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現實就意味著構建轉換系統,這些轉換系統或多或少都必須與現實相對應。
——讓·皮亞杰
人們通常認為,模型就是對世界的簡化。但多數人想不到的是,模型也可以采用類比的形式,或者,模型本身可能就是為探索思想和總結觀點而構建的虛擬世界。
在學校里,我們應用模型來解釋數據;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應用模型來預測、設計和采取行動,也可以使用模型來探索新思想和新的可能性,還可以利用模型來交流思想、增進理解。
模型的價值還體現在,它們能夠把特定結果所需要的條件清晰地揭示出來。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結論都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成立。例如,三角形最長邊的平方等于另兩邊平方之和這個結論,只有當最長邊是直角的對邊時才成立。
模型還可以揭示直覺結論可能成立的條件,我們可以利用模型分析傳染病在什么情況下會傳播、市場在什么條件下能正常運行、投票在什么環境下能夠得到好的結果、群體在什么條件下能夠給出準確預測……這些都不是確定的事件。
模型的7大用途
1.推理:識別條件并推斷邏輯含義。
在構建模型時,我們要先確定最重要的行為人(行動者)、實體以及相關特征。然后,描述這些組成部分如何互動和聚合,我們能夠推導出一些東西,并說明原因何在。這樣一來,也就提高了我們的推理能力。雖然,能夠推導出的東西取決于我們的假設,但是我們通過模型發現的決不僅僅是重言式。
因為我們很少能僅憑檢驗推斷出假設的全部影響,我們需要形式邏輯。邏輯還可以揭示不可能性和可能性。利用模型進行推理,我們可以得到精確的,甚至是令人出乎意料的關系。我們可以發現自身直覺的制約性。
2.解釋:為經驗現象提供(可檢驗的)解釋。
最有效的模型既能解釋簡單的現象,也能解決令人費解的問題。教科書中關于市場的經典模型能夠解釋為什么對于像鞋子或薯片這樣正常商品需求的意外增加,會在短期內提高它們的價格,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結果。
有人說,模型可以解釋任何東西。這種說法沒有錯,模型確實可以。然而,基于模型的解釋必須包括正式的假設和明確的因果鏈條,而且這些假設和因果鏈條都要面對數據。例如,有個模型說,用低被捕概率可以解釋犯罪率的居高不下,這樣的模型就是可檢驗的。
3.設計:選擇制度、政策和規則的特征。
模型還可以通過提供框架來幫助設計,因為只有在適當的框架內我們才可以考慮不同選擇的含義。工程師使用模型設計供應鏈;計算機科學家使用模型設計Web協議;社會科學家使用模型設計制度。
4.溝通:將知識與理解聯系起來。
很多人都低估了交流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一個無法交流的思想,就像一棵淹沒在森林中的樹,沒有人會注意到它。
但如果能創造一種共同的表示方法,模型就能夠有效地改進交流。模型要求對相關特征及其關系給出正式的定義,這便使我們能夠精確地進行交流。
5.行動:指導政策選擇和戰略行動。
弗朗西斯·培根曾經這樣寫道:“人生的偉大目標,不在于知,而在于行?!?/p>
良好的行動需要良好的模型。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都要使用模型來指導行動。無論是提高價格(降低價格)、開設新的分支機構、兼并其他公司、提供全民醫療保健,還是資助某個課外計劃,決策者都要依賴模型。在最重要的行動中,決策者要使用多個復雜的模型,模型與數據緊密相關。
6.預測:對未來和未知現象進行數值和分類預測。
模型長期以來被用來預測。天氣預報員、專家、顧問和許多國家中央銀行行長,都在使用模型進行預測。警察機構和情報部門也使用模型預測犯罪行為,流行病學家則使用模型預測下個季節哪種流感病毒將最為流行。
現在,隨著數據可得性的提高和精細度的改進,利用模型進行預測的做法變得更加常見了。例如,Twitter上的跟帖和谷歌上的搜索關鍵詞,都已經被用于預測消費趨勢和潛在的社會活動了。
7.探索:分析探索可能性和假說。
最后,我們還會用模型來探索直覺。這種探索可能與政策相關:如果讓所有城市公交車都免費,會怎么樣?如果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來證實他們的課程成績,會怎么樣?如果在草坪上標出能量消耗數量,又會怎么樣?我們可以提出很多假說,而且所有這些假說都可以用模型進行探索。我們還可以利用模型來探索某些在現實世界中不會出現的情況。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模型思維》
芒格說:“要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你必須擁有多個模型?!边@是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數據充斥著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但僅擁有數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學會讓數據說話。模型就是讓數據說話的秘訣,模型將幫助我們所有人從掌握信息提升到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