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文學史習題集

先秦文學
五、名詞解釋
1四家詩、2詩三百、3賦比興 、4風雅頌、5春秋筆法、6四書、
7春秋三傳、8楚辭、9風騷、10笙詩、11莊騷、
六、簡答題
(一)中國神話蘊涵著怎樣的民族精神?
(二)神話具有怎樣的思維特征?
(三) 《魏風伐檀》在復疊章法中所更換的詞語,對充實深化詩歌的主題等方面有何作用?
(四)《左傳》描寫人物有何特點?
(五)《左傳》的語言有何特點?
(六)《戰國策》的語言有何特點?
(七)我國說理文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八)《論語》有什么文學特點?
(九)《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哪兩類意象?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十)《九歌》在描寫人物方面有什么特點?
七、論述題(賞析題)
1、《韓非子》的寓言故事與《莊子》的有何異同?2、賞析《桃夭》
3、賞析《氓》4、賞析《靜女》5、賞析《秦風蒹葭》
6、賞析《君子于役》7《碩鼠》8、賞析《山鬼》9、《國殤》賞析10桔頌》賞析
 
答案:
五、名詞解釋
1、四家詩:漢代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說的合稱。后齊魯韓三家詩亡,毛詩獨存。
2、詩三百: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或詩三百篇是舉其成數作其代稱。西漢初年,詩三百被奉為經典,才尊之為詩經。
3、賦比興:賦就是鋪陳直敘,既可以是敘事,也可以是議論抒情。比就是比方。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4、風雅頌:風雅頌是詩經的分類。風即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國是地區方域之意。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雅分為大小雅。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音樂可能比較舒緩。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
5、春秋筆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的措詞中表現出作者的愛憎。后來,人們把文筆含蓄蘊藉,帶有所謂微言大義并暗寓褒貶的文字,也稱為春秋筆法。
6、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的合稱?!八臅北蝗寮曳顬榻浀洌我院蟪蔀榉饨ńy治者科舉取士的范本。
7、春秋三傳:解釋和補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公羊傳》的作者是齊人公羊高?!豆攘簜鳌返淖髡呤囚斎斯攘撼?。三傳中《左傳》成就最高,《公羊傳》和《谷梁傳》都旨在解說春秋的微言大義,歷史和文學價值不高。
8、楚辭:戰國時,楚國出現的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一種新詩體。它“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并大量運用語氣詞“兮”,形式自由,句式多變,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此外也指以屈原為首的楚辭作家的詩歌總集。
9、風騷:詩經和楚辭的代稱。國風和離騷分別是詩經和離騷的代表性作品,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座高峰,成為藝術創作的典范。
10、笙詩:笙詩又稱“六笙詩”,指《詩經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有聲無辭。據《禮儀》記載,這六篇詩都以笙奏,故名笙詩。
11、莊騷:《莊子》和《楚辭》的并稱,語出唐代韓愈《進學解》?!肚f子》是我國第一部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散文著作,與《楚辭》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有其相似之處,故莊騷并稱。
 
六、簡答題(要點)
(一) 中國神話蘊涵著怎樣的民族精神?
答: 1、憂患意識。2厚生愛民意識。3反抗精神。
(二) 神話具有怎樣的思維特征?
答:1以己觀物、以己感物的思維。2具體、形象的思維。3思維伴隨著濃烈的情感體驗。
從以上的特點可以看出,神話思維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性或隱喻性的思維。
(三)《魏風伐檀》在復疊章法中所更換的詞語,對充實深化詩歌的主題等方面有何作用?
答:《伐檀》運用了復疊的章法,全詩三章,文字基本相同,只更換相對應的幾個字,起到了加強詩歌的熱烈氣氛、渲染奴隸的反抗精神、充實深化詩歌主題的作用。如(舉例)
(四)《左傳》描寫人物有何特點?
答:《左傳》不像紀傳體歷史著作在一個專章中集中敘述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人物的事跡大多分散記錄在事件發生的各個年代,是在敘事中寫人,因事及人,事起人起,事訖人訖,但卻能抓住人物的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加以描寫,所以盡管寫人的文字往往只具片斷,卻也鮮明生動。如《重耳出亡始末》。
(五) 《左傳》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1、《左傳》的記言文字,主要是行人應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他國專對之辭和向國君諫說之辭等。這類記言文字簡潔精練,委曲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辭。2、敘述語言,簡練含蓄,詞約義豐。如(舉例)
(六) 《戰國策》的語言有何特點?
答:《戰國策》的語言藝術取得空前成功:1、說辭:(1)說辭的主要特點是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這也與大量運用對偶排比有關。(2)說辭常用譬喻、寓言故事來說理。2、敘述語言:(1)長于鋪張渲染。如“蘇秦始將連橫”寫蘇秦說秦王不行時的狼狽之狀,發跡后路過家鄉時的躊躇滿志。(2)敘述語言有時描寫相當精細,如蘇秦刺股,鄒忌窺鏡等,寫的都是所屑細節,卻展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七)我國說理文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答: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語錄體階段,以《論語》、《老子》為代表。(2)對話式論辯文階段,以《孟子》、《莊子》為代表。(3)專題論文,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
(八)《論語》有什么文學特點?
答:(1)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2)語言形象。(3)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語氣詞,使其語言更為委婉。
(九)《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哪兩類意象?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答:美人、香草。起著比喻的作用。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在《離騷》中種類繁多,其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傊峨x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十)《九歌》在描寫人物方面有什么特點?
答:在描寫人物時:1、描寫心理十分細膩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傾訴外,還敘寫了一些細節,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由愛之深、思之切,而生焦慮疑惑之心,對癡情心態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2、善于用景物來襯托人物的心理狀態?!断娣蛉恕吩疲骸暗圩咏蒂獗变?,目眇眇兮愁予。嬝嬝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點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
 
七、論述題(賞析題)
1、《韓非子》的寓言故事與《莊子》的有何異同?
(1)《韓非子》使寓言故事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俄n非子》與《莊子》的寓言故事都很多,但《莊子》的寓言故事只是說理文的構成部分,并非是獨立的文學體裁?!俄n非子》則開始有意識地收集、整理、創作寓言,分門別類,輯為各種形式的寓言故事。像《內儲說》、《外儲說》、《說林》等都是寓言故事專集。(2)風格不同?!俄n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歷史事跡和現實,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幻想故事,《莊子》的則奇幻玄虛、怪誕神奇。兩者風格截然不同。(3)改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如《韓非子》讓自己筆下的孔子形象法家化;《莊子》也一樣,讓孔子的形象道家化。
2、賞析《桃夭》
《桃夭》共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復沓的形式,反復吟詠的是對新娘子的祝愿,祝愿她婚后家庭生活美滿幸福。全詩均以起興開頭,興中含比,是帶有象喻性的興。桃花象喻著“之子”的美麗、馨香,富于青春氣息。全詩分別以桃李、桃花、桃葉作比興,同中有異?!坝衅鋵崱保粌H形容桃實的碩大圓潤,還可以使人想見桃實的色彩,嗅到它的香味。三章的“其葉蓁蓁”,仿佛使人置身于枝葉繁茂的桃蔭之中。三章的比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那艷麗盛開的桃花,那隨風搖曳、妸娜多姿的桃枝和濃厚的樹蔭,使人聯想到新娘艷若桃花的面龐、秀麗窈窕的身材和濃厚的青春氣息。三章的比興,繪成一副“綠葉成子滿枝”的圖像。象喻著新婚之后的多子多福。比興的成功運用,使祝愿之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等增色增光,耐人尋味?!短邑病返挠忠惶厣巧朴诰氉郑捎谧兓搶嵔Y合。用“灼灼”形容桃花,千百年來,贏得人們的交口稱贊。
3、賞析《氓》
本篇是棄婦的怨詩。篇中自敘了這個女子從戀愛、結婚、受虐到被棄的過程,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和損害。
全詩分為六章:第一章寫戀愛,第二寫待嫁,第三章、第四章敘述中斷,插入怨憤之辭,第五章寫受虐,第六章寫決絕之情。
全詩塑造了女主人公與“氓”兩個人物形象。
全詩寫女主人公的經歷與情感交相發展,結構上故事情節與作者思緒相適應,將敘事、議論、抒情融于一爐。另外善于運用比興也是這首詩的特點。
4、賞析《靜女》
詩中寫一對戀人相會,先是調皮的姑娘故意惹逗,躲藏起來,逗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撓腮;再又鄭重其事地贈給對方小草,試探其對自己的情意。而小伙子也知趣、湊趣,說是“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洵美且異”,“美人之貽”,用雙關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深情,顯示了自己一片愛人及物的誠摯、癡迷之心。詩很短,但卻能生動地寫出了一對情人幽會時的有趣場面,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刻畫出人物性格。
這首詩語言簡練,構思巧妙,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畫生動,生活氣息非常濃烈。
5、賞析《秦風蒹葭》
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間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
此詩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寫景,下四句述事抒情。詩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寫,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氣氛,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悵的情感??陀^景物與主觀感情渾然一體,構成了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此詩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嘆。詩人情感豐富,非反復詠嘆不能盡其意。由于在重復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干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
6、賞析《君子于役》
這首詩表現了一位農家婦女對其久役在外,不知歸期的丈夫深切而痛苦的懷念之情,從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頻繁的戰爭和徭役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此詩言情寫景,真實純樸。通過雞棲于巣、牛羊歸欄等農村日常生活的細節,既描畫出思者的家庭生活環境與氣氛,又起襯托比喻的作用,親切自然地表達了盼望丈夫歸來的心情。
7、賞析《碩鼠》
此詩揭露了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詩序》說:“《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比姺譃槿?,采用重疊的結構方式,反復唱嘆。借喻是主要的表現方法:被責罵的對象在文中隱去,而用碩鼠來直接喻指替代。這種手法,使詩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8、賞析《山鬼》
以人神雜糅的手法,鮮明地塑造了巫山女神的優美形象,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賦予巫山女神以人和神的雙重特性,她的衣食住行,服飾車輿,都與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適應,帶有強烈的神異和野性色彩。但她又有人的容貌體態,人的七情六欲。
詩人刻畫人物,還注意到了環境、氣氛的配合。正是因為把人物的容貌、動作、心理同環境、氣氛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所以才刻畫出了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個性的巫山女神的形象。
9、《國殤》賞析
此詩祭祀為國捐軀的將士。詩中不但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精神,而且對血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本篇從敵勝我敗著筆,也反映出了楚國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本詩分為兩段。第一段寫戰場激戰。第二段熱情禮贊為國捐軀的戰士。在此詩中,詩人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的描述中將大場面鳥瞰同局部特寫緊密結合;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外形描繪同精神贊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又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
10、《桔頌》賞析
全詩可分為兩大段。第一段,由開頭到“姱而不丑”,從不同的方面描寫桔樹的外表和內質,并加以歌頌。第二段,由“嗟爾幼志”到結尾,從桔樹的特性引申開來,更進一步地展示高尚品德和獨特志向。
    詩中所刻畫的桔樹形象完整,并具有象征意義。詩人頌桔,意不在桔樹的本身,可是,寫的又全是桔樹。在這首詩中,成功運用了詠物述懷的筆法?!百狻弊值奈恢茫渡娼返摹皝y辭”一樣,在偶句句尾,這又是一種形式。全詩大都是四字句,類似《詩經》的主要句式。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在創制長短句的新詩體之前,經過了向《詩經》學習的階段。


漢魏六朝文學
三、  名詞解釋
1.《呂氏春秋》2.焚書坑儒3.《過秦論》4.漢賦5.辭賦6.騷體賦7.散體大賦8.抒情小賦9.紀傳體10.互見法11.《史記》12.鴻門宴13.《史記》三家注14.《漢書》15.樂府16.《孔雀東南飛》17.《古詩十九首》18.建安風骨19.建安七子20.竹林七賢21.左思風力22.田園詩23.山水詩24.元嘉三大家25.永明體26.宮體詩27.玄言詩28.北地三才29.志怪小說30.軼事小說31.《搜神記》32.《世說新語》33.詠史詩34.《玉臺新詠》35.《文選》36.《文心雕龍》37.《詩品》
 
四、簡答題
1.梁園唱和
2.《史記》的人物傳記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
3.簡述司馬相如對漢賦的貢獻。
4.鐘嶸是如何評價曹植的詩歌的?如何理解?
5.駢文有什么特點?
6.為什么說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平淡”?
7.宋初時期山水詩為什么會流行起來?
8.太康詩風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9.南朝樂府民歌為何均是情歌?
10.簡析《大人先生傳》與《與山巨源絕交書》藝術之異同。
11.簡述李斯《諫逐客書》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12.漢代文才錄士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
13.漢代作家群體的持續生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從《史記》的褒貶尺度看,它表現了哪些進步傾向?
15.《史記》一書的體例是怎樣的?
16.在司馬遷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幾件與他的《史記》的寫作有密切關系?
17.《史記·項羽本紀》中“垓下之戰”如何描寫英雄末路的悲哀?
18.舉例說明《史記》強烈的抒情色彩。
19.試分析《漢書·蘇武傳》的思想和藝術
20.簡述《陌上?!返乃枷牒退囆g成就。
21.簡述五言詩的起源
22.文人創作的五言詩究竟產生于什么時候?
23.《古詩十九首》的基本內容為何?這組詩有何社會性,有何局限性?
24.簡析曹丕《燕歌行》的藝術成就。
25.簡述蔡琰五言《悲憤詩》的成就。
26.簡述阮籍《詠懷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7.為什么說左思的詩歌創作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傳統?
28.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
29.簡述游仙詩淵源及郭璞《游仙詩》。
30.簡述謝靈運山水詩的特點。
31.謝脁詩歌的藝術成就。
 
