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見到有些人白天工作的時候,即使是在上午,也是昏昏欲睡,工作效率低,做什么事兒都沒有精神,提不起興趣。好不容易熬了一天,身心疲憊,終于可以上床睡覺了。
但是睡醒之后,還是沒有恢復體力精力充沛的感覺。如果是周末,或者是睡到很晚起床,或者是正常起床,吃完早餐還是昏昏迷迷躺下接著睡到中午,這兩種情況都一樣,起來時還是沒有什么精神頭兒。
這種萎靡不振的狀態是怎么造成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重新煥發出精氣神?今天我們好好談一談。
這種身心疲憊,休息后并沒有精力充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身體存在著“漏電”。
我們身體各個部分、結構之間,存在著骨關節肌肉的不平衡、不良的體態(比如說頭前引、彎腰、駝背、XO型腿、扁平足、拇外翻等等)。
我們某些肌肉一直在很費力地在維持這個不平衡的狀態和不良的體態。身體存在著代償的部分,比方說有些肌肉它一直在過度使用、去彌補一些不干活的一些肌肉。
還有我們的動作模式不良,在使用身體時消耗的體力大,比動作模式好的人要消耗額外的能量,還會使身體某些部位產生很大的壓力,身體需要額外的肌肉活動做出反應來減少這些壓力。
身體存在著弱鏈,整個身體是一條完整的運動鏈,當某些環節不適應整個運動鏈的運轉就是弱鏈,這些部位是一個高耗能的狀態。
還有身體在晚上需要休息恢復體力的時候,沒有真正得到休息,比方說床墊太硬。
在硬床墊上睡覺,我們的腰椎會懸空,這樣,腰椎附近的筋膜、肌肉、關節囊、韌帶都處于一個緊張的狀態,一晚上一直處于緊張、消耗能量的狀態。
第二,精神上也處于高內耗的狀態。
一個人存在著負面情緒,比方說焦慮、迷茫、困惑、憤怒、自責、懷疑、嫉妒等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內心的糾結,對任何事情都患得患失,拿不定主意。即使是早晨穿一件衣服都在衣柜前做長時間的糾結和掙扎。
這些負面和糾結的情緒讓我們無法專注于某一件事情,謹慎自己的言行,有的時候甚至會壓垮自己。
那么怎么去解決身體的漏電和精神上的內耗呢?根本的解決之道有兩條:
一個是減少身心的高消耗狀態,減少人體熵。熵是代表一個系統的混亂狀態,熵越高狀態越混亂、越無序;熵低的狀態就是有序。
還有一條就是降維打擊。對生活、工作、運動、學習等等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得漂亮,都要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解決問題,形成降維打擊。有人說,解決問題的答案一定要比問題高一個維度。
這兩條解決問題之道,有一些抽象,下面是一些可落地的具體建議。
不斷地學習,尤其是跨界學習和向高手學習,這樣可以提升自己的維度。如果你的思維模式是多元的,你的技能是多元的,那你碰到某個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做到降維打擊。
減少身體的漏電,簡單來說,就是白天功能訓練,晚上睡一個對腰好的床墊。
功能訓練讓我們不良的動作模式得到糾正,改善我們身體的弱鏈,讓肌肉恢復平衡,讓身體的姿態得以糾正變得挺拔。這樣運動鏈就順暢,身體用起來省力,感覺清爽、利落。
晚上有一個好的床墊,給腰個自然的支撐,我們的肌肉、筋膜、關節囊、韌帶就不一直緊張、處在一個漏電的狀態,而是在一個舒適的狀態。我們身體不再漏電,早晨起床會感到精力充沛,滿血復活。
物質低配。人的幸福和健康并不一定需要豪車豪宅、錦衣玉食。有一個安身之地,粗茶淡飯五谷雜糧也能保證健康、幸福。
如果擁有一個好的體型體態,即使穿很普通的一件衣服,也會透露出自己的美好優雅。我們的身價是由我們的體型和氣質決定的,并不是由一套昂貴的衣服來提高我們的身價。
格局高配。我們看問題要有很高的眼界,很寬廣的視野。這樣,我們就不會為一些生活瑣事和雞毛蒜皮所困擾。
反求諸己。認真思考并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然后,定下目標,專注前行,勿求速成。
這樣就會獲得內心的平靜,減少對外人外界的奢望和苛求,自己變得自律、高效,也不會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淡化人際關系,因為真正一個好人緣、一個好的工作關系是體現在你的工作能力上。我們經常見到有的人非常會處關系,但是工作能力差,這樣的人其實不會有很好的人緣。
學會用哲學的思維去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和工作。所有的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在坎坎坷坷中解決的。只有在坎坷和困難當中,人才有感悟,才能練就自己的強大的內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的進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在這種螺旋式的上升中獲得提高的。永遠不要追求簡單的、線性的進步,那是不現實的。
改變習慣,突破圈層。我們要勇于探索未知,勇敢地邁出跨界的腳步,而不要躲在舒適區里邊,追求穩定和確定。
努力接近能力、境界、層次比你高的人,突破圈層,一定要改變已有的習慣,要讓自己煥然一新。
李鴻章在晚年寫了一幅對聯,與你共勉。
上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下聯:祈壽年無須服藥,但愿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橫批:天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