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 葉靜儀
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伊始的這個冬天,頃刻之間,我們熟悉的世界換了模樣。熱鬧,被隔離在新春到來的前夜,掛滿大紅燈籠的街道冷冷清清;歡聚,一夜之間被貼上了封條,貼著嶄新對聯的各家各戶大門緊閉;春節,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包裹得不見首尾,哪還有往年的熱鬧非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做一點對的事。我看到了白衣天使,不分晝夜奮戰,是為了拉起生命防線;各路支援,不遠萬里緊急抵達,是為了贏過時間。千千萬萬看似平凡的普通人,總是給人不經意的溫暖,他們是在用善良守護我們共同的明天。
筆者是一名有4年的社工專業學習經歷和8年的社工服務經驗的一線社工,在疫情期間,參與到了心靈陪護熱線志愿服務項目中去了。與筆者一起參與志愿服務的隊友當中有臨床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臨床醫護人員和資深社工等專業人員,一同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免費網絡與電話心理援助的服務。
在接受新冠病毒疫情應對心理援助培訓中,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心理援助的知識和技巧。如疫情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應對、心理救助的流程(四步法)、心理熱線接聽的技巧與話術、心理熱線接線員的自我照顧、困難來電的應對方法、心理熱線咨詢中的關系建立、心理熱線工作的常用技術與方法等。這些培訓不僅讓我的專業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還讓我在居家抗疫期間過得更充實。
如果不是在疫情的背景下認識了心理援助,相信筆者還在忐忑地糾結著怎樣去盡己所能提供一些有效的服務;如果不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參與到這樣的志愿項目中去,相信筆者很少有機會能夠認識那么多心理援助服務的前輩;如果不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參與到心理援助的培訓中去,相信筆者現在還不能很好地厘清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機干預的區別。
在培訓中,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中心的李焰教授曾對心理援助進行了較形象化的比喻,她說:“我們作為熱線就是一個類似于戰場上的一個救助,是一個緊急救助,讓求助的人感到安全、穩定,緩解對方的焦慮和恐懼,發揮關愛、共情的技術,起到一個心理包扎,緩解情緒的作用。”
李教授的這番解釋,讓筆者陷入了深思,也撥開了思緒前的迷霧,認清了自身的價值所在。社會工作事業,在我國逐步發展壯大;社工,逐漸扎根各個領域;社工服務,也逐漸得到了更多群眾的支持。在新冠這場危機當中,一個個社工人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價值所在,與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一起奮戰在防疫一線,但他們更像是前者的后勤部隊。大力宣傳,把防疫知識傳播給每一位居民;堅守崗位,為被隔離的服務對象送物資;不畏嚴寒,為防疫工作人員送溫暖;積極動員,為各類群體提供心理援助;創新服務,為需要上網課的貧困學生尋找閑置手機;奔走西東,為有需要的群體聯系社會資源。
危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們堅強的生命力,相信我們社會的能量,一定能夠戰勝困難,渡過難關。在危機面前,也更加彰顯出我們的智慧和團結,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大愛。筆者堅信,比病毒蔓延得更快的是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