五、論述題
1.試述漢樂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況。
2.試述漢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3.試述漢賦的地位和影響。
4.如何理解漢賦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演變?
5.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6.如何理解魯迅評價《史記》為“無韻之離騷”?
7.以《項羽本紀》為例,說明《史記》人物傳記的藝術成就。
8.樂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會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幾類?各類有哪些代表作品?
9.樂府民歌與《詩經》等作品相比,在藝術上有何發展?
10.試述《孔雀東南飛》一詩的思想意義及其在我國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11.關于《古詩十九首》的名稱、作者和時代。
12.《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及在我國詩歌發展中的地位。
13.略論曹植的詩歌的前后期的變化,他的詩歌在藝術上有何成就?
14.試論三曹詩歌藝術風格方面的差異。
15.陶淵明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分類舉出代表作品
16.田園詩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平淡自然的風格,然而他的詠懷詩、詠史詩卻表現出另一種風格,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17.北朝樂府民歌與南朝樂府民歌有何不同?
18.分別說明南北朝樂府民歌思想內容的不同。
19.試述《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20.概述魏晉南北朝散文個性化和美文化多元的發展走向。
 答案
2.《史記》的人物傳記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
第一,運用“互見法”,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鮮明突出,又揭示人物多側面的性格特征,使之形象鮮明,血肉豐滿。  第二,司馬遷善于在同一篇傳記中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寫出其復雜性。
3.簡述司馬相如對漢賦的貢獻。
第一,喪失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第二,空間的極度排比。第三,以直接、單純的鋪敘描繪為主要表現手法。第四、遣詞造句繁難僻澀。
4.鐘嶸是如何評價曹植的詩歌的?如何理解?
鐘嶸稱曹植詩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詩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建安風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滿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后期滿懷悲憤,總體表現出慷慨多氣、主體情致充盈豐沛的特點,在建安一代中堪稱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詩歌藝術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詩藝術手段多樣,詞采豐富贍麗又典雅流暢,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對仗,多用雙聲疊韻,講究起調等等??梢哉f,曹植詩所有的抒情性與藝術美,完成了從民歌向文人詩的轉化。
5.駢文有什么特點?
駢文是南北朝時期出現并流行的一種文體,具有裁對、隸事、敷藻、調聲的特點。裁對,即講究對偶工整,就是用語法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音節數目相同的一對句子,表達一個相對立或相對稱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隸事,即用典,表現典雅含蓄;敷藻,即講究文采,顯示作者的語言才華;調聲,即注意語言的平仄協調,讀起來有韻律美。
6.為什么說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平淡”?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文學史上開創了一種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來自詩人在詩中表現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則在于詩歌語言的質樸平易,以田園生活和田園風光為描寫對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現出田園生活的恬淡優美,其極致則臻于物我渾融的“無我之境”。
7.宋初時期山水詩為什么會流行起來?
(1)魏晉以來流行歸隱之風,一方面由于社會動蕩,一方面門閥世族享有種種特權而不務實事,社會上有股歸隱之風,在歸隱中欣賞山水,成為山水詩產生的生活基礎。(2)東晉以來盛行的玄言詩,往往從對自然風景的欣賞中領悟道義,隨著玄言部分漸漸淡化,山水描寫成為詩的主要內容,這直接引發了山水詩的發展。(3)晉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麗多姿,逐漸啟發了文士對自然的欣賞,到此期,對山水的審美意識已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品評山水成為士族的新風尚。
8.太康詩風的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形成原因:其一,時局穩定,生活舒適,導致詩歌內容平庸;其二,政失其本,士無特操,愛財貪欲成為士人的主要人生追求,缺乏建安以來的理想主義色彩,使詩歌流于形式,追求技巧。內容特點:兒女情多,風云氣少;擬古模仿,缺乏現實內容。藝術特點:追求文字辭藻華美,注意排偶,描寫細膩。代表詩人有陸機、潘岳,其中,陸機詩歌語言華麗排偶,內容多擬古酬酢之作。潘岳詩追求辭藻綺麗與陸機相同,但'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潘岳《悼亡詩》三首發自本性,情感真摯,委婉轉折,淋漓傾注,后世評價極高。以至'悼亡'一詞,專為'悼妻'之用。
9.南朝樂府民歌為何均是情歌?
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這些民歌并不是來自廣大的農村,而是以城市都邑為其策源地;二是由于統治階級有意識地采集。南朝統治階級是腐朽透頂的士族地主,他們采集民歌,絲毫也沒有“觀風俗,知厚薄”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們的階級趣味、享樂的要求,來加以選擇和集中。
19.試分析《漢書·蘇武傳》的思想和藝術。
《漢書》中寫得最好的人物傳記是《蘇武傳》。他表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品德。文章通過許多具體生動的情節描寫和鮮明的對比,突出地表現了漢使臣蘇武不畏強暴、不為利誘、受盡折磨、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如李陵勸降時,表現發蘇武始終如一凜然不可侵犯的嚴正態度,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盡管李陵動之以情義,誘之以利害,娓娓動聽,但蘇武卻絲毫不為所動。他的言語不多,卻字字有力,表現出為國家寧愿肝腦涂地的堅強信念。因此,當蘇武說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 的話時,李陵竟不禁自慚形穢而喟然嘆息地說:“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兩相對照,形象異常鮮明生動。最后寫李陵送蘇武返漢,雖只寫了李陵向蘇武表白自己內心悲痛的一段談話,但其中流露的重個人恩怨得失而輕國家民族的思想,兩相對照,卻更加反襯出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堅持民族氣節的高尚品格?!短K武傳》正是通過這些情節描寫、生動的人物對話和鮮明的對比,繪聲繪色地表現了蘇武這個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氣節和他在迫害之下和誘降面前的大義凜然的不屈態度,真可以說是高風亮節。蘇武的事跡是十分激動人心的,而班固的文章也寫得可歌可泣。
30.簡述謝靈運山水詩的特點。
(1)謝靈運認真創作了一大批以山水為審美對象的詩歌,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的雛形。從此,山水詩正式成為詩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2)謝靈運山水詩的第一個特點是創造了山水詩的結構模式:先敘登游緣起或路線,接著是具體描寫局部景物,最后是議論或感慨。
(3)其第二個特點是在局部景物描寫中表現情思韻味,朝著情景交融的方向發展,開后世山水詩意境創造之端倪。
(4)謝靈運山水詩對山水景物的聲、光、色都有生動的描繪。注意到詩中畫面的色彩和諧與明暗對比。湯惠休評“謝詩如出水芙蓉”。
(5)謝靈運山水詩有佳句而無完篇,存在運用典故成句過多、節奏冗緩等不足之處。
31.謝脁詩歌的藝術成就。
謝脁的詩追求一種清新明麗之美,“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他的詩情思明凈瀟散,意象清新明麗,語言明白流暢,聲韻流麗和諧。李白評價他的詩是“清發”。
謝脁感情單純明朗而外露,所以可以感受其詩中一種純凈如竹露如風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溢。即使寫離憂哀傷,也不會百結回環,感慨深沉。
謝脁詩意象天然韻致,落盡華飾。他的詩的意象色彩趨向于淺色調和暖色調,意象多琴、竹、荷、月、歸舟、鴻等雅文化因素,有助于清新明麗意象之構成。
謝脁詩語言流暢明白,去除了任何晦澀的文字與贅典,有的完全接近口語,明白如話,這是謝脁的著意追求。
五、論述題
 
3.試述漢賦的地位和影響。
賦是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我國文壇上興起的又一種新的文體。在漢末文人五言詩出現以前,它是西漢四百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因此它自是“一代文學”的代表。漢賦,特別是那些大賦,盡管存在種種缺點,但是它們在文學史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就以那些描寫宮苑、田獵、都邑的大賦來說,確實有著時代色彩。漢帝國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統一強大的帝國,疆哉的開拓,經濟的繁榮,物資的豐足和對外關系的發展,都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也使當時一部分封建文人感到振奮,而封建統治者為了宣揚所謂大漢的聲勢和出于鞏固中央專制政權的需要,也正需要這種文學的出現。漢大賦還表現了作者對統治階級過分奢侈的行為有所不滿,有所諷諫。
其次,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于好用生僻字,但它在豐富文學的詞匯、鍛煉語言辭句、增進描述山川景物、宮殿建筑以及某些都市生活、田獵、朝會場面技巧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成就。
第三,從文學發展上看,兩漢辭賦的繁興,對我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過促進作用。我國的韻文從《詩經》、《楚辭》開始,由于中間經過西漢以來辭賦的發展,到東漢開始初步把文學與一般學術區分開來。魏晉時則出現了“詩賦欲麗”、“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等對文學基本特征的探討和認識,文學觀念也日益走向明晰化。這說明作為一代鴻文的漢代大賦,雖有種種缺點,但它們在文學史上畢竟留下了影響;在某些方面為后代文學創作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4.如何理解漢賦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演變?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漢賦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是從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當時的社會是“大漢初定,日不暇給”。封建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占據統治地位。從當時諸王納士和著書的情況來看,西漢初年的文化思想還是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騷體賦”,表現出追隨楚辭的傳統,內容多是抒發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與楚辭比較起來初有轉變,但是不大。這時較有成就的作家是賈誼、淮南小山和枚乘等。賈誼有《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淮南小山有《招隱士》,枚乘有《七發》。
漢賦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從西漢武帝初年到東漢中葉,約二百多年的時間。這個時期的作家作品最多,特別是武帝、宣帝時代,漢賦可以說是達到鼎盛。這個時期的賦作主要是散體大賦,內容大都描寫漢帝國威振四邦的國勢,新興都邑的繁華,水陸物產的豐饒,宮室園囿的富麗以及皇室貴族的田獵、歌舞時的壯觀場面等等。這些作品一方面對當時的國勢和一時文物之盛進行夸耀,充滿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對統治者揮霍享樂的行為流露出某些不滿,并且利用賦進行委婉的勸諫和諷刺。從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從漢武帝劉徹到宣帝劉詢,即所謂西漢中葉,是漢帝國國勢最強盛的時期。漢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為了進一步保衛國家和鞏固政權,他北向出擊匈奴,消除了歷年的邊患;他用兵南方,結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紛爭的局面,漢帝國出現了一種空前繁榮的局面。這在一般文人的眼里無疑是一個值得頌揚的“盛世”。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和附庸風雅,招納文學侍從,提倡寫作辭賦,而且用利祿作為誘餌。正因如此,大量歌功頌德的作品就產生了。他們既寫了一些歌功頌德的作品,同時也寫了一些感慨自己身世地位以及以諷諭為主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賦虛》、《上林賦》;揚雄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河東賦》等。班固有《東都賦》和《西都賦》,合起來叫《兩都賦》。
東漢中葉以后,是漢賦發展的第三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是抒情小賦,漢賦從思想內容、體制和風格上都開始有所轉變,那就是歌頌國勢聲威、美化皇帝、專以鋪采摛文的散體大賦開始衰微,而反映社會黑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開始興起。這一轉變,主要是因當時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張衡是這一轉變開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趙壹、禰衡等人。《歸田賦》是張衡抒情小賦的代表作。趙壹《刺世疾邪賦》也很有名。
5.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6.如何理解魯迅評價《史記》為“無韻之離騷”?
所謂“無韻之離騷”,就是稱贊《史記》的文學成就。具體表現在,
其一,《史記》為開創我國的傳記文學作出了杰出貢獻?!妒酚洝穭摿⒘艘悦枘∪宋餅橹行牡膫饔洠瑸槲覈鴤饔浳膶W奠定了基礎。在《史記》之前,對于人物言行的記敘,由于體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極不系統。另外,司馬遷摹寫典型的歷史人物,為我國的傳記文學開辟了康莊大道。為歷史人物作傳,不象寓言、小說可以虛構創作,而必須受客觀歷史事實的制約。但又不能一切照搬生活現象。司馬遷寫傳,旨在“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總結歷史教訓,揭露腐朽黑暗,針砭當世。因此,不論是所寫的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都經過審慎的選擇。這里既有歷史家的科學精神,又有文學家的慘淡經營。
其二,《史記》以豐富生動的形象,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杰作。太史公為屈原作傳,而對這一“信而見疑,忠而見謗”的形象,這是在寫歷史,也是在寫司馬遷所處的時代。
其三,《史記》的語言精湛,風格鮮明。描繪人物的語言,準確、生動、形象地傳寫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心理狀態和境遇神情。說理抒情,淋漓盡致,吸收民間語言,俚而不俗。用詞造語,崇尚自然。以上這些,足以使《史記》成為一部“無韻之離騷”。
7.以《項羽本紀》為例,說明《史記》人物傳記的藝術成就。
《史記》塑造了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量,這是《史記》傳記的主要特點,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所在。具體表現在:
其一,選材寫人――互見法。司馬遷寫人物并不是有事必錄,而是有所選擇。如在《留侯世家》中有這樣的話:“語在項羽事中”、“語在淮陰事中”;其他各篇也常常有這樣的話。這就是前人指出過的“互見法”。司馬遷使用這種方法的情況很復雜,有的注明,有的并沒有注明,它不只是消極地避免敘述的重復,而且是積極地運用資料,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務。如《項羽本紀》集中了許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對他的行為在傳贊中雖有所貶責,但熱情的歌頌、深切的同情卻是主要的。這樣就體現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作者在本紀中沒有過多地去批評項羽這個人物的缺點和軍事上政治上的錯誤,而把它放在《淮陰侯列傳》,借韓信之口說出。
其二、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1、抓住最具典型意義的主要事件和行動來突出人物性格,如起兵抗秦、鉅鹿之戰、鴻門宴、廣武對峙、垓下之圍等。
2、善于通過瑣事來顯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項羽少年逸事。
3、通過場面描寫展示人物性格,如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諸侯作壁上觀。為了表現人物,司馬遷還通過許多緊張斗爭的場面,把人物推到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斗爭中,在對比中展現人物各自的優點和弱點,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征。如《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是很有代表性的。鴻門宴前,楚漢兩軍幾至火并,而楚強漢弱。劉邦項羽此時相會斗爭是相當激烈的。作者就通過這場面對面的斗爭來表現人物性格。劉邦的懦怯而有機智,項羽的坦率而少謀略,以及其他人物,如范增、張良、樊噲、項伯等的性格,都由于在這場斗爭中的不同態度而有很好的表現。故事化的手法和緊張場面的運用,使《史記》的人物傳記成為歷史與文學互相結合的典范著作。
其三、調動各種語言技巧。《史記》在語言運用上也有極大的創造。從文學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情態度和性格特點。如劉邦和項羽都曾見過秦始皇,從他們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們性格的不同: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語氣極為坦率,可以想見他強悍爽直的個性;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現他貪婪多欲的性格。
13.為什么說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建安文學對漢代文學的發展有何積極意義?
漢末建安時期,我國文學有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會標志著文學發展的新時期的到來。這一時期,文壇上涌現了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都曾被卷入極度動亂的時代中,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的變化。他們繼漢樂府之后同,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同時他們普遍采用新興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詩在文壇上的堅固地位。在這一時期,賦與散文也表現出了新的面貌。
曹操的全部詩歌都是樂府歌辭,雖然沿用樂府古題,但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曹丕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且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馬篇》,這首詩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他的后期詩歌也主要是反映這種處境和心情。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建安七子和女詩人蔡琰都有詩作表現了他們身處亂世的憂憤和對現實的關注。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個時期的文學能形成一種傳統而被接受下來是不多的。鐘嶸在反對晉以后的形式主義詩風時,曾慨嘆“建安風力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這說明“建安風骨”的傳統對后世的文學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15.試論三曹詩歌藝術風格方面的差異。
(1)曹操的詩歌藝術風格是慷慨悲涼,具有濃厚的抒情氣氛。曹操的全部詩歌都是樂府歌辭,雖然沿用樂府古題,但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曹操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如《薤璐行》描寫了漢末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召四方軍閥為助,以致董卓作亂京師的事。與此相關的還有《蒿里行》?!犊嗪小?、《卻東西門行》也是反映動亂中的軍旅征戍生活。曹操的另一部分樂府詩則表現了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抖谈栊小分衅渲械拇碜鳌T娂仁惆l了他對時光易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也表現了他思念賢才的心情以及他招攬人才以完成統一大業的宏偉懷抱。全詩在深沉的憂郁之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我們可以感覺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的艱難和詩人堅定的信心。此外,他的《龜雖壽》,表現了老當益壯的志士胸懷?!队^滄?!罚ㄟ^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這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操的詩極為本色,形式質樸,其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2)曹丕詩歌的風格是情思細膩,清麗委婉。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另一是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兩首是其代表作,尤其是“秋風蕭瑟天氣涼”一首寫得尤其出色。詩人將思婦放在秋夜的背景下來描寫,委婉細膩地寫出了思婦的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語言清麗淺顯,很能代表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
(3)鐘嶸《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藝術風格。曹植一生熱中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壯志不衰,更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詩人中,曹植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他的詩歌雖然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建安詩歌從樂府詩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但描寫的細致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峰漠惼淙?,正表現了這種傾向。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他的詩善用比喻,講究對偶、煉字和聲色,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
唐代文學試題
四、名詞解釋:
1、初唐四杰   2、上官體    3、沈宋體    4、盛唐氣象   5、山水詩派
6、邊塞詩派  7、韓孟詩派  8、元白詩派  9、花間詞派  10、通江唱和
11、大歷詩風  12、沉郁頓挫  13、三十六體  14、苦吟詩人   15、唐傳奇
 
