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經驗的王道:干中學、干中悟
禪宗六祖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頓漸也不過是對機假名罷了。開悟從本質上說,就是找到了通向解脫的道路,這是因人而異的。
“悟”既有深淺,悟了之后仍有繼續修行的問題。修行之人應樹立這樣一種正見:悟雖能一剎那見道,但開悟并非一了百了,悟了還需漸進,不斷提高悟境的層次。
從修行的實踐看,開悟見道可以有三個層次:一是通過修行見到自性之后,有一種境界上的受用。二是開悟之前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一旦悟了就找到了正道。三是指方法,嚴格地說,開悟之后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以后還有一個漫長的修持過程。
在實踐在去悟是一條有效的路徑,干中學、干中悟,是經驗積累的王道,并且應該有意識地勇于嘗試那些復雜的項目管理實踐,“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項目多目標屬性與多任務學習算法
AI的興起是不可逆轉的大潮,在可預見的未來,AI還不能完全取代人腦,比如創造性工作方面,能無中生有,從0到1,還是比不上人類;另一方面,“AI的世界里沒有美食、好酒、有趣的靈魂。”但是,訓練極其有素的腦力如果和AI算力結合,將如虎添翼。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如火如荼,涌現了包括“多任務學習”、“遷移學習”、“強化學習”和“元學習”等多種算法,算法背后體現的是不同的學習模式。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精通詩、書、畫、參禪,或許就是“多任務學習”成就了這樣的一位高手,他的詩幫助他作畫,畫又幫助他寫詩,而佛學造詣也在詩、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提示我們,現代教育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于培養孩子也需要同時進行多個任務。由于多個目標之間存在相關性,用多個目標訓練出來的孩子,通常都會比單個目標訓練出來的孩子更優秀。
遷移學習算法與底層能力提升
項目經理的多領域經驗會更有助于管理智慧的提升,想把源領域的知識“遷移”到目標領域,關鍵在于找到兩個領域之間的“共性”。遷移學習就是通過自動挖掘源領域和目標領域之間的“共性”,實現知識從源領域到目標領域的遷移。
遷移學習,按照共性類別可分為基于示例的遷移學習、基于特征的遷移學習、基于模型的遷移學習等。不管從事什么領域的項目管理,底層能力的“工作技能”都包含理解能力,所以應在實踐中,多注意培養自己的理解能力,讓自己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看待很多看上去復雜的問題和現象。
項目經理的另一個底層能力就是表達能力。多任務學習和遷移學習有一個共性,關心的都是模型當下與完成給定任務有關的技能。
談到“技能”也應與“學習方法論”相對照,類比對人的培養,如果用元學習的方法訓練一個人,那么他就掌握了一套好的“學習方法論”,也就是一個人在學習時所使用的方式、思維模型和章法。
掌握技能與學習方法論豐富底層能力
在特定的任務完成中,有“先學習、再實踐”和“在實踐中學習”兩種不同方式,區別之一在于關注的時間點,“技能”著眼“當下”,“學習方法論”著眼“未來”。區別之二在于通用性,“技能”通常是針對某個特定的任務而言的,而“學習方法論”則可以應用于多個不同的任務。項目經理應注意通過元學習,在當下領域的“技能”下,還應注意提升“學習方法論”,以期讓自己成為更有潛力的領導者。
應用遷移學習,不僅豐富自己的底層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該重點關注長期的發展能力,鍛煉和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調研能力、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深度思考與有效表達思想的能力。
文化修煉、哲學思維與能力可持續性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按此拓展一下:讀人可以感悟智慧,《勸學》中有“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讀人就是讀師,善則因之,不善戒之。讀事可以知勢,“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悟世而知勢,然后誠意正心,才能更好地順勢而為。
馬克思說“人是其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按此拓展一下:人是其所有經歷與智慧的總和,經歷重要,但不思考、不提升,任何經歷不會自動變為經驗,而“吃一塹長一智”并不是自動自發的,它需要高維認知,這保證在當下的過程中,可以想清楚(思考)、說明白(表達)、做到位(執行),并形成正確的反饋機制以面向未來。
項目成功與否及其價值是眾多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即項目是其所有相關因素的總和,作為項目實施的管理者——項目經理也應注重文化素養與綜合素質的系統修煉,這是能夠更好地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從認識論的角度或許是“要識此山真面目,還須身心入山中”,這應成為項目經理的一種哲學認知。
心有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