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被誤讀的三個詞
第二、開國將軍的回憶,澄清歷史
第三、“磁性戰術”的本來面目和真正的使用者
第四、正視歷史,勿信傳言。
第一、被誤讀的三個詞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三星上將李奇微是繼麥克阿瑟之后的第二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因為摸清了我軍的戰術特點和存在的弱點,從而制定出了專門針對我軍“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的“磁性戰術”。
什么是“磁性戰術”呢?就是李奇微利用我軍在作戰中的因為機動能力差的弱點,以少數兵力和我軍保持接觸,掩護主力部隊后撤并建立新的陣地。特別是此人抓住了我軍徒步一夜只能前進20—30公里的特點,他充分發揮美軍機械化和摩托化裝備的優勢每次也后撤20—30公里。當我軍進行了一夜的行軍之后,“聯合國軍”主力的新陣地也剛好建立完畢。這樣一來,我軍以疲憊之軀攻擊嚴陣以待的敵人,便很難獲得有效戰果。出奇制勝的優勢便大打折扣,擅長的運動戰便打得更為艱難。
這些都是坊間一些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書籍里慣用的話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拿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來佐證。說什么當奔走一夜的志愿軍進入“聯合國軍”預設陣地后,不僅攻勢停頓,反遭對方炮火殺傷。待志愿軍撤退時,“聯合國軍”便全面反撲,美軍的裝甲部隊沿著公路向志愿軍后方穿插、空降部隊傘降到各個山頭、橋梁要點,和地面步兵齊心協力,“齊頭并進”戰法和“磁性戰術”結合使用,發揮了巨大作用。
似乎“磁性戰術”所向無敵!
當我們只要看到類似抗美援朝戰爭或朝鮮戰爭之類的書籍時,總會看到“磁性戰術”、“禮拜攻勢”、“月夜攻勢”這類詞語。于是很多讀者朋友便會認為李奇微創造的“磁性戰術”,成為了對付我軍的有效手段。
然而筆者想說的是,這里面的水分實在太大了,大到連李奇微本人都不敢承認!
不信你可以看一遍《李奇微回憶錄》,你會吃驚地發現,什么“磁性戰術”、“月夜攻勢”、“禮拜攻勢”這些詞居然都找不見。如果李奇微還活著,估計看到這些詞后一定會想方設法來找這些詞的發明者們,說上一句:“謝謝你們的吹捧,但不要太過了,要尊重歷史!”
第二、開國將軍的回憶,澄清歷史
不光是李奇微沒有這么說過,一些參加過戰爭的我軍著名戰將也沒覺得所謂的“磁性戰術”有專家說得那么神乎其神。
開國少將、曾經是志愿軍第39軍116師師長的汪將軍,全程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至第五次戰役。
汪將軍曾在他的回憶錄里談到過第二次戰役中39軍追擊美25師時的情況。
“敵人撤退時的戰術是以坦克分隊在撤退的公路,特別是山谷中的公路上展開,以火力和裝甲組成防御,后面以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阻擊。我追擊部隊接近后,以坦炮組織壓制,以空軍掩護,在白天的條件下,我軍只有挨打的份。用什么還擊敵人?而每到黃昏,敵機械化部隊只需1-2個小時的時間即可后撤30-50公里的距離,而我軍要追擊,又得一夜的時間才能趕上。天亮了,敵人又像前日如法炮制,我能奈何敵人?”
為了增加真實性,汪將軍還專門標注了一下,說:
“這是這次追擊中我親自的經歷,我親自看到敵人是如何阻擊的,我曾親自命令先頭步兵分隊停止無畏的進攻的;也曾想翻山包圍敵人,可是未等我步兵爬上山去,敵人坦克只幾分鐘就遠走高飛了,又怎能奈何敵人?”
汪將軍對這次的行動的總結是:
“難得的戰機,永遠的遺憾!”
認真看完以后,是不是覺得美25師這種打法和“磁性戰術”如出一轍?而從時間點看,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是麥克阿瑟,指揮前線作戰的是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
而李奇微還在華盛頓當著他的陸軍副參謀長,朝鮮前線的美軍部隊和他根本沒有任何關系。而美軍的傳統中,似乎也沒有一個和前線部隊毫無關系的將軍可以制定戰術戰法。1950年12月23日,沃克死于車禍后,李奇微才奉命緊急前往朝鮮戰場。
事實再一次證明,“磁性戰術”的套路,美軍早在李奇微上任前就開始用了。
這其實并不奇怪,如果足夠熟悉歷史,你就會發現這和古代游牧騎兵的戰術比較類似。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也就十幾萬人,如何能夠打敗歐亞大陸上的40多個國家?那就是利用騎兵的機動靈活的優勢,邊打邊撤,消耗敵人的戰力,待機反撲。1937年的馬家軍也用過!而在朝鮮戰場上,美軍一是擁有絕對優勢的火力,二是機動性也很優越。無論如何不會蠢到等李奇微上任后才聽他的指揮。不然如何解釋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已經陷入志愿軍包圍中的美軍還是大部分逃脫的事實?
第三、“磁性戰術”的本來面目和真正的使用者
那么李奇微上任后的所謂“磁性戰術”究竟有何特點?
1、這種戰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是在美軍進行機動防御戰斗時進行戰場退卻和撤出戰場時使用!