五、問答題:
1、結合具體作品談談李白樂府詩的創新。
2、談談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成因。
3、結合作品談談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
4、結合具體作品談談高適、岑參邊塞詩的不同。
5、談談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得與失。
6、試比較劉禹錫、柳宗元詩歌創作的不同特點。
7、為什么說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成熟期的到來?
8、結合作品,談談杜詩中蕭散自然的風格特征。
9、談談杜詩不同風格的形成與其不同境遇之關系。
10、談談杜甫對中唐詩壇的影響。
11、以詩歌寫時事是杜甫與白居易的共同點,結合具體作品談談兩位詩人在方面的不同點。
12、試述白居易《長恨歌》主題的復雜性。
13、談談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貢獻。
14、結合作品談談溫庭筠與韋莊詞風的區別。
15、結合作品談談李煜詞的本色和真情性
16、結合作品談談柳宗元山水游記的風格特征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17、賞析李白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
18、賞析李煜的《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19、賞析杜甫的《登高》
20、賞析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答案:
四、名詞解釋:
1、初唐四杰:指初唐詩壇上的四位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滿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氣。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共同的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詩中始見壯大的氣勢,具有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
2、上官體:初唐詩人上官儀,作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即重視詩歌的形式技巧、追求聲辭之美,代表了當時宮廷詩的最高水平,時人稱其詩為“上官體”。
3、沈宋體:初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完成了律詩的定型,于是后人稱律詩為“沈宋體”。
4、盛唐氣象:是后人對盛唐詩歌時代特征的一種概括,盛唐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形式完美,技巧精純,風格明朗,詩歌洋溢著昂揚進取、積極振奮的時代氣息,回蕩著熱烈奔放、樂觀浪漫的青春旋律。
5、山水詩派:指以山水自然物色為主要表現對象或借景寫情的詩歌流派,它開創于南朝謝靈運,盛唐時期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人將這一題材的創作推向高峰。
6、邊塞詩派:指以邊塞風光或邊塞生活為主要題材的詩歌流派,盛唐時期,高適、岑參等詩人在這一題材的創作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7、韓孟詩派:中唐貞元、元和時期,以韓愈、孟郊為核心的一群詩人,在理論上提出“不平則鳴”之說,在詩歌創作中積極創新,追求雄奇怪異之美,后人稱之為韓孟詩派。
8、元白詩派:中唐時期,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詩歌的諷諭作用,后人稱之為元白詩派。
9、花間詞派:晚唐五代詞壇上的一個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趙崇祚所編詞集《花間集》,此派在創作上主要描寫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狀,表現男女之情,在藝術上文采繁華,輕柔艷麗。代表作家有溫庭筠、皇甫松、韋莊等。
10、通江唱和:指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被貶后以詩歌相酬唱的現象,因他們的貶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間的唱和被稱作“通江唱和”。
11、大歷詩風:指中唐大歷至貞元年間詩歌創作風貌,以韋應物、劉長卿及大歷十才子等詩人,在詩歌創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調,表現出一種孤獨寂寞的冷落心境。
12、沉郁頓挫:是對杜甫詩歌創作主要風格特征的概括,所謂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指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13、三十六體:晚唐駢體文創作成為文壇的主流,尤其是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三人以擅長駢體齊名,因為他們在其從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所以,時人號為“三十六體”。
14、苦吟詩人:晚唐詩壇上以賈島、姚合為代表的詩人,由于對社會生活關心不夠,閱歷范圍狹窄,入詩的事料相對貧乏,所以以苦吟的態度創作著“清新奇僻”的詩作,后人將他們及其追逐者稱為苦吟詩人。
15、唐傳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此名源于晚唐作家裴铏的小說集《傳奇》。傳奇作者大多以記、傳名篇,以史家筆法,傳奇文異事,如《鶯鶯傳》、《枕中記》等,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進入成熟期。
 
五、問答題:
1、結合具體作品談談李白樂府詩的創新。
 李白樂府詩的創新主要表現在:1)借古題寫時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如《丁都護歌》;2)用古題寫己懷,如《將進酒》《行路難》等;3)在寫法上以第一人稱的抒懷和議論表達主觀感受,完全打破了傳統樂府用賦體敘事的寫法,如《行路難》。
2、談談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成因。
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主要體現在其“無題詩”一類,其境界和情思朦朧,在內涵上可以有多種解讀,如《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1)詩人將心靈世界作為表現對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復雜,各種情緒互相牽連滲透,難辨難分;2)與其詩歌意象的獨特有一定的聯系,其詩歌意象多富非現實的色彩,被心靈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長對典故的內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別開生面。4)與其詩歌獨特的意象組合也很有關系,其意象往往錯綜跳躍,不受現實生活中的時空和因果順序限制。
3、結合作品談談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
沉郁頓挫是對杜甫詩歌風格特征的概括,所謂沉郁,主要指杜詩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指感情的表達波浪起伏、反復低回。這一風格特征在其《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有集中的體現,詩作分別表現了居京十年的郁勃不平、自京赴奉先途中憤憤懣平以及回到奉先家中的悲痛欲絕,但每當其感情快要噴發之時,卻有意地轉移話題,自我節制,如此三番便形成了波浪起伏、反復低回的抒情特征。
4、結合具體作品談談高適、岑參邊塞詩的不同。
高適、岑參邊塞詩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前者以敏銳的目光洞察邊關中所存在的問題,揭示其中不合理現象,因此,其詩現實性強,如《燕歌行》;而后者則以好奇的心理,描寫邊塞奇特的風景,表現豪邁情懷,詩歌充滿浪漫色彩,如《白雪歌》、《走馬川行》等。
5、談談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得與失。
白居易新樂府詩的優點有1)中心突出,旨意明確,一篇專詠一事。2)形式靈活,語言通俗。3)善于生動地描寫人物,感情濃烈。其不足之處有:1)為了做到“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往往不惜以喪失藝術性為代價;2)有些詩無感而發,堆積議論和說教,寫得枯燥乏味;3)語言上因一意追求淺顯務盡而失之于直露無隱,不夠精煉含蓄。
 6、試比較劉禹錫、柳宗元詩歌創作的不同特點。
劉禹錫、柳宗元交情甚篤,才華相當,政治遭遇非常接近,因此在詩歌創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但由于性格的差異,他們的詩歌有具有不同的特點:劉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身受挫折,卻不曾絕望,其詩昂揚、外擴、氣雄、風情朗麗,如《西塞山懷古》《秋詞》《竹枝詞》;而柳性格激切孤直,甚至有些偏狹,面對沉重的人生憂患,想超越卻不能自拔,其詩沉重、內斂、骨峭、淡泊簡古。如《江雪》《漁翁》。
 7、為什么說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成熟期的到來?
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成熟期的到來,因為:1)唐代傳奇作家是有意創作小說的,不再像六朝作家的“實錄”,而是以想象和虛構進行藝術加工;2)情節引人入勝,結構完整,不再是“叢殘小語”、片段式的;3)人物描寫生動形象;4)在語言、辭采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8、結合作品,談談杜詩中蕭散自然的風格特征。
蕭散自然是杜甫詩歌風格的又一重要特色,主要體現于閑適的情趣,安靜明秀的境界以及細致的景物描寫等方面,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9、談談杜詩不同風格的形成與其不同境遇之關系。
杜詩的不同風格的形成,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時期的不同心境相關。當他生活坎坷,顛沛流離,或處于戰亂之中時,他的家國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慷慨悲歌。這時的詩歌便表現出沉郁頓挫,如困頓長安、陷落賊中、華州鄜州時期,所作詩歌多是這類風格。當他生活稍為安定時,就寫一些蕭散自然的詩。成都草堂的一段時間,就有不少這類作品。
10、談談杜甫對中唐詩壇的影響。
杜甫對中唐詩歌產生深刻影響,白居易、元稹繼承其緣事而發、寫民生疾苦的一面,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夾敘夾議的影響;韓愈、孟郊、李賀則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煉字的影響。
11、以詩歌寫時事是杜甫與白居易的共同點,結合具體作品談談兩位詩人在方面的不同點。
其間的不同主要在于,杜甫寫所見所感,生民疾苦與一己遭遇之悲愴情懷融為一體,雖于寫實中時時夾以議論,含諷喻之意,卻并非以諷喻為出發點。杜詩出之以情,白詩出之以理念,將“為君”而作視為詩歌的主要目的,從而極度突出了詩歌的現實功利色彩,將詩歌導入了狹窄的路途。因為過分重視詩歌的諷刺功用,從而將詩歌等同于諫書、奏章,使不少詩的形象性為諷刺性的說理議論所取代。
12、試述白居易《長恨歌》主題的復雜性。
《長恨歌》主題的復雜性主要表現作品對李楊故事的態度上,一方面,詩作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廢政,楊貴妃恃寵而驕,終于導致安史之亂,這既是對歷史事實的基本概括,也是詩歌“長恨”的因由,其中包含作者一定程度的諷刺、批判態度;另一方面,詩作在描寫楊貴妃的死以及其死后唐玄宗刻骨銘心的思念,籠罩著沉重哀傷的悲劇氛圍,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二人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對美的毀滅的沉重感傷。
 
13、談談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貢獻。
李商隱的詩歌創作,給在盛唐和中唐已經有過充分發展的唐詩,以重大的推進,使其再次出現高峰。具體表現一下幾個方面:1)對心靈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過的深入開拓與表現;2)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的領域:非邏輯的、跳躍的意象組合;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的創造;把實景虛化。3)在無題詩、詠史詩、詠物詩三種類型詩歌的發展商作出重要貢獻。4)載體裁方面,其七律、七絕,深婉精麗,充分發揮了這兩種詩體在抒寫情感、表現心理方面的潛能??傊?,李商隱詩繼李白、杜甫、韓愈之后,再次為詩國開疆辟土的大家。
 
14、結合作品談談溫庭筠與韋莊詞風的區別。
溫韋二人均是花間派代表作家,其詞風都有花間詞所共有的婉媚、柔麗、輕艷的特征,但韋詞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筆法和顯直明朗的抒情,異于溫庭筠。溫詞客觀描繪,雖可能時或寓有淪落失意的苦悶,卻非常隱約,只是喚起人的一種深美德聯想而已。韋詞則直抒胸臆,顯而易見。溫詞意象迭出,以兩句能包含多層意蘊,韋詞則以首詞圍繞以件事從容展開。溫詞綿密而韋詞疏朗,溫詞雕飾而韋詞自然。溫詞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韋詞如《思帝鄉》“春日游”。
 
結合作品談談李煜詞的本色和真情性。
李煜詞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個方面顯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他那種亡國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讀多用口語和白描,詞篇雖美,卻是麗質天成,不靠容飾和詞藻;三、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
 
16、結合作品談談柳宗元山水游記的風格特征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對山水的純客觀描寫,而是在描寫中貫注了一股濃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對山水的傳神寫照來表現一種永恒的宇宙情懷。如《鈷鉧潭西小丘記》。
 
17、賞析李白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
詩歌創作于詩人首次入長安求仕失敗而歸之時,借《行路難》這一樂府舊題來表現自己功業難成的苦悶。前四句化用鮑照《擬行路難》中的詩句,以“對案不能食”表現苦悶的心情,接著便以兩個比喻,表達自己理想的不得實現。但詩人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又以兩個典故,寫對未來的憧憬??墒牵笫耸〉默F實又讓他感慨世事艱難,四個短句即表現其彷徨而無奈的心境。最后兩句又忽然奮起,表現出對未來的樂觀和自信,豪邁而飄逸。整首詩作感情跌宕起伏,句式參差錯落,集中體現了李白樂府詩的風格。
 
18、賞析李煜的《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詞作寫于李煜晚年,甚至被視為其絕筆之作。作品以傷春發興,表達其對故國的情思。詞作以晚春雨夜為背景,巧妙地以夢境的歡樂反襯出夢醒后的悲哀,尤其是后兩句,借流水落花春將去寫其過去美好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復返,也暗示人亦將不久于斯世。“肝腸斷絕,遺恨千古”。
 
19、賞析杜甫的《登高》。
詩歌作于大歷二年在夔府東屯養病期間,于九月九日扶病登高有感而發。在內容上,前半幅以蕭瑟的秋景烘托悲涼的心境,后半幅即景抒情,慨嘆飄泊異鄉的悲苦境遇,全詩充滿著沉郁悲涼的氣氛。在藝術上,堪稱典范之作:結構嚴謹,一三、二四、五七、六八句,兩兩相扣;律對精工而不露痕跡;情景交融,境界壯闊。
 
20、賞析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此篇詞作是溫庭筠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表現一位閨閣女子的怨情,但不是直接抒寫,而是通過攝取主人公的一個生活片段來暗示,通過對閨閣的畫屏、女子的容貌服飾及動作的工筆描寫,來暗示其內心的寂寞與幽怨。寫得富艷精工,深隱含蓄,集中體現了溫庭筠詞作的風格特征。

宋代文學 
四 、 名詞解釋
1、“白體”詩人2、“晚唐體”詩人   3、“西昆體”  4、江西詩派   5、山谷體 6、一祖三宗   7、活法  8、以詩為詞   9、“別是一家”   10、中興四大詩人   11、以文為詞   12、辛派詞人    13、永嘉四靈 14、江湖詩派   15誠齋體    16張三影   17蘇門四學士   18點鐵成金
五、 問答
1、試論宋詞興盛的原因。
2、舉例闡述柳永詞的主要內容。
3、試述蘇軾對詞的發展的歷史性貢獻。
4、以《蘭陵王·柳》為例,分析周邦彥詞章法結構的特點。
5、分析陸游《關山月》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6、舉例分析“誠齋體”詩歌的特點。
7、舉例論析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8、分析吳文英《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游靈巖》中化實為虛,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
9、以《眉嫵·新月》為例分析王沂孫詠物詞的特點。
六、鑒賞
1、鑒賞晏殊詞《浣溪沙》,分析詞中“情中有思”即濃情中滲透著理性情思的特質。
2、鑒賞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3、鑒賞辛棄疾《摸魚兒》
4、鑒賞姜夔《揚州慢》
答案:
四、名詞解釋
1、宋初效法白居易詩作的一批詩人,代表作家有李肪、徐鉉等。
2、宋初模仿賈島、姚合詩風的一群詩人,有“九僧”、潘閬、魏野、林逋等。他們繼承賈島、姚合反復推敲的苦吟精神,內容大多描繪隱逸生活,形式上特別重視五律。
3、是指以揚億、錢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為代表的一種詩歌風格。這種詩歌的思想內容貧乏,但對仗工穩,用事深密,文字華美,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征。
4、宋代以黃庭堅、陳師道為首的詩歌流派,他們大多是江西人,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是他們共同的創作傾向。
5、黃庭堅詩歌風格特征鮮明自成一體,稱為“山谷體”。它的生新程度高,典型地體現了宋詩的藝術特征,也具有奇險、生硬、不夠自然等缺點。
6、江西詩派成員多數學習杜甫,稱杜甫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江西詩派之宗。
7、“活法”是江西詩派詩人呂本中提出的詩歌理論,他說:“學詩當識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也?!奔粗鲝堊髟姅[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
8、“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它的本質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獨立的抒情詩體。
9、“別是一家”是李清照的詞論觀,是指詞是與詩不同的抒情文體,詞對音樂性和節奏感有更獨特的要求,以便協律可歌,否則,詞就成了“句讀不葺之詩”,失卻了詞自身的文體特征。
10、指南宋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四位詩人。
11、是指將古文辭賦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移植于詞。
12、南宋受辛棄疾影響的一派詞人,如張孝祥、陸游、陳亮等。他們的詞作洋溢著愛國精神,藝術風格豪放。
13、指永嘉地區的四位詩人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他們的名字中都有“靈”字,故合稱為“四靈”。
14、南宋書商陳起為以獻詩賣文維持生計的江湖謁客刻印詩集,稱為《江湖集》,這些詩人就稱為江湖詩派,如戴復古、劉克莊等。
15、楊萬里的詩歌獨具特色,稱為“誠齋體”,其風格特征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
16、張先以“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絮輕無影”三句詞,得名“張三影”。
17、指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四位詩人。
18、黃庭堅的詩歌理論。指引用前人詩句加以變化形容,推陳出新。
 
