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大交換簡介——部分重要數據
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一個道理。
歐洲列強,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亞洲殖民地國家的吃飯問題。
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系指1492年以后,生態體系,農業和文化的新舊世界交換:舊世界系指歐洲亞洲非洲,新世界系指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在哥倫布大交換之后,如果根據生產的重量計算,全世界20 種產量最高的食物中:
源自美洲的有6種食物品種:玉米,土豆,西紅柿,木薯(cassava),甘薯,葡萄(歐美品種嫁接)。
源自歐亞的有14種食物品種:牛奶,大豆,小麥,甜菜,甘蔗,大米,柑橘,洋蔥,高粱,雞蛋,大麥,生菜,菊苣(chicory),蘋果。
此外,棉花,橡膠樹,可可,煙草等經濟作物,也來自美洲。
1. 小麥原產于伊朗,2008年中國第一(1.12億噸),印度第二(0.79億噸)。
2. 水稻原產于印度中國緬甸三處,中國印度印尼產量占前三位,出口泰國世界第一。歐美不生產大米。英語中的水稻(rice)一詞源自希臘語,希臘人的水稻一詞源自印度的泰米爾語(Tamil)。
3. 世界三大谷物2009年總產量: 玉米8.17億噸,小麥6.82億噸,水稻6.78億噸。
4. 重
要:“從16 世紀以來,玉米和甘薯(紅薯)等對亞洲的人口增長,貢
獻很大”。
上圖:2006年世界土豆產量:中國第一,7000萬噸。印度第三,2400萬噸。
玉米產量世界排名:美國第一,中國第二,巴西第三,墨西哥第四,印度尼西亞第五,印度第六。中國的玉米產量比土豆多一倍以上:2009年中國玉米產量1.63 億噸,世界第二。
經濟作物=2011年世界棉花(單位包=bales):中國第一(3300萬包),印度第二(2700萬包),美國第三(1800萬包),巴基斯坦第四(1030萬包)。
經濟作物=世界天然橡膠:馬來西亞29%,印度尼西亞26%,泰國19%=三國合計74%(1990年)。
例如,南美引進的長纖維棉花品種占世界產量90%以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大出口受益國。
又如,橡膠樹是從美洲引進到東南亞的,成為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再如,從南美洲引進的紅辣椒,已經成為印度和泰國食品的不可或缺的必需調料之一。
重要:紅薯,木薯和土豆等作物,成為無法種植水稻小麥的地區的主要食品,數量無法統計。
民以食為天。“新世界”帶給“舊世界”的物種(順時針方向):玉米,西紅柿,土豆,香草,橡膠樹,可可,煙草。歐洲帶來的新食物品種不僅養活了殖民地數億亞洲人,還導致亞洲人口激增。
“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中,“舊世界”帶給“新世界”的物種(順時針方向):柑橘,蘋果,香蕉,芒果,洋蔥,咖啡,小麥,大米。
1453年,穆斯林攻占羅馬帝國(史稱東羅馬或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封堵了歐洲與印度的通道。
1498年,45年后,基督教國家繞過大海,再次登陸印度:亞洲四百多年的殖民歷史,就此拉開帷幕。
歐洲人逐步占領了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帶來文藝復興后的新文明和大量新的食品品種。
歐洲人統治或滅亡了很多大小蘇丹國,王國和土邦,建立了現代亞洲國家的雛形。
伊斯蘭,穆斯林和阿拉伯國家對于這一切變化,沒有任何貢獻。
亞洲所有國家(尤其是人民)都在這一過程中受惠。
后來轉移到中國,導致中國豐衣足食,人口激增。
這一過程,在今天仍在繼續:全球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