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自己的命,從來都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沒有人能幫你的企業成長,創業者唯有自己革自己的命,才能不斷開創、創新。
自我革新,一斧劈開創新者的窘境。
一、創業者的共同宿命,
就是遭遇窘境
但讓一頭巨象起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科技巨頭微軟,就曾經迷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后來,靠著現任CEO納德拉推行的“刷新思維”,微軟才重新崛起。要知道,在納德拉2014年上任之前,媒體都在猜測微軟的大限之日何時到來。
2014年之前的十幾年里,人們都認為微軟只會抄襲,喬布斯甚至說它“不會有什么起色 ”;而從2014年到2018年,納德拉僅用短短四年,竟讓微軟市值創下歷史最高點——7315.6億美元,比四年前翻了2.43倍。
在中國,百度的命運與微軟極其相似。
第一,微軟和百度都經歷過深淵的絕望,如今也都開始轉型成功。
百度,曾在2005年上市時創造了中概股神話,首日股價漲幅就達354%。但從2018年至今,百度也如同當年的微軟,股價坐了過山車,由高光跌落低谷,現在正從低谷反彈,抬頭上升,呈U型曲線。數據顯示:
2021開年前兩周,百度股價保持上漲趨勢,市值直攀800億美元,相較10個月前翻了一倍。
很多人說是因為百度堅持了AI戰略、大力開拓云服務等等,但只是說對了一半。
根本原因是,和微軟一樣,百度身上的二次創業精神越來越明顯。
“以歸零的二次創業心態,為未來去戰斗。”李彥宏寫在內部信中的這句話,讓歸零、二次創業成為了百度2020年的關鍵詞。
上市15年間,百度市值跌宕起伏不斷,但不仔細分析的話很難發現,一個個V型反轉、U型上升的股價曲線背后,有兩條線常年穩定上升:一是研發費用,二是營收。
2010到2020年十年來,百度研發總費用增長超過25倍;2019年,研發費用已經占總營收16%以上。同樣,研發投入也極高的華為,在其2019年年報中顯示:華為全年營收為人民幣8588億元,凈利潤627億元,而研發費用高達1317億元,占全年銷售收入15.3%,較2018年增長29.7%。
這讓人聯想到,2010年的11月22日,那時股價長期低迷的微軟,當日股價又下跌了15%;投資者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建議微軟分拆公司,他們認為,即使微軟分拆后的部分價值之和,都要大于當前的整體價值。直到2013年底,微軟市值跌到了3000億美元以下。
納德拉清楚這一切,但新上任的他沒有著急一口吃個胖子,而是有節奏地推動轉型:在內部,他反復對微軟所有員工強調AI的未來價值,隨后用制度促使他們執行引入AI的新戰略;在外部,他做了一件百度也在做的事,把微軟內部共享的技術也對外開源,以更前瞻的方式尋求機遇。
——對于股價變動,短期看有人唱衰、有人喝彩,但是,只有從長期來分析才有意義。百度與微軟都是傳統科技巨頭,雖然有自己雄厚的核心技術實力,但在新的科技浪潮中謀求新發展,動作難免有些遲緩。
復雜是所有大企業成熟的代價。不過,只要長期面向用戶,不斷夯實核心能力,將產品打磨極致,守正就能出奇。
第二,微軟和百度的轉型,全都是文化先行。
李彥宏的歸零思維,納德拉的刷新思維,本質都是二次創業精神,目的是讓增長緩慢的公司重獲活力。
二次創業精神,實際上屬于企業文化,其含義很好理解,就是:再出發、再探索、再創新。
百度該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這是李彥宏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0年,李彥宏首次提出了“百度論語”29條(后補充至36條),來詮釋百度文化,外界也得以一窺百度內部的價值觀,如:
每個人都要撿起地上的垃圾;百度不僅是李彥宏的,更是每一個百度人的;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愿意被挑戰;說話不繞彎子;百度沒有公司政治;讓產品簡單,再簡單;打破部門樊籬;只把最好的成果傳遞給下一環節;從可信賴到可依賴......
