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都精彩
每個學思維模型的人都會想,怎樣才能記住學過的思維模型,并將它們用于日常生活,讓自己進步得更快,變得更強呢?
不用就忘傾向告訴我們,所有技能如果不使用,就會退化。
許多技能只有通過天天練習,才能維持高水準。鋼琴家帕德雷夫斯基曾經說,如果他一天不練琴,就發現自己的演奏技巧在下降,如果連續一星期都不練,連聽眾都能察覺到這個變化。
為了避免技能不用就忘,芒格老先生建議我們,借鑒飛行員的模擬訓練,通過飛行模擬器,持續操練平時很少用到,但在緊急情況下,必須保證萬無一失的技能(比如緊急迫降時的手動操作)。
在生活中,如何才能找到類似飛行員的模擬訓練器呢?
將所學用于商業實踐,產品化人們需要的東西,是知識內化的操練場。
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是一些思考框架,管理學大師馬奇在《馬奇論管理》中說:
學術知識和經驗都是必要的,但兩者是不同的。
……
學術知識不能用來解決具體環境下的具體問題,除非生搬硬套。
但是,在新的或者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當管理者面臨意外問題或者未知問題的時候,學術知識的作用就凸顯出來。
學術知識提供的是問題的思考框架,而不是解決對策。
也就是說,外界變化越快,越不確定,問題越陌生,思維模型就越有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思考框架,一些認知工具。
我們需要在實踐中,在與環境的交互,與人的交往中持續操練這些框架和工具。同時,將這些認知工具連成一張活的網,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應用。用芒格的話來說,就是:
你必須把經驗懸掛到頭腦中的一個由模型組成的網格上。
以什么樣的方式,將模型連成一張網,是我一直在想的一個大問題。《直面不確定性》是一次嘗試,但還不太令人滿意。肯定有一種更自然,更合理的方式來實現。
前幾天翻看讀過好幾遍的《豐田套路》,下面這張圖啟發了我。
這是一種系統性、科學性的工作模式,雖然從研究豐田而得出,但它是一種元方法論,并不針對任何特定領域,是我們取得進步的一般過程。
在2歲時,我們就理解了這個方法,在拋球時,我們將手中的球(源)拋向一個地方(目標),中間經過一個路徑。
長大后,無論是泡一杯咖啡還是跑馬拉松,都經歷同樣的過程。這是我們與環境互動形成的一個心理圖式,心理學家叫它「源-路徑-目標」圖式:
這個「投球圖式」將狀態改變分成三部分:
源:生成現實世界的模型(球的現狀,位置)
目標:構想期望的心智模型(球將要達到的位置)
路徑:讓心智模型變成現實(將球拋向預期位置的過程)
以這個圖式為框架構建體系,將對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關聯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一張網,很有意義,值得嘗試。
根據這個思路,我繪制了一份「進步黑客體系」思維導圖,文末有大圖下載方式。
這個體系有四個部分:
基本原則:理念和指導原則
創造財富:以商業為核心,繪制對世界的認知地圖
持續進步:將進步路徑分解為一個個自然的過程
注意力配置:注意力的投資就是生命的投資
如果你覺得自己成長不夠快,遇到了一些瓶頸,就需要從整體出發,做一次「架構創新」的全局優化。
《大辭海》中,解釋「架構能力」的詞條:
架構能力:以組織內部元件能力為基礎,使用新的、靈活的方式對元件能力進行整合或集成的能力。
這種整合或集成不僅能使現有的元件能力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也能促進新的元件能力的產生和架構能力自身的提升。
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我還在星球發過一篇帖子。
我們得從整體出發,去架構(設計)自己的未來,避免一直處于長期無效的「局部優化」。要停止無效行動,回到「全局優化」的軌道上。
這也是擺脫「內卷」的一種途徑。
根據這張地圖,我會開發一些產品,比如財富認知地圖,訓練營,線下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