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今天,一個失聯很久的大學同學找到我。他說最近一直苦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激動和憤怒,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出了問題。
我問他,你為什么覺得情緒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
他愣住了,很顯然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認為情緒就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
他說,可能是大家都這么認為吧,畢竟在網上你可以看到各種關于情緒控制的文章。
無獨有偶,前兩天,另外一個專門做自我認知培訓的朋友分享給我一篇文章,大致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擁有大格局,成為人生贏家,就必須學會控制情緒。通篇都是對情緒管理的錯誤解讀,但我的朋友卻深感認同。
這讓我驚訝不已。
想到大家對情緒有這么深的誤解,遂寫下這篇文章想要告訴大家:
情緒千萬不能控制!
我并不是一個天生就情緒穩定的人。
我有一個急脾氣的媽媽,所以從小練就了遇火就著的急脾氣。
但通過近幾年對情感素養的學習,不僅自己可以游刃有余的處理情緒。現在作為一名生命教練,還在真格學院幫助幾十位創業者培養共情力。
01
情緒認知的幾個誤區
隨著我對情緒研究的深入,我發現大家對情緒普遍存在幾個誤區。
1、有情緒是不好的
“你感覺如何?”
“我覺得他誤解了我的意思。”
這是我在真格學院教課的時候,問創業者感受時,他們最常見的回答。
我驚訝的發現,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創業者根本不知道情感類的詞匯。
當我問他們感受的時候,他們可以連續三次回答的都是觀點,而不是情感。
這可能跟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大關系。
小的時候父母經常跟我們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你再吵我就不要你了”,導致我們從小就習慣性的否認自己的情緒。
以至于整個社會的主流觀點都是覺得理性才是正確的。
直到我在沃頓商學院第一堂領導力課堂上,老師教大家如何用情緒去管理團隊,才慢慢明白情緒的價值。
2、情緒穩定是高情商的表現
很多情緒穩定的人其實是麻木壓抑的產物。
《情商》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曾說過,“‘情商的根本所在’是我們可以認知自我情感的能力,它比‘這個情感是好的還是壞的,或這個情感是從哪里來的’都重要。”
也就是說,情緒來的時候,我們能即刻將它認出來,并能夠以建設性的方式去分享它是最重要的。
3、情緒需要被控制
成年人都習慣于控制情緒。
其實,控制只是短暫的解決問題,被控制的情緒會一直深埋在我們心底,直到某一天爆發或轉化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人的抑郁或心理疾病其實就是源于過去的情緒沒有得到正確的疏導,而是一味的壓制下來了。
無論是心理學家大衛·霍金的《Letting Go: The Pathway of Surrender》中的情緒研究,還是現在流行的正念冥想都告訴大家一個事情:
情緒本身只能持續幾十秒鐘,根本無需去控制。讓情緒不斷延伸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你的思想和念頭。
所以我們需要控制的不是情緒,而是由情緒不斷滋生的念頭。
02
如何處理情緒
那么,如果不去控制情緒,我們該如何處理情緒呢?
經過這些年的自我實踐,我總結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叫“三步驟一觀念”。
三步驟是:識別-共處-表達
如同丹尼爾·戈爾曼所說,認知情緒是我們處理情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你會發現,通常情緒失控的人都很少能真正在當下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如果他能哪怕一秒鐘意識到自己在暴怒中,那么他的情緒就不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能多停留幾秒鐘,說不定就可以中斷這個交流。
當識別出自己的情緒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簡單的看著情緒,與它們共處,切斷自己由情緒產生的念頭。
簡單的說就是感受你的情緒在身體的哪里?從哪里來?但盡量不用大腦去思考。
這是因為一旦我們去看情緒,我們就自然的把情緒和自己分離,不把自己當作情緒本身,這樣情緒就會瞬間消退很多。
當然了,這對于很多剛開始做的人來說很難,我自己也是練習了好久才慢慢習得。
平時大家可以多做些冥想練習來幫助自己,一開始肯定共處不了多久,但盡量延長時間就好。
最后一步是表達情緒。
即使你跟情緒共處后已經沒有了情緒,也要去和對方表達下,這可以幫助對方更加了解你這里發生了什么,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同時也能加深你和對方的關系。
當然,如果功力深的話,可以在識別的時候立馬表達出來,你會發現當你表達完,情緒就能消退很多,甚至可以扭轉局面。
這里結合我自己的一個經歷加深下理解。
之前有次和老媽在電話上爭執。
當下我就意識到自己越說越氣憤,就立馬說了句,“我現在很生氣,先不說了。”
掛了電話后,整個下午我就縱容自己沉浸在氣氛不好的情緒里,去感受他,但也不去多想。(其實一點都不想是不可能的,一旦意識到自己想了就停下來)
到了晚飯的時候,我已經完全恢復了平靜。
吃完飯,我給媽媽寫了條長微信,表達了自己當時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原因。
很神奇的是,當我寫完這條微信后自己突然有了一種感恩之情,于是最后加了句“媽媽,我愛你。”
結果我媽給我的回復,竟然是又把我小罵了一頓……
這個時候,我自然又有點不爽。
但當我再次識別到這個情緒后,我沒有再和媽媽用微信爭論下去,而是先和自己不爽的情緒共處一下……
當我幾天后回家看到她時,我發現我們兩個已經完全沒有了情緒,開始心平氣和的交流了。
所以,小伙伴們,在一開始嘗試的時候確實會有幾個起落,但只要反復練習,我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快的從情緒中恢復過來。
一觀念是:情緒沒有好壞,把每個情緒當作是上天派來傳遞給我們訊息的禮物。
這句話聽上去很雞湯,但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不去理會的話,你會越來越生氣,到最后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氣什么。
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有了簡單的對錯評判,當有不好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會指責自己,“為啥我會生氣”,而懊惱和沮喪會滋生更多生氣的情緒。
但如果我們不去評判自己的情緒,而是去感受背后要告訴我們什么事情,我們自然就會和情緒分離把每個情緒當作更好認識自己的指引。
比如說上個月我不小心把電腦落在飛機上,發現的那一刻我非常著急,但我立馬意識到在飛機上寫商業計劃書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是很焦躁的,正是這個焦躁的情緒導致自己下飛機的時候完全沒有留意沒拿電腦。
所以我就去感受這個焦躁是要告訴我什么。
最后這個覺察幫我做了一個非常明智的商業決定。
我們常說身體是有智慧的,去聆聽自己的身體和內心情感的聲音,你會得到很多人生的指引。
如同黃曉明在《幻樂之城》中的懦弱和不自信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每個情緒其實都是我們真實的一部分,不要試圖否認拒絕,去擁抱和感受,你會發現它們會變得很柔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