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老人家,也有這樣的狀況與問題嗎?
食欲不振、睡眠斷斷續續、不想出門、覺得身體這疼那痛,是因為上了年紀都會這樣吧,這也沒辦法……
記性越來越差,有時突然恍神,還會懷疑別人想陷害他 ,猜測自己不會是得了認知癥吧?這該怎么辦?
在以為只是老化、或擔心已經得認知癥之前,我們或許該考慮另一種可能性——老年抑郁癥。
圖/Pixabay
老年抑郁癥的主要成因,是大腦退化的「生理因素」和老年人承受失落體驗的「心理因素」交相作用所致。
而潛在的危機是,老年抑郁癥的特有癥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認知癥的認知障礙、或只是自然的老化現象,如果忽視不理、或偏離了治療方向,老人家就可能長期承受身心煎熬,甚至真的發展成認知癥。
老年抑郁癥是生理性疾病——血清素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這幾年來,我不斷在各地反復倡導并說明一件事——心因性反應所造成的抑郁癥雖然并不少見,但抑郁癥有更大程度是「血清素」(serotonin)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所導致的「生理性疾病」。
不像過去某些人所說的,抑郁癥是「軟弱的人才會得到的疾病」,一個人無論心性是否堅強、性格是否活潑開朗,會得到抑郁癥的時候就會得到。
那么,「血清素」又是什么呢?
血清素與負責傳達快樂、喜悅的「多巴胺」(dopamine),以及負責傳達恐懼、不安的「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同為三大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具有調節另兩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以及安定精神的作用。充足的血清素會讓人有滿滿的幸福感,一直處于快樂愉悅的情緒中,因此又被稱為「幸福荷爾蒙」。
但是,血清素卻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中壯年之所以被稱為「抑郁癥的好發世代」,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目前最常使用于抑郁癥治療的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體抑制劑),就是能增加突觸間隙中血清素有效濃度的藥物。
圖/Pixabay
沒有被接受器順利接收的血清素,通常會被原本的神經元再次回收,而SSRI類藥物就是藉由抑制血清素的再回收,讓突觸間隙的血清素濃度變高,使刺激的傳遞能夠更為順利。SSRI比以往的「三環類」、「四環類」抗郁劑副作用更少、安全性也更佳,因此成為輕郁階段藥物治療的第一選擇。
散步 運動 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血清素是色胺酸在代謝過程中于腦干中央的縫核里所生成的物質。腦干在胚胎學上是最「古老」的大腦,擁有自主神經系統中樞等部分,負責維持基本生命機能。
「古老」的大腦,換句話說就是「原始的、動物性的大腦」。如果我們一直悶在房間里久坐、或沒有獲得充足的睡眠,就很容易減弱它的功能。
此外,血清素是藉由光的刺激所生成,因此要盡可能多出門曬曬太陽,養成這個重要的生活習慣。
圖/Pixabay
有工作或在公司上班的人,會因為通勤及外出有許多接觸陽光的機會,退休之后,經常外出的老年人和總是宅在家里的老年人,就會出現很大的差別。
我們常說「清晨散步對健康有益」,因為這是一個能夠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如果經常曬太陽,到了夜晚,與睡眠密切相關的褪黑激素也會增加,可以有效提升睡眠質量。
此外,進食的時候有節奏地咀嚼,或隨著廣播體操進行節奏固定的輕度運動,也能促進血清素的生成。當然,體內首先要有足夠的色胺酸做為材料,因此需要攝取足夠的肉類。
圖/Pixabay
年輕時,太陽曬得不夠或缺乏運動相對來說危害較少;一旦年歲增長,就越需要接觸陽光,散步及運動也變得更為重要。
上了年紀之后,對于房間的照明,也有許多人因為「安穩、放松」,而喜歡間接照明這種昏暗的光線,但基于對身體的影響,還是再明亮一點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