五、問答
1、首先,宋代縱情享樂之風盛行,歌臺舞榭和歌兒舞女成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內容,促進了詞的興盛。其次,宋代詩文和詞有明確的分工,詩文主要用來述志,詞用來娛情,文人可以比較自由地書寫旖旎風情,這種詩詞的分工促進了詞的興盛。此外,詞是宋代文化消費的熱點,社會對詞的廣泛需求,刺激了詞人的創作熱情,也促進了詞的繁榮和發展。
2、柳永詞首先是表現了世俗女性大膽而潑辣的愛情意識,其次是表現了被遺失的或失戀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聲,再次是表現下層妓女的不幸和她們從良的愿望,此外還多方面展現了北宋繁華富裕的都市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市井風情。(舉例略)
3、蘇軾對詞的發展的歷史性貢獻為:(1)他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提出了詞“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2)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3)變革詞風,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
4、周詞時空結構上體現為跳躍性的回環往復式結構,過去、現在、未來和我方、他方的時空場景交錯疊映,章法嚴密而結構繁復多變,如《蘭陵王·柳》第一片寫自我的飄泊,挽合今昔,第二片寫目前送別情景,既有往事的回憶,又有別后愁苦的設想。第三片又由眼前景折回到前事。今昔回環,情景事交錯,極盡吞吐之妙。
5、其思想內容為:詩假托一位老戰士之口,痛責統治者以一紙和議拋棄半壁江山、茍且偷生貪圖享樂的無恥行徑,傾訴了愛國將士和淪陷區人民的滿腔悲憤。對比是這首詩最顯著的藝術特點(舉例略)
6、誠齋體詩歌既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又富于理趣,其風格特征是活潑自然,饒有諧趣。(舉例略)
7、(1)辛詞創造了戰爭和軍事活動的意象,使詞的意象群出現了轉換。(2)“以文為詞”將古文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移植于詞。(3)獨創性地用經史子等散文中的語匯入詞,擴大和豐富了詞的語匯。(舉例略)
8、開篇打破登高懷古詞寫眼前實景的思維定勢,以出人意表的想象將靈巖山和館娃宮等虛幻化,把靈巖山比擬為青天隕落的星辰,這是化實為虛。西施的遺跡本是一片廢墟,作者卻以超常的聯想逼真地表現出當年采香徑中殘存的脂香腥味和響廨廊里西施穿著木屐漫步的聲響,這是化虛為實。
9、其特點為:(1)善于隸事用典。王詞不是直接描摹物態,而是根據主觀的意念巧妙地選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與所詠之物有機融合使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意互相生發。如本詞以“磨玉斧”“補金鏡”的典故,在新月的意象里抒發詞人的家國之感。(2)擅長用象征和擬人的手法,將所詠之物擬人化,使之具有豐富的象征意蘊,如本詞以無法補圓的新月,象征國家不能統一。
 
六、鑒賞
1、鑒賞要點:上片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及對美好景物、情事的留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下片寫詞人對這種現象的感受與思索。詞在傷春懷人的表層意象中,蘊涵著強烈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跋﹃枴薄奥浠ā眱煞N意象,象征著年華的流逝和情愛的失落,體現出詞人對時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體悟。
2、鑒賞要點:上片寫詞人魂牽夢繞著神州的巨變,故都的淪陷,村莊的殘破,生靈的涂炭。他質問和探詢悲劇的根源:是誰造成砥柱傾折,敵人橫行,民眾蒙難?將批判鋒芒直指皇帝。下片寫送別時的景象,對胡詮友情的回顧與別后的懷念,并對他奮不顧身的戰斗精神表示支持和鼓勵。詞洋溢著高昂的愛國精神,使傳統的抒寫個人離愁的送別詞具有豪放風格。
3、鑒賞要點:詞寫春天又匆匆歸去,詞人由惜春、留春轉而怨春,表現出強烈的時間意識和對生命流逝的惋惜怨恨,也對耽誤了詞人風云際會、建功立業“佳期”的妒賢害能者,如“玉環飛燕”的痛憤,詛咒他們必將化為塵土,結句抒發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詞摧剛為柔,表面是寫傷春惜春的柔情,實則深含不屈不撓的剛健豪氣。
4、鑒賞要點:內容鑒賞(略)。藝術上,詞不是直接刻畫,而是側面著筆,通過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的描寫,表抒寫詞人對戰后揚州殘破的深沉感慨。另一個特點是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如“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寫景抒情及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也是詞的藝術特色。

元代文學
四、名詞解釋:
1、元曲   2、雜劇   3、院本   4、北曲   5、宮調   6、南戲   7、散曲   8、小令   9、套數           10、諸宮調   11、宋元話本  12、宋雜劇  13、入話   14、“鐵崖體”   15、楔子
五、簡答:
1、簡述元雜劇的藝術體制。
2、簡述南戲的藝術體制。
3、簡述散曲的體裁特點。
4、南戲的形勢與元雜劇相比有何不同?
5、“董西廂”對《會真記》的超越表現在哪里?
6、關漢卿有著怎樣的思想性格和創作旨趣?
7、簡述元雜劇繁榮興盛的原因。
8、為什么說關漢卿的雜劇具有鮮明的劇場性,是名副其實的“場上之曲”?
9、《竇娥冤》有何藝術成就?
10、為什么說竇娥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
11、簡析竇娥的性格。
12、《西廂記》是怎樣對故事題旨進行改造的?
13、《西廂記》對雜劇體制的創新表現在哪里?
14、分析《的西廂記》戲劇沖突。
15、分析鶯鶯、紅娘、張生的人物形象。
16、分析《西廂記》的語言藝術特點。
17、馬致遠的《漢宮秋》對歷史的昭君故事有何改編?有何用意?
18、分析《漢宮秋》的藝術特點。
19、分析《墻頭馬上》一劇中李千金的形象,并與《西廂記》中的崔鶯鶯進行比較。
20、簡析《李逵負荊》中李逵的性格特征。
22、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有何特點?
23、雜劇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24、談談鄭光祖雜劇《倩女幽魂》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
25、簡述《琵琶記》結構的藝術特色。
26、簡述元代散曲文體風和審美取向。
27、簡述元代后期散曲創作的特點。
六、論述:
1、結合第三折(“灞橋送別”)分析《漢宮秋》的藝術特點。
2、簡析《竇娥冤》第三折“三樁誓愿”的深刻含義。
3、根據自己的審美接受談談《漢宮秋》的思想意義。
4、談談《梧桐雨》的主題意蘊,并與白居易《長恨歌》進行比較。
5、通過對蔡伯喈人物形象的分析,論述《琵琶記》的悲劇意蘊。
6、《西廂記》善于細膩的心理描寫,試以“長亭送別”一折為例分析說明。
7、分析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8、分析張養浩[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9、分析睢景臣[般涉調·哨遍] 《高祖還鄉》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0、分析無名氏[正宮·醉太平]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答案:
四、名詞解釋:(共20分,每題5分)
1、元曲:元代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其曲文形式與詞相近,用長短句,但格律較自由,多用口語,便于直率地表達感情,“元曲”得與唐待、宋詞并稱,在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中尤以劇曲(即雜劇)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為元雜劇的同義語。如《元曲選》實際上是元雜劇集。同時,把劇稱為“曲”,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戲劇中的曲的重視。“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凋,故又稱“北曲”。
2、雜?。簯蚯~。我國戲劇史上有多種以雜劇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點各有不同。此處指元雜劇。元雜劇是一種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機結合起來表現完整故事的綜合性的戲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種表演藝術而形成的。元雜劇代表著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3、院本:戲曲名詞。金元時戲曲藝人的居處稱行院。行院演出所用的腳本即稱院本。院本體裁與宋雜劇相同。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云:“院本、雜劇其實一也?!?br>4、北曲:宋金元時期北方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總稱,與“南曲”相對。大都淵源于北方民間曲調和唐宋大曲、宋詞,也受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用韻以《中原音韻》為準。無入聲。主要以弦樂器伴奏。凡套數每套用同一宮調的若于曲牌組成?!毒艑m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北曲曲牌有581個。元雜劇都用北曲,明清傳奇部分用北曲。
5、宮調:古代音樂調名的統稱。我國歷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則稱“調”,統稱“宮調”、以七聲配十二律,理論上可得八十四宮調,但實際并不全用。如隋唐燕樂根據琵琶的四根弦,作為宮、商、角、徵、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得二十八宮凋;南宋詞音樂只用七宮十一調;元代北曲用六宮十一調;明清以來南曲只有五宮八調;而南北曲最常用者過五宮四調,合稱九宮。
6、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原來是流行于浙江溫州一帶的地方戲,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約產生于北宋末南宋初。其形式有別于北方雜劇,唱腔輕柔婉轉,音樂屬南曲系統,為南方群眾所喜愛,元滅南宋后,它一度衰微,元代后期雜劇衰落后,它又興盛起來,形式也趨向成熟和定型,后來發展為明清的傳奇。
7、散曲:曲的—種體式。元明兩代盛行,有別于“劇曲”。多用于抒情、狀物、寫景,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新詩體。無賓白科介,只能清唱。分小令與套數兩種。
8、小令:①詞中的短小者。明人曾以58字以內者為小令(見明刻本《類編草堂詩余》),實則并不絕對。②散曲中的只曲,與“套數”相對:一般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也有例外,如“帶過曲”、“集曲”、“重頭”、“換頭”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9、套數:古代劇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種曲牌互相連貫,有首有尾成為一套的,名“套數”。又叫“套曲”?!阌蓛芍б陨贤粚m調的曲牌相聯。如宮調雖異,但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稱為“借宮”或“犯調”。散曲的套數義稱“散套”,必須首尾—韻。
10、諸宮調:宋金元說唱藝術的一種。形式是把同一個宮調中的許多曲子聯成一套,再把若干不同宮調的套曲連在一起演唱故事。表演時講唱相間,以唱為主。因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亦稱“掐彈詞”。據宋王灼《碧雞漫志》等書記載,諸宮調的唱法是北宋民間藝人孔三傳創造的。完整留傳至今的諸宮調作品,惟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1種。諸宮調對元雜劇曲牌聯套的體制有直接影響。
11、宋元話本:話本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樣式。它始于唐,盛于宋元,是當時“說話”藝人講演故事所用的底本,主要有“小說”、“講史’’兩種。前者篇幅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后者篇幅較長,多講說歷代興廢之事。話本在思想內容、藝術形式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在中國小說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12、宋雜?。海?)、宋代各種滑稽表演、歌舞、雜戲的統稱。(2)、從唐代參軍戲一脈相承下來的一種戲劇形式。據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宋雜劇有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五個角色。其中副凈、副末分別從唐代參軍戲中的參軍、蒼鶻轉化而來,在劇中起“發喬”、“打渾”的作用。宋雜劇在演出時,“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同名為兩段”。(見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宋雜劇中滑稽、諷刺的戲占很大比重,不過從《武林舊事》所在雜劇名目看,內容已很廣泛,不全是滑稽戲;在形式上還有歌舞成分。
13、入話:宋代話本的術語。在話本的開頭,作者往往安排若干首詩詞或一個小故事,內容與正文略有關聯,它起著安定聽眾情緒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時也為了照顧來晚的聽眾。這前面的詞詞或小故事就叫入話,也叫“笑耍頭回”、“得勝頭回”或“得勝利市頭回”。
14、“鐵崖體”:元末詩人楊維禎獨具藝術個性的詩歌。楊維禎個性狂狷,認為詩是個人性情的表現,強烈主張藝術創作個性化。他力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氣、面目雷同的詩風,追求構思的超乎尋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最能體現“鐵崖體”特色的,使他的樂府詩。
15、楔子:元雜劇在四折以外的短的獨立段落。楔子的原意是用以塞緊器物的竹木片,后在戲曲、小說中用作引子,起點明、補充正文的作用。每本雜劇通常只用一楔子,放在劇的開端。但也有不用楔子或用兩個楔子,放在折與折之間的。
 