在百度最不被理解的時候,創始人的性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員工,百度人低頭努力地做著“冰山下面的事”。2020年年初疫情期間,百度仍有許多團隊身處零下幾度,堅守在一線崗位,為了公眾安全,反復調試人體測溫產品。
同樣的是,《中歐商業評論》曾寫道,微軟重回聚光燈下,和任何戰略、任何產品都沒關系,而是因為納德拉從根兒上重塑了微軟積病已久的文化。
卓越企業之間,存在文化共性,比如百度和微軟的價值觀中,都強調“包容開放”。
納德拉曾在一次發布會上,公開使用iPhone的手機,這是歷代微軟CEO和高管都不敢做的事情。因為在以前,如果這樣做,就會被鮑爾默(納德拉的上一任CEO)痛罵。
但納德拉的行為,是在鼓勵微軟員工打破封閉的思維。不使用別的公司的產品,就無法更好地了解別的公司,還會失去合作機會。逐漸地,納德拉憑借自身性格中的謙遜、包容,也讓微軟文化變得更有包容性與更加多元化。
公司無論大小,轉型的核心都是企業文化。文化決定了一個組織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又決定了決策者會如何決策。
文化的缺失,將會直接導致組織心智模式的錯亂,進而導致決策失誤,以及企業之后的一系列失敗。
組織是存在心智模式的。《經濟變革成長論》作者理查德·尼爾森和西德尼·溫特說:組織通常更擅長在一個恒定環境中,執行自我維持性的任務,而非應對重大變革;它們更擅長沿著一成不變的方向實施變革,而非執行其它類型的變革。
70%以上的變革都以失敗告終。它們之所以陷入難以繼續增長的窘境,正是因為忽視了最本質的事情——文化。
企業轉型,文化先行。能夠取得轉型成果的企業,都是高度重視了企業文化建設,譬如英特爾、IBM、微軟、百度。
二次創業的精神文化,不僅意味著決策者要改正過去的錯誤,更意味著要不貪戀過去的成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面對剛剛拉開反彈增長序幕的百度,李彥宏用歸零思維來提醒自己:
創業者要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當下的路是新長征。
二、進化!未來屬于成長型組織
每一次轉型的挑戰,都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內部的人、內部的思維觀念。
CEO勸誡式的文化布道,只能一部分地推動文化轉型,企業文化的真正塑造,既需要具體的理念,同時也需要顯著的、明確的行動,來影響到企業里的每一個人。
轉型還是要人來實現。文化轉型是個艱難的過程,最難的地方在于,沒有一個人能夠拯救一家企業,能讓一家企業不斷進化的,一定是一群人。
1.成長型組織特質一:修身養性
微軟轉型期間,納德拉第一件事便是讓大家都去閱讀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當時在微軟,即使是不同的操作小組,大家也會扯皮、爭搶資源,自以為聰明的人們相互對立而站,就像漫畫里互相用手槍指著對方的形象。組織癱瘓,這導致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錯失了多次機會。
納德拉認為,微軟轉型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成長型組織,所以只有每個部門、每名員工都通過《非暴力溝通》學會和諧共處、溝通合作,整個微軟才不會各自為政,爭奪利益。
轉型,改變大家過去固有的思維,沒辦法強擰。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讀書學習,打開自己封閉的認知。
從過去一年開始,百度內部發起了讀書運動,百度高管定期在內部“度學堂”直播薦書,互相交流讀書心得。
但是經歷過苦難的人懂得,把苦難翻過來,背面就是輝煌。自古英雄多磨難,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
創始人及高管在公司里帶頭讀書,不僅能讓大家擁有共同愿景、共同價值觀,更能促進公司向著成長型組織進化。只有成長型組織,才能扛過周期。百度書單里的書目,幾乎都是成長型組織必讀的書。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到,成長型組織要進行5種修煉:建立共同愿景、加強團隊學習、實現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進行系統思考。
書單中的《苦難輝煌》、《有限與無限的游戲》、《旁觀者》 三部書,都是在提供一種宏大視角。而從更宏觀處思考,就有利于激發人進行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為什么重要?因為人組成了組織,所以每個人的系統思考能力,是一家公司進化為成長型組織的基礎條件。不懂系統思考的人,會把組織當做一臺機器;而懂系統思考的人,把組織看作一個生命體。
前者只聚焦于控制和完成業務目標(KPI),視每個人為機器上面的一顆螺絲釘,講求只做好自己職責范圍的事情,這個時候,公司就容易出現部門間扯皮,員工只完成本職工作而不思考公司全局等情況。這是一種基于管理機器的機械化思考模式。在納德拉接手公司之前,微軟就是這樣的松垮狀態。 后者則更有全局觀和格局觀,對待同事和公司能夠高效合作、多元思考、及時反饋、顧全大局。這種狀態的公司,更容易抵抗突發變化的沖擊,才是真正的成長型組織。
成長型組織的本質,是每個成員都具備成長型思維。系統思考,就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承認變化恒存,積極擁抱變化,把每一次不確定都視為機遇;而沒有系統思考,就會形成固定型思維,認為包括自己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是一成不變的,拒絕主動改變(成長),但突發變化一來,就會束手無策。
因此,納德拉認為,大家要從“我比你無所不知”轉變成“我向你無所不學”;李彥宏認為,個人主義代替不了團隊作戰,“請大家時時記住Break all the wall(打破一切樊籬)”。
成長型思維的人和企業,領導力更強、格局更高。這類似《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中講的道理——世間只存在兩種游戲,有限的游戲和無限的游戲。玩有限游戲的人,認為個體的勝利至高無上,所以他們缺乏格局,更加自我、自私;玩無限游戲的人,認為游戲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游戲中的人沒有贏家,也沒有敗者,他們的格局更高,更能包容批評、挫折和變化,他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獨自玩游戲。一個人不成其為人,沒有群體,便沒有自我。”
一家公司里,如果大多數人都在玩有限游戲,那么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公司政治就成為家常便飯;相反,成長型組織里的大多數人,都只在乎無限游戲,他們具有成長型思維,不把生活和工作的成果跟短期利益捆綁起來,而是關注長期主義,從長期的格局中獲取幸福。
《旁觀者》一書則是德魯克大師的自傳。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跟一個有系統思維、愛玩無限游戲的人連線對話。百度這份書單的安排用心良苦。
如果說上面三部書是“養性(性,心性、心智模式)”,那么書單中的《富爸爸窮爸爸》、《終身成長》、《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深度工作》、《弱傳播》、《定位》這六部書就是“修身(身,言行舉止)”。它們提供了具體方法論。
比如《終身成長》、《弱傳播》中,談論人與人之間需要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溝通方法,才能達到和諧、包容、有效的交流與合作。這也是成長型組織里的人際交往原則。
方法論是用來指導人的日常行為的。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人思考得再多,還是要做出來才是真的。一家企業的命運,就把握在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上。
尾聲
不退縮,也不冒進,是最好的生長狀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