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意練習, 讓思維變得更深刻
1.邏輯思維,是一切思維方式的根基
人的思維可以分為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換位思維、系統思維等很多種,而邏輯思維是最基礎的,是一切思維方式的根基。
那邏輯思維是什么?邏輯思維像是一根鏈條,從一個節點延伸到另一個節點,綿延不斷。越長的鏈條代表了越深刻的思維。
就像下象棋時,普通人思考后面1-2步,而職業棋手則會考慮十幾步??梢哉f,你的邏輯鏈條延展得越長,你的思維能力就越深刻。
簡單的數學證明題會讓你從條件A推導到結論B,而復雜的證明題則讓你從A推導到B,再一路從B推導到C、D、E、F、G……
如果普通思維在思考問題時思考的是1-2層,那么深度思維就是指思考3層乃至更多層。
那如何提高自我的邏輯鏈條呢?
可以借助5Why思考法,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什么是5Why法?就是指對一個問題連續多次追問為什么,直到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舉個例子,一個博物館的東邊外墻面上有非常嚴重的腐蝕,需要經常涂刷新的油漆。一天,博物館的主管發現墻面腐蝕得很嚴重了。你如果是這名主管,你會怎么處理這件事?
一部分人的直覺是,那就再噴刷一次油漆。
有一些思維能力的你可能會說,顯然需要找出為什么東邊的外墻面腐蝕很嚴重的原因。
不錯,經過調查發現,博物館的清潔工在洗墻的時候用了一種高腐蝕度的清潔劑,導致了墻面的腐蝕。所以應該在噴刷修補了這一次的墻面以后,要求清潔人員下次清洗墻面時換用低腐蝕度的清潔劑。
你看經過思考后,你做出的決定就比直接刷油漆要強多了。
可是根據5Why法,事情并不能就這么結束了。
你還要繼續追問:為什么這個清潔工要用高腐蝕度的清潔劑?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因為東邊的墻上經常有很多鳥糞粘著,用一般的清潔劑洗不干凈。
現在你肯定已經知道了,還要繼續追問:為什么東邊的墻上有很多鳥糞?
調查發現,原來是因為墻上有很多蜘蛛,而這些鳥以蜘蛛為食,所以經常在墻附近活動。
那么,為什么墻上有很多蜘蛛?因為墻上有很多小蟲子,而蜘蛛以這些小蟲子為食。
為什么墻上有很多小蟲子?因為東面墻上有幾扇窗子,晚上,博物館里的光會從這里透出去,而這些趨光性很強的蟲子就被光吸引過來了。
所以,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在窗戶那里安裝遮光性很強的厚窗簾,每天太陽落山之前拉上窗簾,這樣就能徹底解決問題了。
2.懂得換位思考,突破自我局限,才能靈活地看問題
① 什么是換位思維?
換位思維,一般是指思考、感受別人的內心所想,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展開自己的推論和行動。
換位思維的核心,是從別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待、思考問題。
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詩人贊美太陽:偉大的太陽終將降臨,每一次日出,給大地帶來光明。太陽回應詩人:我真沒動,是地球在動……
上面詩人與太陽的小故事告訴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問題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人們常常只有一個看待問題的視角,就是自己的視角,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能。
但當你已經明白別人是怎么思考的、別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時,你就得到了換位思維的結果。
② 如果不懂別人是怎么想的,你的努力也許會白費。
作為對比,假設這條文案這樣寫呢:你是愿意待在沉悶的辦公室里勉強安慰自己小點壓力,還是愿意躺在大理洱海邊暢快地呼吸新鮮空氣?
很明顯,第二種寫法才能真正打動客戶,讓客戶產生“壓力太大了,去旅游放松一下吧”的沖動。
通過建立共同認知、克服自我中心,并運用自如切換視角式的換位思考,把事情做到極致,不知不覺中,你離成為高手又近了一步。
③ 如何才能做到換位思考?