五、簡答:
1、簡述元雜劇的藝術體制。
    (1)、結構:一本四折的結構?!罢邸迸c現代戲的“幕’,大體相同。是音樂組織單位,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有時加一至二個楔子,相當于開場戲或過場戲。一個雜劇一般要在這四折戲中完成。(2)、曲調:用北曲,每折必須用同一宮調的曲子,少不限。(3)、角色:未、旦、凈、雜四大類、分旦本、未本。(4)、劇本組成:曲詞、賓白、科三大部分,限一人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賓白。題目正名放在最后。
2、簡述南戲的藝術體制。
元代后期,雜劇由盛轉衰,南戲則得到發展,它的體制較雜劇自由進步。(1)、題目:四句韻文,概括介紹劇情大意:(2)、場次:分場不分折,場次不限;(3)、布局:開場戲、引子、定場白;(4)、曲詞:南曲、南北合套。一出戲中,唱詞不限于通壓一韻,也不限于用同一宮調中的曲子,              臺上所有的演員都可以唱,臺下觀眾也可以合唱(打合);(5)、角色:生、旦、凈、末、丑、外、貼等七種;(6)、賓白:散白、韻白。
3、簡述散曲的體裁特點。
散曲與詞相比,其特點是:(1)、句式長短更為參差不齊,更自由活潑;(2)、可以增加襯字,既保持曲詞的腔格,又增加了語言生動性,更為淋漓酣暢;(3)、用韻較密,一韻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顯活潑流暢,順口動聽。(4)、詩詞力避字句重復,尤忌重韻,而散曲卻以此見長。(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間特色。
4、南戲的形勢與元雜劇相比有何不同?
南戲和雜劇都是我國具有民族風格的戲曲,但它們又自成體系:①雜劇通例由四折組成,只有少數超過四折。南戲不稱折而稱出,無固定出數,長短自由,少則十幾出,  多則四五十出。②雜劇常有“楔子”,南戲無楔子,開場叫“家門“或“開宗”,由未或副末介紹劇情梗概或創作意圖,從第二出起才是正戲。③雜劇一般是由一個角色唱到底,南戲各種角色均可司唱,重要人物上場先唱引子才道白,下場時都有下場詩。④在音樂方面,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子,一韻到底,而南戲每出可用幾種宮調,可以換韻。雜劇用的北曲激越昴揚,南戲曲調柔媚婉轉,它們風格各異。
5、“董西廂”對《會真記》的超越表現在哪里?
(1)、將男子負心的故事變成青年男女同封建禮教作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故事,主題深化。(2)、重新塑造人物:張生忠于愛情;鶯鶯敢于追求幸福;紅娘、法聰熱心助人,見義勇為;老夫人,封建禮教的化身。(3)、增加情節,更引人入勝。
6、關漢卿有著怎樣的思想性格和創作旨趣?
(1)、關漢卿是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和散曲作家,被后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不但創作劇本,還參加演出,成為名震大都的梨園領袖。賈仲明《凌波仙》吊詞說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他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同仁政學說,流露出對仕進的向往;一方面能夠調適自己的心態,沉跡勾欄書會,倜儻不羈,挑戰封建觀念。(2)、總體風格:俗不脫雅,雅不離俗;創作態度:既貼近下層社會,敢于為人民大聲疾呼,卻又不失厚人倫、正風俗的儒學旨趣。
7、簡述元雜劇繁榮興盛的原因。
    (1)、元代都市經濟的繁榮為元雜劇的興盛準備了物質條件。都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對文化娛樂的要求,刺激了雜劇的創作,并為雜劇提供了眾多的觀眾,瓦肆勾欄的擴充為雜劇演出提供了設備場所。(2)、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的結果。唐宋以來,各種文學藝術蓬勃發展,為元雜劇的形成和興盛提供了充分的藝術條件。如傳奇、話本為戲曲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內容,宋雜劇、金院本為元雜劇體制打下了基礎,大曲、鼓予詞、諸宮調等提供了音樂曲調來源,各種舞蹈、武術為雜劇做表演提供了榜樣。(3)、元代儒家思想統治較松馳,傳統文學觀念的改變給雜劇的興盛帶來機遇。統治者的愛好和提倡也起了一定促進作用。(4)、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從事雜劇創作的作家群。他們長期生活在下層人民中間,目睹社會黑暗,了解人民苦難,自身也飽受壓迫和生活煎熬,因而最能發人民之心聲,同時他們多是雜劇創作和表演的當行里手,使雜劇藝術達到很高水平。
8、為什么說關漢卿的雜劇具有鮮明的劇場性,是名副其實的“場上之曲”?
 (1)、創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以洗練的筆觸交代戲劇情境與人物關系,把觀眾的目光“聚焦”在主要的戲劇矛盾上,從而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2)、注意處理戲劇沖突的節奏,注意場面的冷熱調濟,張馳交替。(3)、擅于設置懸念。(4)、戲劇語言,以當行本色蓍稱,不同人物,不同環境,人物語言變化不同,體現不同人物的氣質和個性。
9、《竇娥冤》有何藝術成就?
《竇娥冤》在藝術上也是很成功的,整個戲中規中矩,是元代雜劇藝術的典范性作品。(1)全劇戲劇矛盾尖銳集中,沖突始終圍繞著主人公竇娥展開,重點在表現竇娥的“冤”。全劇層次分明,不枝不蔓,過場戲十分簡潔,非急需交代的問題一概予以省略,如關于竇娥結婚及婚后情況,劇本都省略不寫,甚至連竇娥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劇作都有沒有提到。除用楔子交待竇娥童年身世外,帷幕啟處見沖突,第一折即展開張驢兒逼婚情節,第二折寫冤獄的形成,第三折高潮。(2)劇作的語言也是很感人的,幾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跡,許多說白就象生活本身那樣口語化,那樣自然流暢。唱辭雖然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卻真切生動,不事藻繪,通俗生動,充分表現了關漢卿作為元曲本色派語言大師的本色,真已做到寫景如在目前,敘事如其口出,本色、自然而生動。
10、為什么說竇娥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
竇娥悲劇產生的原因頗為復雜。首先,作品寫了高利貸事件:竇娥七歲抵債當了童養媳,從此陷入孤苦境地,后又因蔡婆向賽盧醫討債引來了惡棍張驢兒父子,從此竇娥的厄運便接踵而至??梢姼呃J剝削是引發悲劇的間接原因。接著,劇作寫流氓惡棍張驢兒對竇娥的欺凌、威逼和誣陷,導致竇娥吃官司,這是釀成悲劇的直接原因。而貪官桃杌信奉“人是賤蟲,不打不招”的信條,不問曲直,對竇娥酷刑逼供并冤判了死刑?!肮倮裘繜o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造成了竇娥的冤獄。貪官污吏貪贓枉法,草菅人命,這是悲劇產生的決定性原因。像張驢兒之類的惡棍在元代社會到處橫行,像桃杌之類的貪官在元代也普遍存在。據《元史》載,成宗大德七年僅七個道就有貪官18000多名,冤獄5000多起?!案才璨徽仗枙煛?,正是那個黑暗社會的寫照。關漢卿是從整個社會黑暗腐敗去揭示竇娥悲劇根源的。因此說竇娥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11、簡析竇娥的性格。
竇娥性格的主要特征是:既有善良溫順的一面,也有剛強不屈的一面。(1)、竇娥的善良表現在:她默默忍受命運加給她的種種災難,甚至恪守封建婦道,準備苦度一生“早將來世修”;她盡心侍奉婆婆,處處愛護婆婆,在公堂上,她可以忍受“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的毒刑拷打,卻不忍心婆婆受刑,為救婆婆而屈招罪名;甚至被押赴刑場時還顧慮著婆婆看見她披枷帶鎖而傷心;被冤殺死后她的鬼魂還請求父親收養婆婆。(2)、她的剛強不屈表現在;對張驢兒的欺凌迫害進行了堅決的反抗;在公堂上,她面對貪官酷吏據理爭辯;在法場上,她指天罵地發下誓愿憤怒抗爭;死后鬼魂訴冤,一爭到底。(3)、竇娥的反抗性格是隨著戲劇沖突的發展而逐漸展現出來的。第三折“法場”突出地表現了竇娥性格的飛躍發展。她原來相信天命,對官府也有過幻想,但殘酷現實終于使她清醒;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呼喊,譴責天地鬼神的不公:“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她“一腔怨氣噴如火”,進而痛斥“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臨刑時發下三樁誓愿,更是對黑暗統治的抗議與挑戰。竇娥的反抗精神竟然“感天動地”,三樁誓愿奇跡般實現了。劇作家這樣描寫,是理想主義的表現。
12、《西廂記》是怎樣對故事題旨進行改造的?
王實甫在董解元《西廂記》的基礎上,將其反封建的主題進行提煉和升華,超越了“自是才子,合配佳人”、“報德難從禮”的思想局限,使之更加突出、純凈、強烈,突出“一見衷情”“情”的地位。并以純正的現實主義手法,通過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而進行的反抗封建禮教的斗爭。王實甫勇敢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大膽贊揚了那些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叛逆者,并為他們安排了一個勝利的喜劇結局,從而使“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呼聲震世駭俗,流芳后世。由于作者所作出的超越前人的特殊貢獻,從而使這部優秀喜劇,達到了當時同類題材的最高思想水平。
13、《西廂記》對雜劇體制的創新表現在哪里?
《西廂記》對當時的一本四折一楔子的雜劇體制,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嘗試,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長達五本二十折加五個楔子。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題目正名”,標志著故事情節到了一個轉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別的[絲絡娘煞尾]一曲,起著上聯下啟溝通前后兩本的作用。劇本也不受一入主唱到底的限制,出現幾個角色分唱的形式,這在當時是一個突破性的壯舉。體制上的創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為更細膩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戲劇沖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4、分析《的西廂記》戲劇沖突。
《西廂記》是一部長篇巨制,結構宏偉,嚴謹,場次處理得也洗練,戲劇中沖突的孕育,發展形成和最終的解決都很自然。情節由兩條線索構成,第一條是張生、鶯鶯、紅娘對老夫人的斗爭,這是主線;第二條是張生、鶯鶯、紅娘之間的矛盾沖突,迂回穿插在主線之中。它們相互制約,起伏交錯,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作者運用喜劇手法處理悲劇性的沖突,把大大小小的矛盾組成一個盤根錯節的藝術整體,成功地表現了事件曲折復雜的過程。作者采用現實主義手法,不借助于神仙皇帝以及鬼魂妖怪的想象力量,這更需要高超的駕馭生活的藝術能力。
15、分析鶯鶯、紅娘、張生的人物形象。
鶯鶯:強烈追求愛情,又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矛盾多變;張生:追求愛情的“志誠種”,癡、迂;紅娘:機智、正義、潑辣、善于斗爭。
16、分析《西廂記》的語言藝術特點。
(1)、“當行”:語言符合戲劇特點,能和表演結合,具有豐富的動作性。(2)、鮮明的個性化: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語言呈現不同風格。鶯鶯——唱詞節奏舒展,色彩華美,感情含蓄,與婉約詞風相似,如“花間美人”;紅娘——鮮活潑辣,語言夾雜著俗語、日常生活用語,質樸本色有生動活潑。
   總之,文采與本色相澠,藻艷與白描兼具,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由于在唱詞中大量置入唐詩宋詞的意象,使人讀來滿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譽為詩劇。
17、馬致遠的《漢宮秋》對歷史的昭君故事有何改編?有何用意?
   (1)、把漢尊胡卑改為胡盛漢弱,把昭君出塞置于匈奴重兵壓境的背景下。(2)、虛構了昭君的皇后身份和未入匈奴便投江殉國的情節。(3)、虛構了毛延壽為漢朝中大夫的身份和投敵賣國的情節。通過改編,歌頌了昭君對漢朝的忠貞,鞭撻了通敵賣國的權奸,也暴露了元帝及大臣的軟弱無能,寄寓了強烈的民族感情。這些改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元代的社會現實,揭示了宋金相繼滅亡而元蒙入主中原后漢民族的心理。
18、分析《漢宮秋》的藝術特點。
(1)、濃郁的抒情意味;(2)、曲辭典雅清麗;(3)、唱詞旋律優美,富于音樂感。
19、分析《墻頭馬上》一劇中李千金的形象,并與《西廂記》中的崔鶯鶯進行比較。
  李千金和崔鶯鶯都是背叛封建禮教的貴族小姐,都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并為之進行了反抗斗爭。但兩人性格有異:鶯鶯溫柔、矜持,性格內向;李千金則豪爽率直、果敢剛強,潑辣奔放。李在對愛情幸福的追求中,大膽主動,無崔那種猶豫顧慮和忸怩之態,敢于無媒自聘,棄家私奔,敢于與封建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并用卓文君私奔之事來證明自主婚姻的合理性。她對屈服于封建壓力的丈夫也予以嚴正譴責。李干金的形象帶有市井女子的特征,而崔鶯鶯更多貴族小姐的氣質。但李干金的形象不如崔鶯鶯的形象那樣豐滿?!段鲙洝穼L鶯性格的刻劃更細膩、更深刻、更合理,也更具典型意義。
20、簡析《李逵負荊》中李逵的性格特征。
   (1)、劇中李逵最本質的性格特征是見義勇為、愛憎分明、疾惡如仇而又胸懷坦蕩。這是通過李逵與宋江一場誤會性的戲劇沖突表現出來的。如李逵誤聽宋江搶了王林女兒,勃然大怒,回山寨找宋江算帳,大鬧聚義堂,斧砍杏黃旗,說明他熱愛起義事業,維護人民利益,誰要是背棄道義,即使是結義兄弟也毫不留情。后來得知原是歹徒冒名,便向宋江負荊請罪,知錯即改,表現出坦蕩的胸懷。(2)、李逵的個性有粗豪魯莽、剛直急躁的一面,也有純樸憨厚、天真稚氣的一面。如游春一折,寫黑旋風惜落花,顯得純真可愛;鬧山一折,表現出凜然正義又魯莽火爆;對質一折,寫他一路上監視著宋江和魯智深,越看越象是他們做了壞事,顯得單純幼稚,十分可笑;負荊請罪一折,寫他知錯即改又天真有趣。他粗中有細,可又細不掩粗。李逵的性格充滿著喜劇色彩。
21、《趙氏孤兒》悲壯感人的原因何在?
劇作寫春秋晉靈公時趙、屠兩個家族斗爭的故事。權奸屠岸賈謀殺了趙盾一家三百余口,還要殺掉趙朔與公主所生的孤兒以斬草除根。草澤醫人程嬰冒死救出孤兒。屠為捕殺孤兒竟下令將全國嬰兒一律處死。于是圍繞搜孤與救孤,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為救嬰兒,具有正義感的人們一個個赴湯蹈火,前仆后繼,舍命相救。后趙氏孤兒長大,終于復仇,殺掉屠岸賈。這一悲劇之所以感人,主要原因有:(1)、這是一場忠與奸、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作品熱烈歌頌正義,鞭撻奸邪,大力宣揚復仇觀念,大義凜然,震撼人心。(2)、塑造了一系列見義勇為的英雄形象。如韓厥為取信于程嬰當面自殺;程嬰獻出親生兒并撫育孤兒成人;老臣公孫杵臼舍命相救。他們勇于犧牲、義無反頤的精神,悲歌慷慨,感人至深。(3)、戲劇沖突尖銳激烈,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懸念突出,扣人心弦。
22、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有何特點?
從劇創作而言,這—時期的作品明顯體現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創作風格趨向典雅,創作題材多為文人韻事和仙道隱逸;宣揚倫理的題旨日益加強,而積極的抗爭精神日漸消退。原先“本色”與“當行”并重的做法,轉為側重辭藻的華美,而劇作的舞臺性則有所忽視;就某些劇本的單折而言,雖不乏佳篇,可作詩讀,但從整本來看,則缺乏佳構,不太適于場上演出。這便為雜劇的衰落種下基因。一旦時勢變遷,文人參與減少,雜劇創作便出現危機。
   23、雜劇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雜劇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體制上的缺陷,是導致它日益衰微的重要原因。它由一人主唱的形式明顯地有著說唱文學的痕跡,這固然可以使主角盡情發揮,能較透徹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但其他角色只能作為陪襯,也必然限制了舞臺表現力,不利于充分展示生活的矛盾。同時,一本四折,篇幅短小,也限制了作家的發揮。其第四折多成強弩之末。相比之下,南戲在體制上較雜劇更合于戲劇的本質。當南戲吸取了雜劇的優點,由粗轉精,也就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隨著《琵琶記》和《拜月亭記》等作品的出現,南戲這個綜合了雜劇體制所長,又能揚容其所短的劇種,便取代了雜劇,成為劇壇的主流。
24、談談鄭光祖雜劇《倩女幽魂》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
《情女離魂》用浪漫主義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反抗封建禮教、熱烈追求愛情幸福的倩女形象。它主要通過“離魂”這一獨特的關目情節來刻劃人物、表現主題的。張倩女為追隨所愛,魂離軀體,陪伴王生三年,身軀卻臥病在家,昏昏沉沉,情思綿綿。這是她身心遭受封建禮教禁錮和折磨的結果。她一邊身臥病床,—邊魂隨情人的表現,正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婦女既有沉重精神壓抑的一面,又有渴望自由幸福的一面?!獋€身,一個魂,對比映襯,互相補充,對揭示倩女的思想性格起了獨特作用。這些虛虛實實,假假真真,撲朔迷離的浪漫主義描寫,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25、簡述《琵琶記》結構的藝術特色。
《琵琶記》的結構采用雙線對比交錯發展的方式,從第七出起,一面寫蔡伯喈蟾宮折桂,入贅相府,享盡榮華富貴;一面寫趙五娘含辛茹苦侍養雙親,步步陷入絕境。兩條線索交錯發展:一出演趙五娘遭逢饑荒,一出演蔡伯喈洞房花燭,一出演趙五娘“糟糠自厭,”一出演蔡伯喈荷池彈琴;一邊中秋宴飲,良宵賞月;一邊剪發買葬,包土筑墳。兩種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互相映襯,突出了趙五娘的悲劇形象,強化了悲劇氣氛,收到了強烈的戲劇效果。
26、簡述元代散曲文體風格和審美取向。
(1)靈活多變伸縮自如的句式。襯字。(2)以俗為尚和口語化、散文化的語言風格。(3)明快顯豁自然酣暢審美取向。
27、簡述元代后期散曲創作的特點。
與前期散曲創作相比,后期散曲創作風貌有明的變化。(1)、散曲的題材內容被不斷開拓,舉凡寫景,抒情、贈別、懷古、談禪、詠物、贈答、抒懷等等,幾乎無所不涉,無所不能,其表現領域得到極大擴張,從而確立了詩、詞、曲鼎足而立的詩體格局。(2)、在思想情調方面,哀婉蘊藉的感傷情調漸漸成為散曲創作的主流。(3)、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追求形式美的傾向。無論是韻律平仄的嚴謹,語言的典麗,還是對偶的工穩、典故的運用等形式美諸因素,都較前期有所強化,風格以清麗為主。
 
