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傷寒論》六經辨勢落實方證‘結構聯絡圖’
㈠以《傷寒雜病論》方證聯絡為“搜索平臺”
當代有人認為:如果說《黃帝內經》是開發中醫師大腦的最佳“驅動軟件”,那么《傷寒雜病論》則是貫通中醫哲理與方技的最佳“搜索平臺”;如果說《黃帝內經》是出世文明向入世文明過渡的編程軟件,那么《傷寒論》則是入世文明面向大眾的對接平臺windows系統窗口。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搜索平臺都必須首先建立在一個科學的、非線性的、但卻必須能夠線性反映的“結構聯絡圖”,(有地圖才能搜索),就《傷寒論》而言,六經病況的整體分類演繹無疑就是這張基礎“結構聯絡圖”。如果六經辨證對應于人體六大區域的劃分,那么方證對應自然對應下級道路分支,此前人早有明示:“六經為綱,方證為目”。故學習《傷寒論》,研究張仲景思維,如果不懂得需首先下功夫研究六經病況的整體分類演繹及其原理這張聯絡圖,沒有整體聯絡圖,哪來搜索平臺?沒有整體把握,何以局部對應?此古人言:不謀天下者,不足以謀一城;今人言:不協調整體者,不足以治局部。《傷寒》證態六經辨勢【搜索引擎】倘若離開整體基礎“結構聯絡圖”【搜索平臺】,豈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然當今許多淺涉中醫者,不知淺陋而又妄想一步登天,因為臨床使用傷寒方劑,時有復杯而愈之效,總以為《傷寒》就是一招簡單‘方證對應’解決一切!這看似“大道至簡”,實質“嶗山道士”!滿世界的秘方秘招特技傳授……后學大多心態浮躁,總想“一招鮮,吃遍天”,結果個人或許嘗到了一點中醫‘鮮’頭,但中醫學術整體卻由此“漸趨末法”……!長此以往,面上中醫必然離開張仲景思維--中醫核心搜索軟件漸遠,現代中醫‘漸趨末法’也許是其必然!
為了能讓當下習慣用現代西式醫學知識努力接觸學習《傷寒》,卻不甚明白者(注:現代西式一世教育習慣定勢所致,難以明白《傷寒》背后的三世整體框架體系),能夠盡量利用已有形而下現代中西醫知識,更快提綱攜領立體切入《傷寒》背后框架體系(注:現代人接受西式教育,普遍缺乏傳統三世文化思維背景),從而逐漸步入張仲景思維--中醫《傷寒》核心搜索軟件。故筆者以為,就大量不識“知天道,致中和”的唯科學形而下中醫,試從中醫形而下證態“方證對應”與現代西醫生理病理聯姻,試立現代唯物主義中西醫都能夠接受的《傷寒》六經辨證背后的“結構聯絡圖”,這也許是對當下大多數接受西式教育成長的中醫后學們最行得通的“方便”。因為唯有通過明白【先形而下(俗義諦),再形而上(勝義諦),進而把握形而中整體】,才能有望真正明白張仲景“病脈證并治”的三級思維貫通,才能讓《傷寒論》形而下的“方證對應”屬性歸納在形而上的整體系統中‘中庸’游刃有余!