第一,共同經歷塑造共同認知;
雖然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認知系統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要想在某件事上能夠從他人的視角出發看待問題,那就必須要有部分的共同認知。
一個部門的主管,他曾經也是新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也曾經歷過那種面對陌生環境的茫然、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的擔憂、害怕犯錯誤的緊張,但幾年之后當他變成職場老手時,已經忘記了當年的青澀,各種緊張、擔憂、困惑的情緒早已消散。
所以他無法立刻換位到新入職員工的思維中去,沒有想到,這些新人最想要的不是寬松自由的環境(業務已經熟練的老員工對自由寬松的要求相對較高),而是細致的培訓和指導。
主管在做出決定之前,他應該好好回憶一下:我當年剛大學畢業進入公司時,是怎樣的體驗?通過有意識地回憶當年的經歷,他才有可能知道新員工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第二,克服自我中心的想法;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即便他想去回憶自己童年時的情景也未必管用,因為他成長的年代與孩子成長的年代差別巨大,沒有太多借鑒意義。
而父母又顯然沒法把自己暫時縮小,去體驗孩子的生活,這時候父母該怎么辦?
與其私下揣測孩子的想法,不如去虛心請教一下孩子的同學和玩伴,看看他們這代人的想法有些什么特點,肯破除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父母就可以精準地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了,便能和孩子產生融洽的親子關系。
如何形成“無我”、“非我”的新習慣,成了培養換位思維的關鍵。
有以下2個小練習,經常訓練以下自己,可以幫助培養“無我”的思維。
練習1:經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
清代名將左宗棠則說:“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時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后自己過錯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p>
讀歷史書的時候,就要把書中人當成自己,想象自己正在經歷各種喜怒哀樂和生死存亡,這樣讀書才能夠增進學問和智慧。
我們大可以借鑒這種方法,不僅讀歷史書的時候如此,平時觀察社會時事和身邊的人事物,也用類似的方法。
久而久之,那種自我執著和局限的習慣就會有所弱化,換位思維的能力就會有所提升。
練習2:建立抽離感
我們或許在電影中看過這樣的鏡頭:一個人的靈魂離開了他自己的身體,從外部隔著一定的距離看著自己。自己從自己內部抽離出來,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這就是抽離感。
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自己突然變大了,靈魂變得更加輕盈和開闊。
這種抽離感的練習可以隨時做。
3.可視化思維——看得見的思維,才是好思維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常常非常復雜,手頭有眾多任務,應該先做哪些、后做哪些,才能達到最高效?
再比如,某道數學題,已知條件A、B、C,要求結論G,其推理的路徑為A推論出D, B推論出E, C推論出F,然后D、E、F三個條件推論出G。
當你從A推導出D,從B推導出E的時候,你必須暫時把D、E兩個中間條件記下來,然后再去用C推導出F,這樣才能同時使用D、E、F三個條件推導出最終結論G。
由于人的工作記憶空間非常狹小,很多復雜事物都無法處理,此時,我們應該給大腦加一個外部緩存——可視化思維方法。
什么是可視化思維?
可視化思維是指,將各種信息以看得見的形式集中存儲在某個平面上(紙張、黑板、電腦屏幕等),儲存的信息往往是文字和圖形的混合體。
好比,艾森豪威爾矩陣,就是可視化思維的典型。
美國前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創造了一個時間管理理念。
在他看來,事情應該按照是否緊急、是否重要兩個維度分為四大類:重要且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緊急不重要的、不緊急不重要的。
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當然需要優先去做。
把你手頭的所有任務放入上面的四個象限中,你就知道應該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了。
以可視化思維的高效,對抗龐雜的信息流,這就是高手快速、高效又準確地做決策的秘密。
1.流程思維,助你成為真實世界的高手
偉大的成就不是因為有某種秘籍,而是來源于對流程的掌控和優化。
一件復雜的事情往往由多個流程、步驟組成,把每一個流程、步驟都進行優化,做到(接近)最好,就叫全流程優化。
舉個例子,一種常見的銷售商品的方式,是賣家先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一篇軟文,軟文中穿插商品信息。
讀者看到微信文章后點擊閱讀,如果在閱讀過程中對商品產生初步興趣,就點擊一個鏈接進入賣家店鋪。
然后讀者瀏覽店鋪或者商品介紹文案,思考是否感興趣。如果產生了購買的興趣,就點擊購買鏈接進入付款界面,進行金錢支付。
現在我請大家轉換到賣家的身份當中去思考,如何才能賣出更多的商品?