六、論述:
1、  結合第三折(《灞橋送別》)分析《漢宮秋》的藝術特點。
(1)、濃郁的抒情意味:《漢宮秋》不靠緊張曲折的情節和激烈的矛盾沖突取勝,沒有扣人心弦的對白,甚至也未讓王昭君與她的死對頭毛延壽當面沖突。而是以濃郁的抒情見長。它善于借景抒情,準確細膩地描寫人物內心的強烈感情,具有抒情詩一般的意境美,抒情性勝于戲劇性。特別是第三折元帝送別昭君的一段段唱詞,簡直就是一首首韻味深長的詩章,歷來為人們擊節贊賞。在第三折里,馬致遠以詩筆寫劇,他準確細膩地揭示了漢元帝灞橋送別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前面集中用了[新水令]、[駐馬聽]、[步步嬌]、[落梅風]、[殿前歡]、[雁兒落]、[得勝令]、[川撥棹]8支曲子,讓漢元帝直抒胸臆,盡吐相思的痛苦、離別的哀傷,追憶往日的歡樂,責備大臣的怯懦,嗟嘆自己的無能。都是漢元帝的抒情獨唱。緊接著,作者用[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3支曲子,借景抒情,創造出一種凄涼而優美的意境,映襯出元帝心境的凄苦、孤獨、落寞。(2)、曲辭典雅清麗:馬致遠的曲辭以文采見長。語言清新優美,又明白流暢,意境鮮明,情景交融,韻味無窮。讀之,有一種美的享受。誠如王國維所評價:“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泵髦鞕唷短驼糇V》稱他的辭“如朝陽鳴鳳”。(3)、唱詞旋律優美,富于音樂感:a、對仗手法的出色運用:如“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對仗工整,旋律優美。B、運用短句頂針重復的手段:如“返咸陽,……不思量。”復疊回環,急節促拍,音律凄婉悠揚,加強了感染力和抒情效果。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漢宮秋》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馬致遠不愧是文采派的代表,曲家高手,“曲狀元”。
2、簡析《竇娥冤》第三折“三樁誓愿”的深刻含義。
   答:關漢卿從“東海孝婦”的傳說中得到啟示,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概括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大膽而精巧地構思出三樁誓愿。這三樁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步步遞升,創造出濃厚的悲劇氣氛。竇娥是無辜的,冤大屈深,她堅信她的死定會“感天動地”,在人間不可能不留下奇跡,于是臨刑時斬釘截鐵發下三樁誓愿。第一樁,血飛白練:表明自身清白,毫無罪愆,“委實的冤情不淺”。讓天下百姓在“四下里皆瞧見”,她死得象萇弘化碧那樣冤屈,象望帝啼鵑那樣凄慘。第二樁,六月落雪:表明官府制造冤獄,就連蒼天都要逆轉常軌,顯威震怒。第三樁,三年亢旱:以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災難,給以嚴懲,直接向黑暗世界進行挑戰。三樁誓愿,從時間延續而言,一樁比一樁更久長;從空間范圍來看,一樁比一樁更擴大。這也是跟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發展緊密配合,和諧推進的。血飛白練,主要是表白誣陷致死,死得冤枉無辜;六月飛雪,進而是指責官府昏聵貪贓,制造冤獄;三年亢旱,則是對殘酷制度表示抗議,給以懲罰。三樁誓愿依次發出的過程,就是竇娥反抗精神步步升級的過程。
3、  據自己的審美接受談談《漢宮秋》的思想意義。
《漢宮秋》的主題,目前為止有三種傾向。(1)、認為《漢宮秋》為時而作,借用歷史,請出亡靈,反映元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表現作者的民族意識、愛國主義思想。(2)、認為《漢宮秋》無“民族思想”、“愛國主義”可言,純是寫帝王與后妃的愛情悲劇,其中寄托了國事興衰之感。(3)、認為“在金元之際,馬志遠選擇了漢室受到凌辱的歷史題材,不能說他不曾寄予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即承認有“民族思想”。但同時認為“作者雖然寫到君臣、民族之間的矛盾,但著重抒寫的卻是國家衰敗之痛,是在亂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發的那種困惑、悲涼的人生感受”,“環繞著漢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作者向人門揭示的主要是對歷史、對人生的體悟,他通過戲劇沖突,抒發自己無法主宰命運,只能任由撥弄的悲哀”。
4、談談《梧桐雨》的主題意蘊,并與白居易《長恨歌》進行比較。
白居易的《長恨歌》有“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飽含凄清幽怨的意蘊。金元時期,李隆基與梧桐的細節,受到詩人的重視,與元好問、白華有聯系的馮壁、姚樞、袁桷等人都為名畫《明皇擊梧桐圖》題詩。白樸的《梧桐雨》,很可能是在這樣的創作氛圍中受到啟迪。白居易的《長恨歌》一方面同情、贊譽楊、李生死不渝的愛情;一方面揭露、諷喻楊、李耽于享樂,貽誤朝政。而白樸的《梧桐雨》固然也寫到楊、李的情愛、侈逸,但創作的著眼點卻不在于此,他要向經歷過滄桑巨變的觀眾,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變幻的題旨。
5、通過對蔡伯喈人物形象的分析,論述《琵琶記》的悲劇意蘊。
答:《琵琶記》基本上繼承了《趙貞女》故事框架。它保留了趙貞女的“有貞有烈”,但對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讓他成了“全忠全孝”的書生。所謂“子孝妻賢”,高明強調封建倫理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戲曲“動人”的力量,讓觀眾受到教化。同時,高明能正視社會生活的真實,在肯定孝子賢妻的同時,揭示封建倫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倫理而產生的社會悲劇,而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
蔡伯喈是個全忠全孝的人物,他的悲劇是圍繞著“三不從”展開的。被親生強來赴選場,蔡伯喈考慮到父母年老,無人照顧,決意暫且放棄功名,他蔡公以死相逼,蔡伯喈既不有違背孝道的倫理,又不能違抗父命,無奈之下,離家赴遠。蔡伯喈得中狀元,得到牛丞相的青睞,執意招他為婿,皇帝也玉成其事。蔡伯喈不想滯留京師,辭婚、辭官,但君命難為,有苦難言,有家難回,只得入贅相府,但榮華富貴的生活,始終無法消除了的內疚和痛苦。另一方面,蔡伯喈家鄉災禍頻仍,蔡公蔡婆衣食無著,最后家破人亡.就這樣,一個努力按照封建倫理行事的“孝子”,卻因倫理綱紀的不合理以及倫理鋼紀自身的矛盾,成為可憐可悲的犧牲品?!杜糜洝繁M管從正面肯定了封建倫理,但通篇展示的都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貞有烈”的趙五娘的悲劇命運,從而引發對封建倫理合理性的懷疑。在封建時代,恪守道德綱常的知識分子,經常陷入情感與理智,個人意愿與門第、倫理之沖突中?!杜糜洝返谋瘎∫馓N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單純譴責負心漢的主題,更具社會價值。
6、《西廂記》善于細膩的心理描寫,試以“長亭送別”一折為例分析說明。
“長亭送別”著重描寫鶯鶯和張生濃重的離情別恨,進一步揭露封建禮教門第觀念的冷酷無情。其情節單純,甚至沒有正面展開人物之間的戲劇沖突,它側重于刻劃人物心理情態,具有濃郁的抒情性。(1)、善于以景寓情,融情于景。如開頭[端正好]一曲,描繪暮秋蕭索景象和凄涼氣氛,烘托了鶯鶯的濃重離愁。結尾的[—煞]和[尾]二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遠去,青山疏林相隔,淡煙暮藹遮蔽,眼望茫茫的殘陽古道,耳聞秋風馬嘶,生動地層現了一幅“離愁漸遠漸無窮”的情景。(2)、善于通過情態細節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如“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揭示了崔、張的依戀難舍;“酒席上斜簽著坐地,蹙愁眉死臨侵地”、“閣淚汪汪不敢垂”、“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等,揭示張生內心愁苦又無可奈何的情狀,刻劃得窮形盡態。(3)、更多的是讓人物觸景生愁,直抒胸臆。如[叨叨令]一曲,鶯鶯看到車兒馬兒,離愁和怨恨簡直如火山噴發。在餞別中,又借“把盞”、“勸食”讓鶯鶯盡情地抒發她“塞滿愁腸胃”的苦情。
7、分析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寫天涯游子悲秋懷鄉的苦情,寄托了作者仕途艱難找不到歸宿的悲涼情懷。
藝術特點:(1)、以景達情,融情于景。前三句寫游子秋日黃昏旅途所見之景,每句并置三樣景物,構成一幅蕭瑟蒼涼的圖景,描繪了游子騎著瘦馬在茫茫古道上踽踽獨行的形象,讓讀者從這獨特意境中想象游子漂泊天涯的苦情。第四句再把這幅圖景置于“夕陽西下”的凄涼迷背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主題,把前面各個景點聯成一體,使景語皆成情語,令人回味無窮。(2)、善用反襯比照。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凄涼暗淡,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迷茫悲凄,而第二句“小橋水人家”卻是安閑溫暖色調,以樂景反襯哀情,倍增其哀。這使畫面富于變化,而意境仍是和諧統一的。(3)妙語天成,前三句每句三個名詞組成,每一個詞表現一個意象,其間不著一個關聯詞語,以游子羈旅愁情把一個個意象串聯起來,妙合自然,毫無斧鑿痕跡,流轉自如,“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8、分析張養浩[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這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杰作。前三句先寫潼關地理形式的雄偉險要,接著四句由潼關聯想到歷代王朝的興替,末四句又由歷代王朝的興衰治亂聯想到百姓的苦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八個字,字字千鈞,一筆概括了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一針見血揭示了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實質:無論誰當皇帝,老百姓都要遭災受難,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同時,作者評判歷史,不是發一般的思古之幽情或感嘆興衰,而是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場去考察歷史,評論功罪,客觀地揭示了階級對立的狀況。立意精警,思想深刻。
藝術特點:(1)、結構上,分三層,開頭三句為一層,寫潼關地勢;中間四句為第二層,寫潼關懷古;末四句第三層,寫懷古得出的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緊密相連。(2)寫法上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三者緊密結合,而其中又以議論為中心。描寫生動,抒情沉郁,議論深刻。
9、分析睢景臣[般涉調·哨遍] 《高祖還鄉》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1)、主題的深刻性;對“高祖還鄉”的題材,變歌頌為諷刺鞭撻,對皇權進行了大膽的否定和嘲弄,在文學史上實屬罕見。(2)主題的現實性:針對元代社會現實而發的。元代社會極其黑暗,等級森嚴,種族岐視,侵占農田,買賣人口,強征奴隸,徭役繁榮,高利盤剝等沉重的經濟剝削;貪污盛行,宮吏橫暴,刑法苛刻,草管人命,冤獄累累,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而元代統治者年年都要耗費巨資,從大都回老家祭祖,激起人民的憎惡和反抗情緒。正是元代社會的現實,觸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借古諷今。
    藝術特色:強烈的諷刺性,嬉笑怒罵,象一出滑稽可笑的諷刺喜劇。(1)、新奇獨特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作品運用代言體的方式從一個鄉民的角度去寫,用鄉民眼睛觀察,用鄉民.口吻敘述,具有極強的諷刺喜劇效果。(2)、語言俚俗生動,幽默詼諧,比喻新穎,妙趣橫生,大大增強了諷刺力量和喜劇色彩。
10、分析無名氏[正宮·醉太平]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切中時病”,喊出了災難深重的黎民百姓的憤怒的呼聲,在元人小令中是不可多得的,它予頭直指元朝上層統治集團,大膽而尖銳地揭露了元代末年社會政治的腐敗和黑暗,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是社會革命的根源。
藝術特色:此曲是民間作者的憤世之作,深得散曲直披胸襟,盡情盡意,不留余蘊的特點。曲子上半參差錯落,下半整齊規則,而整齊規則之中又見變化。以三個三字句為一組,互為對仗的“鼎足對”使曲子念起來瑯瑯上口,音韻鏗鏘,淋漓痛快,氣勢頗為奔放。而選用曲牌[醉太平]來描寫并不太平的世道,抒發作者異常清醒的感受,有意無意之間也包含了莫大的諷刺。
 
明代文學
五、名詞解釋:
1、昆腔; 2、弋陽腔; 3、臺閣體; 4、茶陵派; 5、唐宋派; 6、公安派; 7、臨川派和吳江派; 8、歷史演義; 9、神怪小說; 10、“三言”; 11、“二拍” 12、《今古奇觀》 13、世情小說; 14、章回小說; 15、南雜??;16、擬話本
六、簡答:
1、明代文學向近代化變革的標志是什么?
2、繁榮的商業經濟對明代文學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3、明代有著怎樣的社會思潮?對明代文學有著怎樣的影響?
4、為什么以“四大奇書”為標志,清晰地展示了長篇小說藝術發展的歷程?
5、明代的雜劇有和新變?
6、明代對文學特性認識的深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7、明代雅俗文學互相交融表現在哪些方面?
8、明代文學的爭論有何特點?
9、何為“歷史演義”?
10、怎樣看待《三國志演義》中“擁劉反曹”的傾向?
11、怎樣理解《三國志演義》的悲劇意蘊?
12、《三國志演義》的敘事結構有何特點?
13、《三國志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特點?
14、比較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的異同。
15、簡述《水滸傳》在情節結構方面的特點。
16、《水滸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藝術特點?
17、李東陽的茶陵派有何文學主張?
18、什么叫“八股文”?它的體裁特征是什么?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如何?
19、“前七子”的文學復古有何主張?
20、“后七子”的文學復古有何主張?
21、明代中后期雜劇的轉型表現出怎樣的特點?
22、湯顯祖的“至情論”表現在哪些方面?
23、分析《牡丹亭》中杜麗娘的人物形象。
24、《牡丹亭》誕生于16世紀末,有何特殊的文化意義?
25、《西游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特點?
26、為什么說“《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27、從西門慶的身上反映出作者對新興商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28、為什么《金瓶梅》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邪惡的、扭曲的?
29、簡述《金瓶梅》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30、“三言”、“二拍”在敘事技巧方面有何特點?
31、晚明小品文的創作有何特色?
七、論述:
 1、論述《三國志演義》的主旨。
2、論述《三國志演義》的藝術成就。
3、論述《水滸傳》的思想內涵。
4、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為什么說他是“忠義”的化身?
5、論述《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6、結合《牡丹亭》中《驚夢》這場戲解析其浪漫主義風格。
7、論述《西游記》的思想內涵。
8、論述《西游記》的藝術成就。
9、論述《金瓶梅》的藝術成就。

