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
從廣義來講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均屬于基督教。中文的“基督教”一詞有時被用于專指基督新教,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現象。事實上基督教分為不同教派,最主要的三大教派就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除此以外,還有基督教馬龍派。
基督教三大教派和基督教馬龍派均信仰《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即《圣經》,但各教派的《圣經》又不完全一樣。每個教派在“新約”、“舊約”的章節(jié)安排與長短上各有不同。這就形成了基督教各教派分立的原因之一。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基督教是起源于猶太教的。基督教的《舊約全書》便是承襲自猶太教的《希伯來圣經》。雖是承襲,《舊約全書》與《希伯來圣經》也不盡相同,并且連書目順序也有差異。
《舊約》是耶和華也就是上帝與亞伯蘭的約定。上帝與亞伯蘭約定帶領猶太人建立屬于自己的幸福家園。而猶太人幾經波折無法如愿。后來猶太教的許多先知重新加強了對耶和華的信仰,使耶和華成了普世的神。
耶穌對教會的管理也與艾賽尼教派相似。耶穌所宣講的十種福音也是受艾賽尼教派的影響。《新約全書》便是基督徒與他們所信仰的神子耶穌基督達成的新契約,區(qū)別并取代耶和華與亞伯蘭定立的舊約。新約分為福音書、保羅書信、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部分。其中福音書被認為是記載耶穌言行和生平的章節(jié)。
本身,基督教就產生在耶路撒冷的猶太社會。也就自然會受到猶太教的影響公元1至5世紀,基督教由猶太地區(qū)向羅馬人統治的歐洲地區(qū)傳播,最終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宗教。
天主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公教也稱羅馬正教。中國人根據明末耶穌教會的翻譯,稱之為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是取自中國一句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的意思。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它與西羅馬在政治、文化、語言、社會、傳統等多方面的分歧影響了基督教,使其形成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東西兩派長期為教會的最高權力和教義問題爭論不休。終于在公元1054年正式分裂。東派強調自己的正統性,成為東正教,西派強調自己的普世性,成為公教(就是天主教)。
天主教在中世紀深入歐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倫理、學術、法律、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中世紀的整個歐洲形成了以神圣羅馬帝國為首的皇帝勢力與羅馬教皇為首宗教勢力聯合統治的二元制社會。
公元16世紀,伴隨文藝復興運動及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的萌芽,反對教會奢侈之風與繁復禮儀的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從中又分裂出與羅馬教廷脫離關系的新教各派。比如清教、英國國教等。這首先從政治上表明歐洲各強盛起來的諸侯國紛紛要求獨立,與羅馬教廷和神圣羅馬帝國脫離關系,并不在受羅馬教皇的經濟控制。為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除障礙,積蓄資本。
可以說新教,也就是中國通常稱之的基督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在宗教價值觀上改變的產物。
在公元前140年,身為猶太人的瑪加伯家族發(fā)動起義,趕走敘拉古王朝的希臘統治者,建立哈摩斯王朝。至此,猶太人對《希伯來圣經》的理解和政治立場發(fā)生分歧,分化為強調律法傳統的法利賽人和以祭司長為中心的撒都該人。
此外,還有拒絕耶路撒冷祭祀權威的猶太人在曠野組成艾賽尼教派。艾賽尼教派根據彌賽亞的預言“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在死海附近的曠野建立教團,信仰末日近了最后的正邪之戰(zhàn)即將發(fā)生。通過洗禮可以獲得重生并由圣靈帶入神的真理,在神的律法前持有真摯和謙遜的態(tài)度可以免去原罪,凈化肉體。艾賽尼教派也信仰彌賽亞的降臨和死人復活。艾賽尼所描繪的彌賽亞成為至高者的兒子,建立了永恒的王國,用真理審判一切,戰(zhàn)爭也將停止,神給予他勇氣,天國和地上都聽從彌賽亞,他擁有拯救世人的能力并將福音傳播給他們。彌賽亞就是后來對耶穌形象刻畫的原型。
聯系:
1.基督教是一個總稱,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是三大分支,在我國習慣上稱基督新教為基督教。
