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座驕傲而又難以承受衰落之輕的城市。
洛陽的驕傲,來自于十三個朝代的繁華煙云,來自于牡丹花開的富貴靈氣,或者源自道學、理學等發祥地的大智慧。
洛陽,真可謂被深深打上歷代王朝烙印的中國之城。
在洛陽這座城市,記載著太多的輝煌和榮耀;歷史上洛陽曾6次進入世界最大城市之列,最興盛的隋唐時期,城市人口就超過百萬。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是聞名世界的'路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已有4200年建城史的洛陽城,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而分布于洛河之濱的五大都城遺址,則無聲地訴說著這座歷史名城的盛衰興廢。
應該說,洛陽能有如此之高的歷史地位,是和中國古代文明產生、發展的進程密切相關的。
在黃河流域,有以洮河為中心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有以渭河為中心包括豫西北和晉西南)的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三里橋文化和客省莊二期文化;有以豫中為中心的裴李崗文化、大河村文化、王灣三期文化等等。如此繁復的史前文化譜系,顯示出中國古代文明本土起源和多中心發展的基本特點。
然而,考古材料又表明,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還是有著先后主次之分的。
當其他地區還處在銅石并用時代晚期、露出文明之曙光時,以嵩山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夏人,已經率先跨入青銅時代,建立起早期的奴隸制國家。
根據文獻記載,夏人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嵩山周圍和伊、洛河流域,他們能夠走在史前各文化的前列,首先得益于他們地處旱地農業起源的中心地區,這里的氣候、土壤和植被狀況,特別適合粟作農業的發展,從而為社會生產持續而高速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由于在地理上處于史前文化體系的中心位置,所以他們易于受到周圍文化的激蕩和影響,能夠從許多方面吸收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先進因素,從而在邁向文明的進程中保持領先位置,發揮主導作用。
夏人立國后,今洛陽一帶逐漸成為其政治中心。《逸周書-變邑篇》云:'自治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說明夏人的都城,就在伊、洛河流域,在今偃師市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基本可以證明上述說法無誤。
與此同時,洛陽一帶也成為當時最大的一處文化中心,被譽為中國先民心靈思維最高成就的《河圖》、《洛書》,相傳就出自這里。在以后的歲月中,洛陽又成為周公'制禮作樂'的地方,成為佛教在中土的傳播中心。道學、經學、理學等等,也都與洛陽有密切的關系。
正是由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成為并且長期保持了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它便在歷史上扮演了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成為統治天下和壟斷文化之正統與正宗的象征。這種象征意義是其他任何一處古都所沒有的,洛陽因此而擁有一種極為長久和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它能在漫長的歲月中多次被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者選為都城,與此不無關聯。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的詩句,很好地表達了視洛陽為華夏文明根源的社會公識。在中國古都當中,唯獨洛陽擁有、享有這份榮譽。
洛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其高度的戰略價值,是這里屢為國都的又一重要原因。
從宏觀上觀察,洛陽處于黃河流域的中部,北依邙山,可通幽燕;南對伊閾,可達江漢;西控澠崤關中,東與黃河下游的大沖積扇相接,適扼我國古代東西南北的交通要沖,因其四至的道里相差無幾,自古號稱'天下之中',現今人們所說的'中國',最初即是指洛陽一帶而言。
因此,古代的洛陽確有居中御外之便。
從洛陽周圍的地理環境來看,這里是一個小盆地,黃河及太行山構成了它的北部屏障;在其南部今嵩縣境內的崇山峻嶺中有'三涂'之險;西南部今盧氏縣境內有熊耳山、東南部今登封縣境內有嵩山;在其西部的豫西山地中有函谷、崤底二關;在其東部,是連綿起伏的丘陵,虎牢、成皋兩關雄峙,構成了一道嚴密的防線。
所以,洛陽在軍事上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
對于洛陽在地理上的優勢,古人早就有了明確的認識。《史記-周本紀》載:武王滅商后,曾在洛陽營建了一座供周人居住的城邑,但在回到鎬京后,他仍然為東方局勢不穩而寢食不安,竟然到了'自夜不寐'的地步,最終武王做出了遷都洛陽的決策。
他對周公說:'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天室。'對洛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戰略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
洛陽歷史悠久,名稱曾幾度更改。據《尚書-禹貢》載,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洛陽屬豫州。
