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帝時期,匈奴曾試圖聯合西羌共擊漢朝,甚至承諾了奪取張掖和酒泉后,把這兩地劃給羌人,倘若這一計劃實施成功,則大漢辛苦打通的絲綢之路將被這兩族活活的堵死,后果不堪設想。
公元前61年,羌人在匈奴的鼓動下再次發動叛亂。漢宣帝讓當時的御史大夫丙吉挑選平羌之人,這時候,76歲的老將趙充國主動請纓。趙充國無論是按其資歷,還是對西域的熟悉程度,可以說都是最佳人選。但漢宣帝嫌他太老了,可看著趙充國信心滿滿毛遂自薦,最后還是成全了他,由此也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
趙充國到達前線后審時度勢,認為當務之急并不是急于軍事進攻,而是要逐漸瓦解羌人內部松散的同盟關系,分而擊之,使其不攻自破。但是一個朝堂之內總是有著不同的聲音,主戰派上書說要在天時地利人和的七月份迅速出擊,給予羌族最致命的打擊,因為冬天漢軍的戰馬勢必羸弱,那時漢軍就不占據優勢了。其實這也正合漢宣帝的意,因為漢宣帝也想要速戰速決,以免節外生枝,所以他就把這封奏疏下發給了趙充國。
宣帝心中甚是不滿,又任命許延壽為強弩將軍,主戰的辛武賢為破羌將軍,參與對羌作戰,并再一次督促趙充國出戰。但是這招在老成持重的趙充國那里也不好使,他反而又苦口婆心地勸宣帝接受自己的策略,因為趙充國看到的是未來,想要徹底解決西羌問題,收服西域,單靠一時的武力是不能解決的。這年秋,年老的趙充國生了病,宣帝除了慰問之外,又下令讓破羌、強弩將軍主動出擊羌人。病中的趙充國看到羌人歸降的已有1萬余人,知道自己軟硬兼施的策略已然有效,將來歸降的羌人會越來越多,此時更不能輕舉妄動。
于是他又上書,不但反對出兵,而且要求大規模屯田,以鎮西羌。漢宣帝當然不解趙充國到底何意,于是這樣來來回回的君臣辯論有若干次,每次漢宣帝都把趙充國的上書給公卿們看,一開始只有一部分理解,慢慢的過半的人認同,到最后大半人都認可他的做法。因為趙充國每次都是根據西羌的實際情況,有理有據地說明問題,最后漢宣帝終于被他說服了,稱贊他的計策好,按照他的策略行事。
最終,羌人內部逐漸分化瓦解,并歸附漢朝,趙充國雄也凱旋還朝。漢宣帝設置金城屬國安置這些歸附的羌人。由此可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漢宣帝很有耐心,也很知人善任。趙充國有了他的支持,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羌人叛亂的問題,維護了通往西域和中亞的絲綢之路的暢通,而且使漢朝的仁義在“四夷”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為重要的是,漢宣帝憑借他的文治武功,在得力大臣的幫助下,匈奴和西羌問題得以妥善解決,使得后來王昭君順利出塞,為漢匈雙方帶來了60年的和平,也為絲綢之路又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