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深度思考實錄 2023.03.18
添加外部環境(Environment)后,行為的內生因素(MAP)能夠與外部環境建立有機關聯。行為人能夠主動回避、選擇、或優化外部環境,從而同時影響三種內生因素,降低行為設計的難度并提升效用。
-關于福格行為模型-
B.J.福格教授認為,行為(Behavior)的發生需要動機(Motivations)、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s)三要素同時發揮作用。
三要素齊備,行為就會發生。
圖一:ChatGPT對福格行為模型的解釋
福格教授在《福格行為模型》中對B=MAP做出了詳細解釋和應用建議。該模型依舊保持著“簡單易懂、容易上手”的使用者友好風格。
“動機”是做出行為的內生動力和內在驅動力。說的更直白些,動機是行為人的欲望。
“能力”是行為人對某個行為的執行能力。把它類比為消費場景下的“購買力”很合適。
“提示”是信號,體現為提醒行為人做出動作的事件或情境。
在不加干預的情況下,我們意識到的提示大多是主觀設置的,比如晨起鬧鐘和提醒事項。但事實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動接受環境信號,并不停地“抓取”重點以協助決策。
圖二:福格行為模型應用圖示
“福格行為模型能夠以圖形的方式直觀呈現。縱軸代表動機,從上到下逐漸減弱;橫軸代表執行行為的能力,從左到右逐漸增強。”(引自《福格行為模型》)
當行為人的(能力,動機)組合落在行動線右上方,在“成功提示”下,行為發生。反之,行為不發生。
-思考引子-
在一門項目管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偶然意識到,福格行為模型實際上是基于社會學實踐檢驗的簡化模型,它與多種心理學理論相呼應,包括預期模型(Expectancy Theory)、麥克利蘭需求理論(McClelland’s Theory of Needs)等。
福格一直在努力向我們解釋行為的成因,并鼓勵使用者“設計”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利己利他。
和許多社會科學、基礎科學、商業場景中的思維模型類似,B=MAP更適合作為思考的出發點。使用者應根據自身理解添加、修飾變量(因素),持續優化這個強有力的行為設計工具。
-添加外部環境因素-
在實際使用中,我幸運地完成了第一次迭代,即添加“外部環境”因素。
我認為,添加外部環境(Environment)后,行為的內生因素(MAP)能夠與外部環境建立有機關聯。行為人能夠通過回避、選擇、或優化外部環境直接、同時地影響三種內生因素,降低行為設計的難度并提升效用。
迭代后的行為設計模型為:B = E(MAP)
行為 = 環境 *(動機 & 能力 & 提示)
迭代的核心在于:外部環境能夠同時影響行為人的動機、能力、和提示,從而使行動線發生左右移動。
圖三:考慮外部環境后的福格行為模型應用圖示
大伙有沒有覺得它和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曲線有點像?
曲線的左右移動條件是我的靈感起點。
在任何模型的函數展示中,我們都應該格外關注曲線的移動。考慮環境影響的福格行為模型,行動線的整體滑動導致“失敗提示”和“成功提示”區域相對變化。
當行動人身處積極的環境時,失敗提示的可能性被壓縮。相應地,“成功提示”更可能促成行動。
舉個例子,假設行為人的“能力”參數不變(在主動學習場景下,個人學習能力的短期變動有限),積極環境中(安靜的圖書館、自習室等)的行為人僅需要較低的動機(不用瘋狂說服自己開始學習)就能夠完成學習前的心理建設。
在動機水平相同時(考慮小組合作項目場景),如果小組成員是富有成效的、樂于溝通的、健康交流的(積極的合作環境),小組討論或會議參與者所需的社交技能閾值(能力)被極大地降低了。
積極的環境中應當包含更多成功提示,即行為人更可能暴露在觸發信號中并意識到它們。隨即,原本位于行動線左下方的(動機,能力)點在行動線向左移動后可能處于成功提示區域。對比“在家使用Keep和瑜伽墊自主健身”和“在綜合健身房訓練”,單看“健身”這個行為,器械設施全面、選擇多樣的綜合健身場館能夠為行為人提供更豐富的行動提示。
以上是對迭代模型的簡單解釋。希望對大伙有所啟發。我會在后文聊聊如何看待“外部環境”對行為的作用,并分別說明該因素與行為人三種內生因素的動態關聯。
注意,我嘗試從正向改變視角解釋迭代后的行動線移動,即考慮價值尋求行為。當討論主題轉為價值回避行為,“積極環境”和“消極環境”對行動線的影響相反。
圖四:典型的價值尋求行為和價值回避行為關鍵詞
*思維導圖整理自清華大學抖音公開課《時間管理與效率提升》