2.三者都相信耶和華是唯一真神、耶穌基督是救世主。
3.三者都相信原罪,相信基督的死為世人贖了罪。
4.三者都相信世界將有末日,屆時所有人將復活,接受神(天主、上帝)的審判。
5.三者都以《圣經》即新約舊約為經典。
區(qū)別
1.歷史不同。
最初基督教只有一個教會,1054年西部、東部教會分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自稱“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稱“正教”即東正教。
16世紀,西歐和北歐發(fā)生宗教改革運動,從天主教中分離出革新教會,統稱基督新教。
2.教會形式不同。
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統一的教會,自稱“至圣、至公、至一,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羅馬教廷為世界天主教中心。
東正教原有以居士坦丁為中心的統一教會,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各國教會不相統屬,但駐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君士坦丁牧首保留“普世牧首”的稱號。
新教從產生即無統一教會,主要的新教派別有加爾文宗、路德宗、英國國教(圣公會)等。
3.宗教語言不同。
天主教以拉丁語為宗教語言,但現在也允許各地以民族語言祈禱。
東正教最初以希臘語為宗教語言,但因為現在已不存在統一的東正教會,所以一般用各民族語言。
新教從產生之日即主張用各民族語言為宗教語言。
4.對教會與神職的認識不同。
天主教、東正教認為,人必須通過教會并由神職人員才可以與神溝通,故教會與神職具有神圣性。
新教則認為,人可以憑借信仰與神溝通,不必通過教會與神職人員,教會只是教徒的團體,神職只是承擔教會工作的教徒。
5.對神職的要求不同。
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不可以結婚。
東正教原也如此,但現在已不嚴格。
新教的神職完全可以結婚。
天主教、東正教神職須為男性,女性只可為修女。
新教女性也可以為神職。
6.神職的稱謂不同。
天主教為教宗(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主教、神父。
東正教為牧首、神父。
新教稱牧師、長老(加爾文宗)。
7.對圣母、圣徒的認識不同。
天主教、東正教崇拜圣母瑪利亞和圣徒,教堂設圣母、圣徒像。
新教認為圣母、圣徒都是人,不能崇拜,設置圣像是偶像崇拜,有悖《圣經》。
8.圣事不同。
東正教、天主教有7件圣事,即圣洗、堅振、圣體、告解、神品、終傅、婚配。
新教只保留了兩件圣事:圣洗、圣餐(圣體)。
9.儀式不同。
天主教舉行洗禮時采取注水式(往頭上倒水),舉行彌撒成圣體時用無酵餅,神職人員領圣體、圣血,信徒一般只領圣體,祈禱時劃圣號以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劃十字。
東正教舉行洗禮時采取浸水式,舉行彌撒成圣體時用發(fā)酵餅,神職人員和信徒領圣體、圣血,祈禱時劃圣號以3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從右向左劃十字。
新教的洗禮一般是注水式,有時也采取浸水式,圣餐是紀念式的,不像東正教、天主教那樣認為基督體血的真實臨在,祈禱時不劃圣號。
10.節(jié)日不同。
東正教的一些節(jié)日與天主教節(jié)日大體相同,只是稱呼上有區(qū)別。
天主教的節(jié)日分為四大節(jié)日(也稱四大瞻禮,即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圣神降臨節(jié)、圣母升天節(jié))、一般節(jié)日(如耶穌升天節(jié)、主顯節(jié)、天主圣三節(jié)、預報救主降生節(jié)、耶穌圣體圣血節(jié)、耶穌圣心節(jié)、普世君王節(jié)、圣母無染原罪節(jié)、天主之母節(jié)等等)、圣徒們的紀念日等,最大最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復活節(jié)。
新教只有復活節(jié)和圣誕節(jié)。
11.歷法不同。
天主教、基督新教用公歷。
東正教用儒略歷。
12.《圣經》的版本不同。
東正教和基督新教對于舊約中的《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傳》(上、下)、《智慧書》、《德訓篇》、《巴路克》認為是次經,不予收錄。
天主教則完全采用。故天主教版《圣經》比東正教、基督新教的《圣經》多7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f0b44b0102vh3e.html 轉載
教你看教堂—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 以及它們的教堂
http://wap.libaclub.com/reply_13_8506241_7440963_1.htm
詆毀和迫害猶太教的開始_神話故事大全
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