夏朝屬斟鄩部之范圍,商朝歸西亳之屬地,西周稱之為洛邑、新邑、大邑、天室、中國等。戰國時始稱洛陽。西漢末年稱宜陽,東漢改稱雒陽。曹魏、西晉、北魏復改洛陽。隋煬帝時先后稱東京和東都。唐朝稱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五代時后梁稱西都,后唐稱雒京,后晉和北宋稱西京。明朝因避光宗皇帝朱常洛之諱改洛字為雒。清以后仍稱洛陽。
變更的是洛陽的名稱,不變的是一個帝都的歷史宿命。
地處洛陽郊縣郾師的二里頭遺址,是洛陽的前世。商代早期曾在二里頭建都,后來一次又一次(共達八次)遷走。而洛陽城的興建則是從周武王滅殷后營建洛邑開始。西周成王繼位后,曾將象征王權的重器九鼎遷于此。自此,康、昭、穆、共、懿諸王均曾在這里居住過,洛陽已成西周王朝的東方重鎮。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共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東周末,王室在洛邑之內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小國,直至公元前257年和公元前250年為秦所滅。
西周時期的洛陽'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農業、手工業、商業、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今老城瀍河西岸發現有大規模的青銅冶鑄作坊,采用豎式鼓風爐進行熔煉,鑄造工藝流程復雜,充分說明了當時手工業的發達。商業經濟也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為四方貢納的集中點和商品貿易聚散地,'喜為商賈,不好仕宦'成為洛陽人一種風尚。
與此同時,洛陽成為了'百家爭鳴'的場所,是道學的發源地、儒學經典的集散地和合縱家的故鄉。老子在洛陽管理周朝的圖書典籍,相傳今洛陽東關大街中通巷老君祠是老子為周史官時故居,祠內有明刻《老子故宅》碑。孔子公元前519年入周問禮于老子傳為佳話,今洛陽東關大街尚有明末洛陽知縣杜汝明樹的《孔子入周問禮處》碑。被后人稱道的蘇秦'頭懸梁,錐刺骨'故事就發生在洛陽,蘇秦故居在今洛陽東南太平莊,其墓地在張蘇寨北。
可以說,洛陽的驕傲,來自于十三個朝代的繁華煙云,來自于牡丹花開的富貴靈氣,或者源自道學、理學等發祥地的大智慧。
這種驕傲,其傳承的是中原文化的積淀和底蘊,而難以掩飾的則是帝都斜陽的落寞與憂傷。盡管牡丹富貴依舊,龍門石窟的歷史塵煙仍在。
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城市的印記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那是東都大火帶來的洛陽的傷痛,中國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不斷損毀與不斷重建的歷史。中國歷史上動亂頻仍,朝代更替頻繁,城市尤其都城所遭遇的破壞極為慘烈。這在洛陽表現得特別典型。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的歷次大動亂,中原河洛地區幾乎都在動亂的中心,興與廢,在洛陽城市發展史上,交替出現,代代輪回。
東漢末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下令焚毀洛陽宮殿與城市,派呂布開挖邙山帝陵,取其財寶;脅迫洛陽數十萬戶居民遷徙長安,沿途白骨累累,十室九空。
昔日繁華的宮殿與城市,成為荒草掩埋的廢墟。后來當曹植路過洛陽時,這種局面還沒改變,曹植觸景生情,賦詩一首曰:
步登北邙坂,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碩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游于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之后不久,曹操縱兵又一次盜掘邙山陵墓,取財寶以充軍費。西晉的八王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都使繁華壯麗的洛陽城變成一片廢墟,人文薈萃的河洛盆地,成為人間地獄。
洛陽在動亂年代多次被人為毀滅的慘痛歷史,頻繁記錄在各朝史書上,讀來令人觸目驚心。
宋代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曾經在宋王朝的西京洛陽,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他面對洛陽周圍歷朝歷代留下的一片片都城廢墟,發出歷史的感慨:'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由夏商到隋唐五代,洛陽城屢建屢毀,最后終于逐漸衰落。
北宋時,洛陽還保有西京的地位(國都汴梁稱東京),但到明朝、清朝,隨著氣候的演變,黃河流域經濟文化急劇衰落,洛陽逐漸淪為一個縣級城市,人口只有幾萬,城墻內面積只有1.96平方公里,只及隋唐洛陽城的二十四分之一。昔日無比繁華的都城建筑,在地面上基本都消失了。
現如今,洛陽只剩下一座老城,成為古洛陽的縮影,其中東、西、南大街是洛陽舊城傳統風貌保留較為完整的地段。透過它們,我們還能依稀看到那些歷史的陳年舊影。
好 文 推 薦
1、生活|什么才是“極簡主義”生活方式?
蘇格拉底說: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越近似神。……每個人都知道生活只要簡單就快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
2、戀愛|江湖把妹指南 教你七夕如何談戀愛?
愛情是什么?愛情就是一物降一物……沒有最完美的情人,只有最合適的愛人……幸福源于正確選擇。什么叫天生一對?就是ta的缺點你也愛!
△
3、開封往事|此城只堪成追憶 世間已無開封城
曾經的繁華,剎那間是殘垣廢墟,當年的血淚,最后是只語片言,通通掩埋在千年的浮塵之下,消失在遙遠的時空當中。千年后,帝都最后還有什么?
△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