有人說,一定要物美價廉,商品質量好才是真的好;有人講,只有優質的服務才能帶來優質的商業,你把客戶服務好了,客戶才愿意給你介紹其他客戶;有人認為,軟文寫作才是互聯網商業的關鍵,從硬廣告過渡到軟文是互聯網營銷的核心技術……
上面所有的建議都很有道理,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如果只給出這些回答,你就不是最優秀的商業經營者,而是對商業有某種秘籍型的誤解。
因為最優秀的商業,一定是從全流程優化的角度出發的。
首先將客戶的注意力流通流程劃分清楚。
第一步,客戶看到公眾號的文章標題,決定是否點擊標題查看正文,標題取得很有吸引力,就會帶來更多的流量進入第二個流程;
第二步,客戶看到正文內容,決定是否繼續看下去,直到正文后半部分的廣告(在軟文中,有關商品的信息往往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如果正文內容前半部分做好了,就會給后半部分的軟文帶來更多閱讀,軟文如果寫得有吸引力,客戶就會點擊進入你的店鋪頁面;
第三步,客戶看到商品廣告,決定是否點擊店鋪或者商品鏈接;
第四步,客戶看到店鋪或者商品介紹頁面,決定是否點擊進入支付界面;店鋪的整體風格設計、圖片修飾、文案寫作等因素會影響客戶對店鋪和商品的感官,影響其購買決定;
第五步,客戶進入支付界面,決定是否完成付款,甚至當客戶決定購買以后,支付界面都還可以做些文章;有些店鋪只支持支付寶購買,不支持微信購買,那么慣用微信的人就可能會停止付款;
第六步,客戶收到貨物,決定是否給出好評或者轉發商品介紹;客戶會進行商品評價或轉發介紹,這時候你的客服與商品質量就發揮作用了。
2.生態思維,比個體力量更強大的,是生態
個體的變化趨勢不僅由自己的特性決定,更由他所處的生態所推動。當你研究一個事物時,你不僅要分析個體,更要觀察整個生態、洞察復雜的規律。
牛仔褲品牌李維斯的創業故事,就是通過賣牛仔褲建立了一個優秀的服裝品牌。
淘金的人未必賺了錢,但是淘金挖礦的人需要大量結實耐磨的褲子,于是賣牛仔褲的李維斯就發財了。
不過也并不一定要賣牛仔褲,你在淘金的聚集地賣鏟子、賣驅蚊藥水,或者搭個臺子賣熱狗快餐都可以。
當你聽到黃金的消息、看到淘金的人群時,你不能只想到黃金和礦工,而要想到他們需要衣服、住宿、食物水源、工具等。這就是生態思維模型。
所以,所謂的生態思維,就是個體周邊的環境及與環境的關系。因為這個人的生態系統會影響他的狀態和決策。
3.系統思維,在更高的層面上解決問題
系統視角之下,既要局部,也要整體。
在復雜的情境中,往往你很難看清當下的局面,此時你就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以更宏觀的、系統的高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
好比,一個簡單的循環系統,A—B—C—A—B—C—A……,其中A是B之因,B是C之因,C是A之因,所以A成了A之因,所以B也是A之因。
在這個簡單而又復雜的系統里,就算只改動一個變量B,就可以讓因果混亂,此時,我們又如何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去解決問題呢?
答案是為自己構造一個良性循環。需要經歷兩個步驟:
第一步,在大腦中規劃出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
你可以在紙上畫一幅系統動力圖,認真研究哪些因素影響了哪些因素,哪幾個因素之間能夠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不斷增強的循環系統。
第二步,按照規劃去一步步地執行這個系統。
好比我們在上班之余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思維能力,一段時間后這會提高我們的工作能力,進而做出更好的工作成果。
這些工作成果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金錢,如加薪、項目提成等。
然后我們就按照這個規劃去實踐,實踐的時候會遇到兩個問題:
第一問題是,你從業余時間努力學習到工作能力增強,再到做出工作成果,需要一定的時間。
一部分人沒有這個毅力堅持下來,早早就放棄了。對于這類人,你需要認識到未來可以有多么美好,也需要對自己、對正反饋的威力保持信心。
但更多的人會遇到第二個問題,當你賺到更多的錢以后,不僅會增加學習的動力,也會增加享受的欲望,這是人的天性。同時,工作產生的疲憊也會讓你不愿意繼續努力學習。因此,很多人不能把這個循環無限地堅持下去,可能只開動了一兩次之后就停歇了。
你看,實際情況比理論要復雜和困難一些,畫出來的系統動力圖也不一樣。
但經過一次次的循環,第一輪、第二輪……第N輪,微小的效果會逐步放大成人生的復利系統。這不正對應了巴菲特所說的“長坡厚雪”嗎?
高手都懂得在事物的前期,用系統思維為自己構造一個良性循環,良性循環亦是人生強大的復利系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