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書
亦稱“楷書”“正楷”“真書”。字體名。為了端正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由隸書發展演變而成。始于漢末,為魏晉通用至今的一種字體。筆畫平整,形體方正,故名。《宣和書譜》稱:“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染為正書。降及三國鍾繇,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于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楷書
即“正書”。
□正楷
即“正書”。
□真書
即“正書”。
□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暉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俱備。”
□榜書
亦稱“榜署”。泛指書寫于匾額上之大字。古稱“署書”。漢代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今亦稱“擘窠書”。
□署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擘窠書
大字的別稱。古人寫碑為求勻整,有以橫直界線劃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顏真卿《乞御書放生池碑額表》稱:“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鐙,大筆大書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書
書體名。①以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以漆為之,故名。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漆書壁經。”②書法形體。清代金農把字的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似用漆帚刷成。
□飛白
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進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后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并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干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
□瘦金書
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徽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家法,自號“瘦金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初為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近人葉昌熾《語石》稱其書:“出于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指書
亦稱“染指書”。用手指蘸墨作書,故稱。北宋時已有。馬永卿《懶真子》載,“溫公(司馬光)私第在縣宇之西北,褚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微曲,染墨書之。”學習指書須在筆書具有相當造詣后攻習。
□院體
書法術語。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北宋黃伯思題《集王書圣教序》稱“《書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跡咸萃其中。’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然近世翰林侍書輩多學此碑,學弗能至,了無高韻,因自曰其書為院體。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學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嘗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語此。”
□經生書
書法術語。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后人襲稱之“經生書”,則含有貶意。
□六分半書
清代鄭燮(板橋)法書的別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謔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南北派
南宋趙孟堅《論書》“晉、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樸,有隸體,無晉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則明確分正書、行草為南北兩派,稱:“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南派由鍾繇、衛瓘及王羲之,獻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鍾繇、衛瓘、索靖及崔悅、戶諶、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歐陽詢、褚遂良。南派不顯于隋,至貞觀始大顯。”又稱:“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并稱:“至唐初,太宗獨善王羲之書,虞世南最為親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時王派雖顯,縑楮無多,世間所習猶為北派。趙宋《閣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說,在晚清頗具影響,但據近代考古發現的南北朝書跡,雖體勢多樣,性情有別,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異。然自阮元倡南北書派之說后,遂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執筆法
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鉤)、單苞(即*單鉤)、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傳自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壓、鉤、格、抵)。經歷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咸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
□撥鐙法
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拔燈芯的。主要有二說。一、《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韞《撥鐙序》語:“鐙,馬鐙也,蓋以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于撥動矣。推、拖、撚、拽,訣盡于此。”二、《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鉤、格、抵,用筆雙鉤,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但《唐詩紀事》及《宣和書譜》所記陸希聲五字執筆法并無“撥鐙法”字樣。案林韞的運指四字訣和陸希聲的執筆五字法系兩種不同含義的方法。不少學者對執筆法多主陸說。
□雙鉤
書法術語。①復制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南宋姜夔《續書譜》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陸游有“妙墨雙鉤帖”詩句。②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鉤字寫河上公注《道德經》,筆墨精細,若游絲縈繞,孤煙裊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布勻穩,風味有余。③執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鉤”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