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嚴華銀《今天如何做校長》一書有感
嚴華銀老師寫過多本書,但我還是第一次讀他的作品。他在《今天如何做校長》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中國教育的本質問題在與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校長”,估計很多校長看到了這句話都會深受打擊。嚴老師之所以持這樣的觀點,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其一,我們當下的體制,使得教育行政領導像一個總校長,轄區的學校校長基本上都是總校長思想的執行者,導致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著同一的指導思想,同一的教育理念,同一的價值追求;其二,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學校內部都采用同一的管理模式,同一的教學方式,同一的服務形式,連學校的管理架構也幾乎一樣,可以說是千校一面;其三,我國是一個最缺乏“執行力”的國度,可在“應試”問題上,學校的“執行力”卻是最強的?!?/span>
嚴華銀老師認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要成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的校長,重點是要做好三件事——領導教學,發展教師,建設學校文化。
一、領導教學
學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學。作為一個校長,首先自己必須精通教學,其次要領導學校的教學工作?!熬ń虒W”看來不難做到,大多數的校長原本就是學科的骨干教師,正是因為在教學上技高一籌,才會沿著“骨干教師-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的成長路徑,逐漸走向校長崗位的。不能說對所有學科的教學都精通,但至少對自己所教的學科還是精通的。不過,在走向校長的位置之前,不大會將注意力放在“領導教學”上,所以“領導教學”自然就成了校長必須要做好的一門功課。
校長要領導教學,重點在于要把握好直接制約教學效果或者說與教學效果息息相關的環節。嚴華銀老師認為,有五個環節是校長特別要把握好的,分別是:教師環節,辦公環節,教學設計環節,課堂環節和考試環節。
第一,教師環節。毛澤東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生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對校長來說,教職員工是最為寶貴的資源,如何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體現著校長的教學領導水平。05-07年,教育局“空降”我到一所重點中學去做校長,一個人到此前完全陌生的學校里工作,工作難度非常大。我在工作中特別倚重一線的教師,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和大家打成一片,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的教育理念轉化為他們的教學行為。正是因為教師積極主動的工作,才有了學校面貌和教育質量的大變樣。
第二,辦公環節。一些學校對課堂教學要求很多,但對教師辦公室的環境建設、教師在辦公室里的行為表現卻沒有具體的要求。嚴老師認為,對教師辦公環境的規范要求很重要,雖然給了部分教師一些限制,但卻可以大大提高辦公的效率,也給教師留下更多可以支配的時空。而且教師的任何一點懈怠,都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影響被教育對象的成長和發展。對此,我也深有感觸。教育局時不時就會接到學生家長的舉報,說個別教師在辦公室里說話很隨意,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說教師在辦公室里抽煙,吞云吐霧無所顧忌,讓學生感教師可以視而不見禁煙法規,卻要教育學生不能抽煙……等等。最有效的教育是教師的以身示范,教師在辦公室也不能隨便和散漫。
第三,教學設計環節。這是每個學校的校長都比較重視的。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有三點要特別注意:一是教師要熟練掌握教學內容。一方面要能站在高處整體把握一個學段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對所要備的課文有深入的理解,清晰的認識;二是要把作業的設計納入教學設計的范疇。教學設計只有關注到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作業檢測”三者的一致性,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益;三是謹慎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集體備課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傾向,就是將備課任務分解給不同的教師,每個人分別準備一部分內容,這反而使教師放棄了對不少課文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四,課堂環節。課堂環節需要關注的問題非常多,比如課堂組織形式;教學目標;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學生學習的指導;教學難度定位;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課堂的節奏和氣氛;課堂的三要素:問題、活動和思維發展;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等等。每一個問題處理的不善,都會導致教學效益的低下。比如說,有的老師總是抓基礎,課堂教學的容量不夠,思維量不大,聽課的時候感到學生什么都懂,但到面對考試的時候卻考不出成績來,這就是難度定位偏低導致的。一個學生長期缺乏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不僅不利于能力的培養,也容易導致學習無趣、心理負擔加重。再比如說課堂的節奏,如果總是跟著教師預先設定的節奏走,不關心學生學習的實際,學生竭盡全力地猛跟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慢慢放棄的。
第五,考試的環節。包括命題的環節、復習環節、考試環節、閱卷環節、分析環節、評講試卷環節、反思總結環節、有針對性地鞏固訓練,等等?,F在已經有不少教師不大能命制出一套較高水平的試卷了,原因就在于鋪天蓋地的練習冊和測試卷,讓老師放棄了在這方面的研究。校長默認教師購買各種教輔資料,其實就是在鼓勵教師偷懶。
二、發展教師