筆者淺陋,《傷寒》涉及有限,既非《傷寒》高手,唯勉為其難,查閱多種中醫典籍和各家歸納,借用前人之總結,以‘方-證’-‘主要證候’為搜索引擎,試立《傷寒》《金匱》“六經辨證辨脈辨勢”基本框架聯絡圖表,但愿由此能讓更多唯科學主義或稍近《傷寒》的中醫后學看明白:中醫博大精深,原非空穴來風,中醫三世即使在形而下物質結構層面,現代《傷寒論》中西對照,背后也實須有大量現代科學(一世文化)的線性基礎沉淀。(注:就現代科學而言,整體唯有先被分解為線性,才有科學‘量值’之表現,但僅憑某一線性因果對應之科學量化很難還原全局,即使是現代中醫超越量化的“癥候群”屬性對應也恐怕并非能反映張仲景六經辨證本意!)故為效法當今,提示如下,淺陋之處,勉為一笑耳:
㈡《傷寒雜病論》方證聯絡辨勢搜索總覽:
1】太陽病《傷寒》《金匱》“證--方”聯絡辨勢總覽:表六十一:
太陽病經證:
中風
傷寒
溫病--濕熱
太陽病--主證
中風重癥--桂枝湯;
輕證-桂二麻一湯
傷寒重癥--麻黃湯;
輕證-麻黃桂枝各半湯
溫病-桂枝二越婢一湯
輕證-【銀翹、桑菊】
太陽兼證-類病
中風兼證-類病
傷寒兼證-類病
溫病、濕熱兼證-類病
太陽病--兼痙
表柔痙-桂枝加葛根湯
里柔痙-桂枝加栝樓湯
表剛痙--葛根湯
里剛痙--大承氣湯
濕痙-桂二越一加葛根
飲痙-桂枝去桂加術苓
太陽病--風水
表虛--防己黃芪湯
表實-麻黃連翹赤小豆
夾熱--越婢湯
太陽病--皮水
表虛--防己茯苓湯
[防己茯苓桂枝草芪]
表實--甘草麻黃湯
夾熱--越婢加術湯
太陽病--黃汗
黃汗-桂枝加黃芪湯、黃芪白芍桂酒湯
寒濕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茵陳五苓散]
濕熱發黃-【甘露消毒丹】
太陽病-風濕痹
風濕表虛-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術芍草]
寒濕表實-麻黃加術湯
濕熱表--麻黃薏甘湯
濕熱里--白虎加桂枝
中暑--白虎加人參湯
太陽病-陽虛痹
陽虛痹--桂枝附子湯;
營虧痹-黃芪桂枝五物湯;
陽虛寒濕痹--附子湯;
寒濕骨痹--烏頭湯;
陽虛骨痹-甘草附子湯;
郁熱痹-桂枝芍藥知母湯;
偏濕痹--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茯苓湯;
太陽-外寒里熱
少陽郁熱-柴胡桂枝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郁熱-大青龍湯,文蛤湯[大青龍加文蛤
陽明郁熱-厚樸七物湯
腑證[桂枝加小承氣]
經證[桂枝加白虎湯]
太陽病-咳喘證
肺氣上逆-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肺虛寒痿-甘草干姜湯
肺虛熱痿-麥門冬湯;
寒飲郁肺--小青龍湯;
夾熱喘-小青龍加石膏
喉結水雞-射干麻黃湯
夾熱胸滿-厚樸麻黃湯
夾熱水氣-越婢加半夏
熱邪壅肺-麻杏石甘湯
肺癰痰熱-桔梗湯和
【千金葦莖湯】
肺癰支逆-葶藶大棗湯
協熱下利-葛根芩連湯
氣沖-小腹沖咽
氣逆-胸滿低咳
氣沖-桂苓五味甘草湯
氣逆-桂苓五味姜辛湯
支飲-左方去桂加姜辛夏,
水溢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夏
夾胃熱-苓甘五味姜辛杏夏加大黃;
太陽病--變證
陽氣虛損
水氣泛濫
痰飲結胸
太陽病失治--
陽氣虛損,水氣泛濫,痰飲結胸:
陽虛液脫--桂枝加附子湯;
肺陽虛弱--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心陽受損--桂枝甘草湯;
陽虛煩躁-桂枝甘草龍牡湯
營血不足--桂枝新加湯;
津液不足--桂枝加栝樓湯;
脾胃虛寒--桂枝加人參湯;
氣血俱虛--小建中湯;
氣陰兩虛--炙甘草湯;
脾虛水氣-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
水氣奔豚--苓桂棗甘湯;
水氣內停--苓桂術甘湯;
水氣射肺--真武湯;
肺熱飲傷氣--澤漆丸;
肺中濁痰---皂莢丸;
胸中實痰---瓜蒂散;
水結懸飲---十棗湯;
熱飲結胸---大陷胸湯;
胃脘痰熱---小陷胸湯;
寒飲結胸---三物白散;
熱飲胸間---木防己湯;
太陽病腑證:
蓄水、蓄血
水氣不化--五苓散;
水熱互結傷陰-豬苓湯
瘀熱不行-桃核承氣湯
抵擋湯、抵擋丸;
金匱膀胱證:
陽郁水氣-葵子茯苓丸
下寒上燥-栝樓瞿麥丸
[栝瞿附子山藥茯苓]
氣虛濕熱-茯苓戍鹽湯
[白術茯苓戍鹽]
膀胱濕熱-牡蠣澤瀉湯
[牡蠣海藻澤瀉蜀漆葶藶子商陸根天花粉]
血虛濕熱-當歸貝母苦參湯;
瘀濕水氣--蒲灰散;
瘀濕熱輕--滑石白魚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