-外部環境的“杠桿”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外部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福格教授在原有的模型解釋中多次提及環境的影響。但可能出于模型簡化目的,他沒有將外部環境視為獨立的影響因子,而是通過故事和案例分散闡述了環境如何為動機、能力、和提示提供“默認值”。
他傾向于將環境的考量融入故事背景(社交、家庭、學習、工作等),講述B=MAP如何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
“環境”很重要是確認無疑的,但落實到行為設計中,我與他的見解有些許不同。
我們換種視角看看,將環境的視作“杠桿”。
剛剛聊過,動機、能力、和提示更多說明行為人主觀的、內生的因素。我們把三個變量打包為一組,稱作內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
自然地,能夠同時作用于所有內在因素的變量(可能有不少)應該放在“括號”外面。“外部環境”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內生因素整體對行為的貢獻發生增減變動時,環境能夠起到類似杠桿的放大作用。
在公司經營過程中,添加“杠桿”的結果是主動承擔風險以放大預期收益。
在行為設計過程中,主動改變環境的結果是主動承擔變化以放大內生因素對行為的影響(積極的和消極的)。
合理利用“環境”的杠桿作用,主動改變外部環境(物理環境、社交環境等),行為的設計將更加腳踏實地、行之有效。
因此,我認為,單獨考慮“外部環境”對模型的理解和應用是極其重要且有利的。
-外部環境與內生因素的動態關聯-
接下來,我會嘗試說明外部環境是如何分別作用于動機、能力、和提示。
1. 外部環境與動機
芭芭拉·奧克利在《學習之道》中深入討論了習慣四要素,即信號、反應程序、獎勵機制、和信念。其中,對“信念”要素的剖析令我印象深刻。
她認為,“改變拖延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你可能會發現,在工作進展中一旦遭遇壓力,你就會很渴望退回到原先令你更舒適的習慣里去。但你對新系統效果的堅信不疑,能夠助你渡過難關。鞏固信念的方式之一就是發展一個新的朋友圈。要想培養“我能行”的信念,就要多和抱有這種信念的同學相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建立一種鼓舞人心的氛圍,這樣就算你在一時的軟弱中忘記了想要堅守的價值,朋友間上進的氛圍也能夠幫你不忘初心。”(引自《學習之道》)
行為發生的核心邏輯殊途同歸。
當我們關注兩種模型的內在關聯,就可以清楚地發現。
習慣,就是重復的行為。
信念,就是堅固的動機。
而鞏固信念的“朋友圈”,無外乎積極的社交環境和“近朱者赤”。
2. 外部環境與能力
類比于內生因素,在解決某個事項時,外部環境意味著可用工具集。
面對一個困難項目。可用的工具集合越完善,執行人完成任務的難度越低(相對能力越強)、效率越高、成果越好。
回想求學歷程,我對教育資源的差異感受頗深。
在金融領域,信息的準確性、可及性、易用性、和可轉換性對行研和估值至關重要。
這些信息的附加“價值”體現在各個機構數據庫的定價中。院校會根據自身優勢學科分配資源(數據庫、實驗設備等),導致不同專業的學生暴露在參差不齊的資源水平下。
悉尼大學提供的IBISWorld數據庫擁有全面的澳洲市場(產業、公司)信息和常規基礎行研信息。部分課程提供的Refinitiv終端類似于國內常用的Wind,量化模型齊備,使用體驗很好。
拽出一個西澳大學和悉尼大學的金融學生,不考慮額外支出,讓他們在限定本校資源的條件下(通常學生們都會使用公共資源和本校提供的資源完成任務)完成投資組合構建。悉尼大學的這位同學將擁有絕對的工具組優勢。
這種能力和個人的“內在能力”關聯不大,絕大部分是外部環境直接賦予的。
不過,如果拽出來個兩個生物專業的學生做基因測序和編輯,西澳大學完勝(諾獎誕生地、世界頂尖教學團隊設備)。
西南大學的“蠶學宮”在“養蠶”這件事上同比國內其他大學的資源優勢就更不用說了。
3. 外部環境與提示
有個綜藝節目,叫《我在島嶼讀書》。
在海南的分界洲島,一群盛名已久的作家被邀請到島嶼書屋再續。
書屋外,是繁華世界;書屋內,是精神的世界。
來訪書屋的每位作家、書屋內的每個陳設、每本藏書、每次對話都傳遞著思想的碰撞和文學的信號。
書屋構建的外部環境在不斷提醒來訪者:“坐下來,讀讀書,內觀本心,享受海風、滿足、與久違的片刻充盈。”
-結語-
模型有助于解釋、思考、評估、預測、和決策。
模型當然是充滿智慧的起點,但學會使用模型這件事絕不應是終點。
“B=MAP”向“B=E(MAP)”的迭代只是初出茅廬的靈巧嘗試,談不上必然和準確。
認真回想這次迭代嘗試,我發覺收獲最多的不是這個新的實用工具本身,而是對知識、深度思考、創造力、和認知可復用性的又一次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