一所名校之所以出名,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有一名好校長,還有愿意在校長麾下工作的一批好教師。教師是學校最為重要的資源和財富,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教師的包括創造力在內的教育教學發展力。作為一名校長,應該將教師發展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來抓,要有教師發展的具體規劃,并有實施這一規劃的具體路徑和措施。
什么是教師發展?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包括教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由三部分組成:本體性知識,也就是教師的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心理學等支撐教師“教”的技術和輔助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即教師綜合運用上述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知識。
這其中,教師的本體性知識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不具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一個教師并非學歷越高就教的越好。我自己就曾經帶教過一個學歷很高的教師,但不管我如何努力去培養他,他的教學總是讓人不敢恭維。最后他自己明白了,自己不是當教師的料,改行去了。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還是要通過課堂教學的跌打滾爬來積累。
我們一直說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指的就是讓教師在上述三個方面獲得提升,其中最關鍵的是實踐性知識的獲得。反思一下當下的教師培訓,比較多的是專家對教育理念的詮釋,比較少的恰恰就是課堂一線的指導,這也許就是培訓不受教師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以我看來,除了上述三類知識之外,教師對學科的志趣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個教師對學科充滿熱愛,總是關注著學科的最新進展,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愿意和學生分享有關學科的感悟和思考,這樣的教師就有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真正力量。
教師的人文素養,一是指人文科學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這是一種理性認識的能力;二是由此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品質,也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培養的重點在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含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素養和知識是有根本性的差異的。二戰時期,那些納粹、日本軍人中有很多都是學生軍,其中不凡會彈鋼琴、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他們是否擁有人文素養?仔細分析一下,他們擁有的可能只是人文的知識,而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于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后,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后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
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一個最為重要的途徑可能就是讀書了。讀學科之外的書籍,讀文、史、哲,慢慢地擴展視野,發現人,關懷人。而要做到這一點,校長自己要成為教師讀書的表率。
三、建設學校文化
有人問錢鐘書:“你研究文化,那么什么叫文化?”他望著天花板,想了半天,說:“你不說我倒還知道,你一問我倒說不出來?!?/span>
如果給文化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人對自然的加工。這個定義告訴我們,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在對自然加工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東西。我們都知道,人有兩個天性,一個是自然的,一個是文化的。但我們仔細想想,人的工作、人的衣食住行、人所看到的一切,幾乎全是加工出來的,因此,人總是生活在文化里,文化就像我們的“體外器官”,你沒有辦法割舍。
教育也是人創造出來的,學校也是人創造出來的,因此學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將“建設學校文化”作為校長的重要任務之一呢?
第一,文化既然是加工出來的,必然有好有壞,當然人在創造它的時候不一定知道它是好是壞。就像互聯網,已經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但人們對它的批評也如潮水一般。學校教育有其承擔者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讓學生傳承優秀的文化,揚棄那些屬于糟粕的低俗文化,因此必然有一個文化的判斷問題。建設學校文化,首先是發展教師和學生的文化判斷力。
第二,優秀的文化浩如煙海,如果一股腦地全塞給學生,學生必然“消化不良”,甚至會得“厭食癥”。因此需要對這些優秀的文化進行選擇。依據學校的辦學傳統、學校的辦學思想重點選擇某些類型的文化,是校長要做的功課之一。在現在的學校里,可以看到有的學校將風箏作為學校特色建設的主線,有的選擇以武術來引領師生強精健體,有的選擇書法來修身養性……這都體現出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選擇”特征。
第三,對學?,F有的校園環境、規章制度、課堂教學等等進行規范、改造,使其能夠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成為學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標志。校園硬件的建設,關鍵在于自然、和諧、不做作,正如嚴華銀老師所說:會“說話”的墻壁和草坪,恰恰是不說話的。它們用自身的潔凈、典雅實現著其內涵和價值。校園的軟件建設,集中體現在學校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社會評價某學校,說“一看到這些學生就知道是某某學校的”,這正是由于學生生活和學習方式為社會呈現出了學校文化的樣貌。
來源:明海的博客201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