 

 五、名詞解釋:
1、昆腔:戲曲聲腔。昆腔是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帶的地方聲腔,嘉靖初年,經魏良輔改造后,聲調紆徐宛轉、悠揚細膩,兼用笛、簫、笙、琵琶等樂器伴奏,加之舞蹈性強,表現風格優美,成為我國戲曲史上一種最為完整的表演藝術體系,因而在城市舞臺上長期居于霸主的地位。
2、弋陽腔:戲曲聲腔。簡稱“弋腔”。宋元南戲流傳到江西弋陽后,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并吸收北曲演變而成為弋陽腔。至遲在元代后期已出現。明清時期,在國內廣泛流傳,成為我國地方戲曲的主要聲腔之一。在流傳過程中出現很多流變。
3、臺閣體: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館閣”。臺閣體則指以當時館閣名稱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臺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酬應而作,題材常是“頌圣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
4、茶陵派:茶陵派是繼臺閣體之后又一個詩歌創作流派,以李東陽為主,成員有謝鐸、張泰等人。針對臺閣體卑冗委瑣的風氣,李東陽提出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在對待如何學古的問題上,他強調較多的是對法度聲律的掌握。這些主張從文學本身立場出發去探討文學的藝術審美特征,當時無可厚非的。他的論點對當時的文壇產生過很大影響。
5、唐宋派:嘉靖年間,文壇上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的另一文學復古流派。他們將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師法秦漢作為自己反撥的對象,提倡唐宋文風,在當時有著一定的影響。唐宋派雖說在總體上主要推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則有所不同。在創作主張上,他們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但創作中一些較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圣賢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學意味的篇章。
6、公安派:公安派是晚明文壇一個具有相當影響的文學派別,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響尤為突出,是首要人物。因他們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稱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體現晚明文學新價值觀的理論主張?!靶造`說”便是他們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口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從詩歌創作的角度強調真實表現作者個性化思想感情的重要性,反對各種條條光光的約束以及“粉飾蹈襲”。
7、臨川派和吳江派:明代傳奇的兩大流派。因各自的代表人湯顯祖是臨川人、沈璟是吳江人而得名。王驥德《曲律》中說:“臨川之于吳江,故自冰炭。吳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鋒殊拙。臨川尚趣,直是橫行,組織之工,幾與天孫爭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咋舌。”因此有臨川派與吳江派之說。湯顯祖書齋名“玉茗堂”,故臨川派也稱為“玉茗堂派”。一般認為臨川派主要作家有吳炳、孟稱舜和阮大鋮等。吳江派有呂天成、卜世臣和葉憲祖等?,F代也有人對明末是否真正形成這兩派表示懷疑。
8、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戰爭興廢、朝代更替等為基干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次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度龂萘x》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9、神怪小說: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說領域中興起了編著神怪小說的熱潮。這批神怪小說,是在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導下,接受了古代神話、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說經話本和“靈怪”、“妖術”、“神仙”等小說話本的影響,吸取了道家仙話、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養料后產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貴“幻”,以神魔怪異為主要題材,參照現實生活中政治、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爭,比附性地編織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將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統化、完整化。其中以《西游記》為代表的一些優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動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詼諧的筆調,怡神悅目,啟迪心志,一直被讀者珍視。
10、“三言”:“三言”是馮夢龍編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說集的總稱。《喻世明言》亦稱《古今小說》,但“古今小說”實為“三言”的通稱。“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作品有的是輯錄了宋元明以來的舊本,但一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據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歷史故事,乃至社會傳聞再創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舊本的匯輯和新著的創作,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進行獨立創作的開始。它“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說的總集。它的出現,標志著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
11、“二拍”:指在“三言”的影響下,凌瀠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人稱“二拍”?!岸摹被旧隙际莻€人創作,“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二刻拍案驚奇小引》)。它已經是一部個人的白話小說創作專集。它的問世,標志著中國短篇小說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岸摹彼从车乃枷胩卣髋c“三言”大致相同,藝術水平也在伯仲間,故在文學史上一般都將兩書并稱。
12、《今古奇觀》:明末白話短篇小說的選本,署名“姑蘇抱甕老人”。因見“三言”與“二拍”共200種,“卷秩浩繁,觀覽難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觀序》),故從中選取40種成《今古奇觀》。后三百年中,它就成為一部流傳最廣的白話短篇小說的選本。
13、世情小說:所謂世情小說,就是以“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為主要特點的一類小說。小說涉及世情,自可溯源到魏晉以前,但從晚明批評界開始流行的“世情書”的概念來看,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內容世俗化、語言通俗化的—類小說。從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起,學術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說(或稱人情小說)專指描寫世俗人情的長篇。于是世情小說,或著重寫情愛婚姻,或主要敘家庭糾紛,或廣闊地描繪社會生活,或專注于譏刺儒林、官場、青樓,內容豐富,色彩斑斕。
14、章回小說: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章回小說是在宋元講史等話本的基礎上發展、到明代定型的。它的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后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
15、南雜劇:明中葉以后出現的一種戲曲形式。用南曲或同時用南北曲演唱,有輪唱或合唱,形式活潑。篇幅短小者,只有一折,也有長達十余折者,則類似短的傳奇。稱其為南雜劇,是為區別于戲曲史上元代出現的北曲雜劇。南雜劇的數量、影響不如元雜劇和明清傳奇。
16、擬話本:明代中葉以后,隨著話本小說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潤色、加工宋元明舊篇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模仿“話本小說”的樣式而獨立創作一些新的小說。這類白話短篇小說有人稱之為“擬話本”。從魯迅起,一般又將“三言”之后的白話短篇小說都歸屬于“擬話本”一類。
 
六、簡答:
1、明代文學向近代化變革的標志是什么?(P4)
(1)、興起了編著章回體通俗小說的熱潮。(2)、戲曲創作被推向了繼元雜劇之后的又一高潮。(3)、詩文方面,各流派作家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為文學的變革做出了努力。(4)、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和民間文學的流行于整理。等都明顯地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傊?,明代中期以后,與整個農業文明向著工商文明迅速轉變的歷史潮流相適應,文學急劇地向著世俗化、個性化、趣味化流動,從內在精神帶審美形式,都鮮明而強烈的大上了這種轉變的色彩。
2、繁榮的商業經濟對明代文學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P6)
    (1)、新的讀者群的形成。(2)、新的文學內容與新的文學形象的形成。(3)、審美趣味的世俗化。(4)、文學創作的商品化。
3、明代有著怎樣的社會思潮?對明代文學有著怎樣的影響?(P9-11)
王學左派的興起與禪宗思想的廣泛滲透,促使人們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發生了變革,開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對待傳統、人生和自我,為明代掀起復蘇人性、張揚個性的思潮創造了一種氣氛,啟發了一條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種理論武器。這一思潮對于沖破僵化的思維,在創作中強化主體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創作主體意識的加強,使文學的個性特征也隨之而鮮明,文學在個性化的道路上邁進了可觀的一步。隨著主體意識的加強和人的自我價值的覺醒,肯定世俗任玉,肯定“好貨”、“好色”的潮流,也將文學家的目光引向“穿衣吃飯”、“百姓日用”,寫“世俗”、寫物欲,寫性愛,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們面向現實,注重用通俗的語言,真實而細致的開掘和表現人的心靈,特別是由此而出現的有關青年男女爭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有力的沖擊了當時的封建禮教,致使明代文學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
4、為什么說以“四大奇書”為標志,清晰地展示了長篇小說藝術發展的歷程?(P13)
這主要表現在:成書過程從歷代集體編著過渡到個人獨創;創作意識從借史演義,寓言寄托,到面對現實,關注人生;表現題材從著眼于興廢爭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瑣事;描寫的人物從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尋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從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動感的筆觸去刻畫人物個性;情節結構從線性的流動,到網狀的較差;小說的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
5、明代的雜劇有何新變?(P14-15)
南戲傳奇的繁榮,促進了北曲雜劇的蛻變,呈現出雜劇南曲化的獨特風貌,將元雜劇中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格局全部打破。劇作家或用南曲,或用北曲,或用南北合套,不拘成法,隨意靈活,有利于創作是開拓題材,書寫懷抱。
6、明代對文學特性認識的深化表現在哪些方面?(P15-17)
  (1)高度重視文學的情感特征。(2)清洗認識文學的“虛”“實”關系。(3)開始關注人物的性格刻畫。(4)更加注意文學語言的通俗易懂。
7、明代雅俗文學互相交融表現在哪些方面?(P17)
俗文學的發展,推動、刺激了雅文學向著俗化的方向演變,而俗文學自身也在雅文學的規范、熏陶下趨向雅化。
8、明代文學的爭論有何特點?(P19)
在明代文學史上,特別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張型”的文學團體和他們所引起的文學爭論。這些文人集團和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論有其鮮明的特點:(1)、它們各有一套較為明確的文學主張,其結合不是停留在創作實踐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趨向理論觀點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文學實踐的流派向文學理論的流派的過渡。(2)、它們不論高喊“復古”的口號,還是打著“反復古”的旗幟,主觀上都有比較強烈的革新意識,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學創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規范。
9、何為“歷史演義”?(P24)
    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戰爭興廢、朝代更替等為基干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次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10、怎樣看待《三國志演義》中“擁劉反曹”的傾向?(P30)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劉備是“皇室胄裔”,多少有點正統的血緣關系;二十六倍從來以“弘毅寬厚,知人待士”(陳壽《三國志·先主傳》)著稱,容易被接受。特別是在宋元以來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人心思漢”、“恢復漢室”,正是當時漢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將這位既是“漢室宗親”,又“仁德及人”的劉備數為人君,奉為正統,是最能迎合大眾的接受心理,符合廣大民眾的善良愿望的。
11、怎樣理解《三國志演義》的悲劇意蘊?(P30)
暴政戰勝了仁政,奸邪壓倒了忠義,作者無奈地將這一場歷史悲劇歸結為“天意”或“天數”,與其說是肯定了客觀歷史進展的理則,還不如說是流露了作者對于理想的幻滅、道德的失落、價值的顛倒所感到的一種困惑和痛苦。一部《三國演義》表現了作者在理想與歷史、正義與邪惡、感情與理智、“人謀”與“天時”的沖突中,帶著一種悲愴和迷惘的心理,對于傳統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尋和呼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部悲劇,也是一部呼喚民族大眾傳統文化精神的史詩。
12、《三國志演義》的敘事結構有何特點?(P31-32)
小說在敘事時,是將各個空間分頭展開的故事化成以時間為序的線性流程。全書約可歸納為五條線:以漢亡為引線,以晉國統一天下為終局,中間的主線是魏、蜀、吳三方的興衰。這幾條線,此起彼伏,交互聯絡,建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魏、蜀、吳三條線中,有以魏、蜀兩大集團的矛盾斗爭為全書的主干;在寫魏、蜀兩方時,有以蜀漢的故事為重點。在寫蜀漢時,則以諸葛亮為中心;在寫諸葛亮時,以隆中決策為關鍵。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小說用濃墨重彩所描繪的隆中決策就是全書的主腦,“其余枝節,皆從此生”。
這樣的藝術構思,使全書的結構既宏偉,有驗證;看來頭緒紛繁,卻又脈絡分明。在這構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不同筆法,時而實寫、明寫、正寫、祥寫,時而又虛寫、暗寫、側寫、略寫,使全書的故事詳略得當,搖曳多姿。
13、《三國志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特點?(P32-33)
顯著的特點是,突出甚至夸大了歷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棄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創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藝術典型。這些藝術典型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又具有一定“類”的意義。他們的性格特征,一般都顯得比較單一和穩定,有點像戲曲中程式化、臉譜化的表現,容易給讀者以強烈、鮮明的印象;也有點近乎于雕塑,在單一、穩定,乃至夸張之重呈現出一種單純、和諧、崇高的美。
具體手法:(1)、出場定型;(2)、反復皴染;(3)、多用傳奇故事和生動的細節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4)、善用對比、烘托的手法。
14、比較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的異同。(P15-17)
    共同點是主要人物和題材都有一定的歷史根據。相異點:前者一般是從宋元小說話本中的“說公案”、“樸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或“說鐵騎兒”之類發展起來,而后者是由“講史”話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個或幾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后者著眼于全面地描寫一代興亡或幾朝歷史;前者的故事虛多于實,甚至主要出于虛構,后者比較注重依傍史實。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歷史事實的制約,跳出帝王將相、君國大事的圈子,將目光移向民間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15、簡述《水滸傳》在情節結構方面的特點。(P54)
連環勾鎖、百川入海的結構?!端疂G傳》的情節結構是以單線縱向進行的。上半部是以人為單元,下半部則以事為順序,連環勾鎖,層層推進。在七十一回之前,小說往往集中幾回寫一個或一組人物,將其上梁山前的業績基本寫完,然后引出另一個或另一組主要人物,而上一組人物則退居次要的地位。這樣環環相扣,以聚義梁山為線索將一個個、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聯起來。七十一回之后,就以時間為順序,寫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受招安,征遼國,平方臘,以報效朝廷為主干,講故事貫穿始終。這樣的藝術結構,前半部猶如長江的上游百川匯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則如長江的主流奔騰而下,直瀉東海。它形成一個整體,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特別是前半部的連環列傳體的結構形式,固然留有組織改造原有民間故事的痕跡,但也有利于集中筆墨、酣暢淋漓地描寫一些主要的英雄豪杰。
16、《水滸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藝術特點?(P53-54)
《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倫絕群而又神態各異的英雄形象,能將性格相近的一類人物寫的各各不同。(1)、層次性:注意多層次地刻畫人物性格;(2)流動性:有時能展示人物性格在環境的制約下的發展和變化;(3)傳奇性與現實性結合。
17、李東陽的茶陵派有何文學主張?(P72)
針對臺閣體卑冗委瑣的風氣,李東陽提出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在對待如何學古的問題上,他強調較多的是對法度聲律的掌握。這些主張從文學本身立場出發去探討文學的藝術審美特征,當時無可厚非的。他的論點對當時的文壇產生過很大影響。
18、什么叫“八股文”?它的體裁特征是什么?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如何?(P74-76)
八股文是明代官方規定的科舉應試文體,“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八股文的一個重要題材特征便是它的對偶性。本來,八股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而存在,是無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現手法及理論曾對明清兩代的散文、詩歌、乃至小說、戲曲的創作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但從總體上來說,他在內容上要求貫穿“代圣人立說”的宗旨,刻板地闡述所謂圣賢的僵化說教,形式上又有嚴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規范文體的面目出現,嚴重束縛了作者的創作自由,同時給文學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造成萎靡不正的創作風氣。
19、“前七子”的文學復古有何主張?(P80-81)
   (1)、不滿文壇萎弱卑冗的格局,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想借助復古手段而達到變革的目的。(2)、貶斥文學“主理”現象,提出文學應重視真情表現的主情論調,惹為“真詩乃在民間”。這些都在強調文學自身價值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學觀念與創作體持懷疑,具有某種挑戰性。
20、“后七子”的文學復古有何主張?(P83-84)
   (1)、“后七子”的復古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夢陽等前七子的文學思想,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學古過程中對法度格調的講究更趨于強化和具體化。王世貞結合才思來談格調,還主張詩與文的創作都要重視“法”的準則,而“法”落實到具體作品的辭采、句法、結構上都有具體的講究。但他又強調格調要“本于實情”,重視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導作用。
21、明代中后期雜劇的轉型表現出怎樣的特點?(P97-98)
    從線索發展來看,與明前期不同,明代中后期的雜劇創作有其連貫發展的歷史;從創作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雜劇打破了風花雪月、倫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狹局面,題材不斷拓寬,思想漸次深化,張揚個性、憤世嫉俗的社會批判劇與倫理反思劇都不在少數。從藝術體式上看,嘉靖之后的雜劇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純為南雜劇,北雜劇的純北曲體式從總體上看已經終結;從藝術成就上看,名大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稱之為傳世之作,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22、湯顯祖的“至情論”表現在哪些方面?(P129-130)
    表現在三個方面:從宏觀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從程度上看,友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繹;從途徑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世界戲曲之道來表達。
23、分析《牡丹亭》中杜麗娘的人物形象。(P131-132)
    杜麗娘是千金小姐,才貌端妍,聰慧過人。但在這樣一位淑靜溫順的嬌小姐身上,同時顯示出與大自然的天然諧和感以及對美與愛的強烈追求,還有她心細如絲的分析能力和獨立識見,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酷愛自由與反叛束縛的精神。重要的是,作者寫活了人物,寫出了杜麗娘不斷發展的性格。有唯唯喏喏的的千金小姐,發展到勇于決裂、敢于獻身的深情女郎,甚至尋夢覓愛,為情而死,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一度發展;死后面對閻羅王據理以爭,對情人柳夢梅一往情深,最終為情而復生,私自與柳成婚,這是杜麗娘性格的第二度發展與升華,所謂“一靈咬住”,決不放松,“生生死死為情多”。杜麗娘性格的第三度發展表現在對歷經劫難、終得團圓的勝利成果的保護與捍衛。
24、《牡丹亭》誕生于16世紀末,有何特殊的文化意義?(P136-137)
   (1)、以情反理,反對處于正統地位的朱程理學,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褒揚像杜麗娘這樣的有情之人,從而撥開了正統理學的迷霧,在受害最深的女性胸間吹拂起陣陣清風。(2)、崇尚個性解放,突破禁欲主義。肯定了青春的美好、愛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隨的美滿結合。(3)、在商業經濟日益增長、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新形勢下,對于正在興起的個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5、《西游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特點?(P157-158)
   (1)、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所謂“物性”,就是作為某一動植物的精靈,保持其原有的形貌與習性,一旦成妖成怪,就有了神奇的本領,具有了“神性”,從“真”轉化為“幻”。然而,作者又將人的七情六欲賦予他們,將妖魔鬼怪人化,使他們具有“人性”,將“幻”與人家的、更深層次的“真”相融合,從而完成了獨特的藝術形象創造。(2)、多角度、多色調描繪形象。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會中,多色調的去刻畫其復雜的性格,給人以一種真實、親切地感覺。
26、為什么說“《金瓶梅》是一部哀書”?(P173)
    清人張潮說過:“《金瓶梅》是一部哀書。”它的悲劇意義,不僅僅在于表現了封建專制社會由于統治集團的驕奢淫逸、貪贓枉法和資本勢力的沖擊而日暮途窮;也不僅僅在于寫到了窮人們度日如年,賣兒鬻女的悲慘生活;而且也在于揭示了中國16世紀商人的艱難崛起,機器在新的經濟關系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情況席,不得不與腐朽的封建勢力相勾結的丑態;也在于客觀地表明了晚明涌動著的人性思潮,當還沒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沖擊傳統禁欲主義的時候,人的覺醒往往以人欲放縱的丑陋形式出現,而人欲的放縱與人性的壓抑一樣,都在毀滅著人的自身價值。腐朽的當然在走向死亡,新興的同樣也前途渺茫。整個《金瓶梅》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感到窒息。
27、從西門慶的身上反映出作者對新興商人的態度是怎樣的?(P171-172)
    作者對新興商人抱著一種頗為復雜的態度。作者在傳統的道德觀念和“重農抑商”思想的支配下,總體上是將西門慶作為新興商人的代表方在被批判的位置上,把他寫成一個罪惡累累、欲壑難填、不得好死的惡棍。但與此同時,在新思潮的熏染下,又常常不自覺地把這個不顧傳統道德、破壞封建秩序、蔑視朝廷法規、不信因果報應而一味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女人、盡情的享受人間快樂的商人,寫得那樣精明強干。作者在寫西門慶這個丑惡的強者時,半是詛咒,半是欣羨,以致情節有時錯亂,反映了生活在人生價值取向正在轉變過程中的作者,最終還是在情感上游移不定,難以用一定的標準去評判新興的商人。
28、為什么《金瓶梅》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邪惡的、扭曲的?(P170-173)
    (1)、由一家而寫及天下國家。上至朝廷,下及奴婢,雅如士林,俗若市井,無不使之眾相畢露;其社會之黑暗,經濟之腐敗,人心之險惡,道德之淪喪,一一使人洞若觀火。《金瓶梅》寫世情,真是達到了魯迅所說的“著此一家,罵盡諸色”。(2)、《金瓶梅》寫世情不在于一般的描摹,而是著意在暴露。它的暴露,不但有廣度,而且能在普遍的聯系中把矛頭集中到封建的統治集團和新興的商人勢力,從而觸到了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因而顯得具有相當的深度。(3)、作者把一把冰冷的解剖刀指向了人性的弱點。
29、簡述《金瓶梅》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P179)
《金瓶梅》對后世的影響,主要不在于有幾部續書,或為其他文學樣式提供了素材,而是為以后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占壓倒優勢的世情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把我國長篇小說的發展劃成了兩個階段。以后的世情小說主要有兩大流派,一派是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為題材來描摹世態的,另一派是以社會生活為題材、用譏刺筆法來暴露社會黑暗的。
30、“三言”、“二拍”在敘事技巧方面有何特點?(P191-192)
    將平凡的故事寫得曲折工巧。(1)、常常采用巧合誤會的手法,把情節弄得迷離恍惚,波瀾起伏。(2)為了使情節巧妙多變,作者運用一些“小道具”貫穿始終,使整個故事既結構完整,又波瀾起伏。(3)、情節之“奇”,還表現在突破了單線結構的模式,而嘗試用復線結構、板塊結構和變換視角。(4)、悲劇性與戲劇性的情節交互穿插,創造一種“奇趣”。
31、晚明小品文的創作有何特色?(P211-213)
(1)、晚明小品文內容題材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趨于生活化、個人化,不少作家喜歡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狀貌及趣味,滲透著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對個人游賞生活的投入和樂于在作品中給予表現,從另一個方面增強了晚明文人在生活中捕捉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賞小品的藝術價值,特別是一些表現自然美景與賞玩情懷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更趨雅致、自然。生活化、個人化的特點,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從平常與細瑣處透露出作家體察生活涵義、領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2)、晚明小品文的另一個特點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實感,不論是描寫個人日常生活,表達審美感受,還是評議時政,抨擊穢俗,時有胸臆直露之作。
 
