門戶潼關失守的消息傳來,整個長安城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和楊國忠、韋見素等近侍從延秋門出逃,行至馬嵬坡,官兵們終于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縊殺楊貴妃。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即唐肅宗,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很快,肅宗得到郭子儀、李光弼等河北節度使的支持,回紇也派來精兵助戰,加之叛軍內訌,形勢日趨明朗,安祿山被殺,長安城收復。李隆基返回長安,居興慶宮,不再過問政事,整日與舊時宮女、梨園子弟為樂。但是他對楊貴妃仍念念不忘,派人秘密把貴妃的遺體轉移到他處安葬,將貴妃畫像掛在別殿,整日對畫唏噓。晚年的李隆基郁郁寡歡,于寶應元年四月初五(762年5月3日)去世,終年78歲。
唐朝自此走向下坡路。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11月1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