七、論述:
1、論述《三國志演義》的主旨。(P26-30)
《三國志演義》用“依史以演義”(李《三國志演義序》)的獨特的文學樣式,描寫了起自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一的近百年歷史?!耙朗贰?,就是“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對歷史的事實有所認同,也有所選擇,有所加工;“演義”,則滲透著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用一種自認為理想的“義”,涇渭分明地去褒貶人物,重塑歷史,評價是非。統觀全書,作者顯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糅合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于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于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這也就是一部《三國志演義》的主旨。作為明君良臣的主要標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作者在悲愴和迷惘中追尋傳統。
2、論述《三國志演義》的藝術成就。(P31-34)
   (1)、虛與實的結合;(2)、非凡的敘事才能;(3)、全景式的戰爭描寫;(4)、特征化性格的藝術典型;(5)、歷史演義體語言。
3、論述《水滸傳》的思想內涵。(P48-52)
《水滸傳》的思想內涵是豐富的。(1)、主旨:一曲忠義的悲歌。《水滸傳》最早的名字叫《忠義水滸傳》,甚至就叫《忠義傳》。明楊定見《忠義水滸全書小引》認為:“《水滸》而忠義也,忠義而《水滸》也?!毙≌f描寫了一批“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未能“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卻被奸臣貪官逼上梁山,淪為“盜寇”;接受招安后,這批“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的英雄,仍被誤國之臣、無道之君一個個逼向了絕路?!吧逢最感墙褚岩?,讒臣賊相尚依然!”作者為這樣的現實深感不平,發憤而譜寫了這一曲忠義的悲歌。(2)、深刻地揭露了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貪官污吏、惡霸豪紳的“不忠不義”,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3)、歌頌了英雄,歌頌了智慧,歌頌了真誠;(4)、帶有一定的市民意識和江湖豪俠的氣息;(5)、客觀上展示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農民起義。
4、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為什么說他是“忠義”的化身?(P48-49)
宋江作為小說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義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統一的忠和義的主導下曲折地發展。他作為一個縣衙小吏,能“仗義疏財,濟困扶?!?,結交天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親、安于現狀的習性。從“義”字出發,他“擔著血海也似干系”救晁蓋,也同情他們被逼上梁山,但又認為“于法度上卻饒不得”?!皻⑾А焙螅氜D避難,就是不想去水泊投奔晁蓋,“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他勸人家落草時,也希望人家牢記“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但與此同時,貪官污吏對他的殘酷迫害,逼著他向梁山一步一步靠近。潯陽樓吟反詩,自然地流露了被“冤仇”所郁積的叛逆情緒。從江州法場的屠刀下被解救出來后,他一方面感激眾位豪杰不避兇險,極力相救的“義”,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如此犯下大罪,鬧了兩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再難在常規情況下盡“忠”,于是他表示“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上梁山后,他牢記著九天玄女 “替天行道為主,全仗忠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的“法旨”,一再宣稱:“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全借水泊里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彼系谝话呀灰魏?,即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進—步明確了梁山隊伍“同心合意,同氣相從,共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的基本路線。就在“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旗號下,他帶領眾兄弟懲惡除暴,救困扶危;創造條件,接受招安;征破遼國,平定方臘;直到飲了朝廷藥酒,死在旦夕,還表白:“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蓋棺論定,宋江就是一個“忠義之烈”(李贄《忠義水滸傳序》)。
5、論述《水滸傳》的藝術成就。(P52-55)
   (1)、白話語體成熟的標志;(2)、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3)、傳奇性與現實性的結合;(4)、連環勾鎖、百川入海的結構。
6、結合《牡丹亭》中《驚夢》這場戲解析其浪漫主義風格。(P135)
《驚夢》這場戲,是對自然、青春和愛情的禮贊,自始至終充滿莊嚴華妙的儀式感。為了這次賞春游園,杜麗娘事先經過了精心準備,臨行前又細細梳妝,悉心打扮,極盡千嬌百媚之態、嬌羞萬種之容,“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這哪里是出門之前的一般梳妝,分明是新娘出嫁前的盛妝場面。帶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春悶萬種,杜麗娘一入花園便如癡如醉,頓生大夢初醒之感:“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不僅僅對春光之美無人識得而嘆息,更對自身之美無人憐惜而感喟?,F實中解決不了的困惑、幽怨和涌動著的春情,只能在夢中靠五彩的如意世界來體貼關懷。如是則有可人意的俊書生手持柳枝來撥云化雨,又有花神來保護現場,待其情得意滿后,則以一片落花驚醒香魂,將美妙幽香的儀式感渲染到極致。《驚夢》作為古典戲曲中最令人感佩、發人深思的兒女風情戲,整體浸潤著浪漫主義的感傷之美、追求之美、情愛之美和理想之美。
7、論述《西游記》的思想內涵。(P152-156)
   (1)、戲筆中存至理,宣揚“心學”?!段饔斡洝纷鳛橐徊可衲≌f,既不是直接地抒寫現實的生活,又不類于原始神話,在它神幻奇異的故事之中,詼諧滑稽的筆墨之外,蘊涵著某種深意和主旨。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來看,應該是在于“游戲中暗藏密諦”(李卓吾評本《西游記總批》),在神幻、詼諧之中蘊涵著哲理。這個哲理就是被明代個性思潮沖擊、改造過了的心學。因而作家主觀上想通過塑造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來宣揚“明心見性”,維護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2)、客觀上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于人性美的追求;(3)、呼喚著有個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4)、局部性象征:隱射現實。
8、論述《西游記》的藝術成就。(P157-160)
   (1)、極幻與極真;(2)、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3)、多角度、多色調描繪的形象;(4)、戲言寓諸幻筆。
9、論述《金瓶梅》的藝術成就。(P174-178)
   (1)、寄意于時俗;(2)、從歌頌到暴露;(3)、人物性格的立體化;(4)、網狀結構;(5)、妙在家??陬^語。


清代文學近代文學
二、名詞解釋
1、神韻2、“一人永占”3、聊齋志異4、桐城派5、陽湖派6、宋詩派7、新文體8、南社9、鴛鴦蝴蝶派 
六、簡答
1、吳偉業“梅村體”敘事詩的特點是什么?
2、洪昇的《長升殿》有幾條線索?各自表現什么?
3、孔尚任的《桃花扇》最后張瑤星道士喝斥國破家亡后的侯方域和李香君說:“呵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家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么?”這番話的意義是什么?
4、《聊齋志異》的結構模式是什么?
5、《聊齋志異》狐鬼花妖精怪形象的社會意義和文學意義是什么?
6、《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表現在哪些方面?
7、《紅樓夢》“好了歌”說明了什么?
8、桐城派奠基者方苞主張的“義法”內涵是什么? 
七、論述
1、《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
2、《儒林外史》描寫周進和范進形象的意義是什么?
3、論《紅樓夢》寶黛愛情的悲劇及其意義。
4、論《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形象。
5、論《老殘游記》的藝術特色。
二、名詞解釋
1、神韻:指詩歌的含蓄深蘊,言有盡而意不盡。
2、“一人永占”:清初戲曲家李玉早年的代表作品,即《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四劇的合稱。
3、聊齋志異:清代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蒲松齡。它主要敘寫神仙狐鬼花妖的故事,以人入幻境幻域或異類化入人間等奇異的故事,抒發自我的情懷,寄托憂憤。
4、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由安徽桐城人方苞開創,同鄉劉大櫆、姚鼐繼承并發展。方苞為文主張“義法”,為文有物且有技巧;劉大櫆則發展為“義理、書卷、經濟”,并重為文的“神、氣”;姚鼐則主張道與藝合、天與人一,講究“義理、考據、詞章”。它們對其后的散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陽湖派:陽湖派是桐城派的分支,因其代表人物惲敬和張惠言是陽湖(今江蘇武進)人而得名。他們專心治顧不古文,但不受桐城派古文的束縛,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辭賦,以博雅放縱取勝。

侵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史筆記
文學知識集錦(擴寬知識面)
南開大學古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1998-2015)
中國古代文學復習資料
蘭州大學歷年古代文學考試真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平罗县| 枣阳市| 崇仁县| 双流县| 东明县| 宁河县| 江安县| 河北区| 芦山县| 肃宁县| 兴宁市| 太仆寺旗| 元朗区| 舟山市| 四川省| 刚察县| 开鲁县| 清丰县| 仲巴县| 延庆县| 太仓市| 项城市| 勐海县| 屏东市| 晋城| 蓬莱市| 临高县| 青海省| 台湾省| 定日县| 娱乐| 清水河县| 玉山县| 乐清市| 德安县| 芦溪县| 宿迁市| 灵丘县| 卓资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