眾所周知,朝鮮戰爭進入抗美援朝階段,美國人就有點心有余悸,遲遲不敢增兵前線。也就是說,在整個抗美援朝階段,美軍在前線的兵力是不足的,別的國家軍隊根本起不了主要作用。
第一次、第二次戰役時的美軍兵力密度算是歷次戰役中最小的,呈梯隊部署。平均下來第8集團軍每個師的正面也達到了18-25公里,最寬的地方達到了38公里,而縱深只有9-19公里。這種正面寬大、縱深薄弱的態勢給了志愿軍以穿插分割、迂回包圍打運動戰的良機。對于美軍來說,一旦攻擊受挫、陣線被志愿軍撕裂,想要撤退的時候,想要把部隊收攏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李奇微正是總結了這一特點,制定出了機動防御的措施,所謂的“磁性戰術”正是主要手段。充分發揮海陸空立體的火力優勢,攔截潮水般追殺而來的志愿軍部隊,掩護主力部隊順利撤退。這也正是李奇微高明的一點,即便是防御戰也需要掌握主動權。當然,任何一個優秀將領和強軍大國,都要保持此種軍事思想。
既然是爭取主動權,當發現對手的攻勢受弱后,己方力量還在,自然會迅速進行攻防轉換。從這個意義上說,“磁性戰術”確保了美軍的順利撤退,同時也為反擊創造出了有利條件!畢竟作為全球頭號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軍隊,美軍并不缺乏人才和實力,發現志愿軍弱點,及時總結經驗,拿出應對手段,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所不同的是,第一、二次戰役中的第8集團軍一是對志愿軍實力估計出錯,二是己方戰線過長、兵力不足,所以還達不到機動防御并轉入反擊的效果。而沃克又倒霉透頂,沒看到希望自己先掛了。這才成就了李奇微!
2、李奇微并沒有真正使用過“磁性戰術”
筆者這個觀點相信應該會顛覆不少讀者的認知,別急,慢慢往下看。
李奇微初到朝鮮戰場接替沃克的第8集團軍司令職務后,總共指揮了兩次戰役。也就是我方所說的第三次、第四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前“聯合國軍”士氣低迷,李奇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扭轉過來,而且布置了幾道防線。然而志愿軍攻勢迅速,李奇微還沒來得及使用“磁性戰術”,漢城就丟了,“聯合國軍”一路狂奔到了三七線附近。
第四次戰役則是李奇微指揮下的進攻戰,完全是火力覆蓋、坦克開道、步兵跟進,根本談不上機動防御式的“磁性戰術”。這一仗打完,李奇微因為推進到三八線的功勞取代了驕橫的麥克阿瑟當了總司令,第8集團軍交由范弗里特指揮。由此可見,李奇微任內,根本沒有搞過機動防御,“磁性戰術”也就談不上是美軍的主要戰術手段了。
當然,李奇微當第8集團軍司令100多天的時間里,總結出了志愿軍的行動特點和戰術短板,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手段。換句話說就是為“磁性戰術”的實施創造了條件,成就了范弗利特。不只是李奇微腦子靈光,這段時間里戰場態勢也出現了一些有利于美軍的情況。那就是戰場空間縮小,美軍兵力增加。美軍的防御正面和防御縱深相比第一、二次戰役時有了大幅度的縮小和擴大。比如此時美軍步兵師的防御正面僅為10—12公里,縱深則達到16—30公里。
這樣一來,美軍的兵力火力都相對集中了,防御更有彈性。第一梯隊進行防御作戰時,預備隊迅速設置預設陣地,保障第一梯隊撤退。同樣,撤退到預設陣地的第一梯隊也可以掩護頂上去的預備隊進行同樣的行動,兩個梯隊交替配合進行機動防御作戰,完成反攻的準備,這才是“磁性戰術”真正的價值體現!
3、真正使用磁性戰術的是范弗里特
英雄所見略同!為進攻戰斗創造條件的機動防御不只是美軍一家的戰術,志愿軍也同樣使用。第四次戰役對于志愿軍來說就是一場典型的機動防御作戰,消耗了敵人的力量,同時為第3、19兵團入朝并初步完成作戰準備提供了條件。彭德懷于是決定剛結束第四次戰役馬上動用新部隊發動進攻性的第五次戰役。
而此時履新第8集團軍司令的范弗里特享用前任的總結成果,也完成了進行“磁性戰術”的必要條件。
秉承李奇微“縮小正面、加大縱深”的戰術原則,范弗里特將主力部隊配置在一線,一部兵力配置在縱深。志愿軍的攻勢行動開始后,一線的主力部隊在縱深部分兵力的掩護下邊打邊撤。承擔掩護任務的部分兵力在不被吃掉的前提下保持與志愿軍進攻部隊的接觸,同時充分發揮航空兵、炮兵、坦克等一切火力優勢,最大限度的消耗志愿軍的力量,不使其接觸主力,也不使其吃掉掩護部隊。而走在最前頭的主力部隊則抓緊時間重新部署,創造反攻條件。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基本上就是美軍主力撤退、偏師掩護,創造條件。第二階段趁著志愿軍主力東調的機會完成了實施“磁性戰術”的一切條件。趁著打完第二階段作戰的志愿軍力量衰竭之際發動了進攻性質的第三階段作戰。
由此可見,所謂的“磁性戰術”成于李奇微,用于范弗里特。
第四、正視歷史,勿信傳言。
專家們創造出來的“磁性戰術”一詞實際上是機動防御作戰的一種方式,無論是我軍還是美軍都非常了解其精華所在。戰爭初期,美軍因為兵力不足無法充分發揮機動優勢和火力優勢創造出使用“磁性戰術”的最佳條件和時機。李奇微通過總結前任的經驗教訓、摸索志愿軍的優缺點、把握戰場態勢,將美軍的機動和火力優勢結合在了一起并創造出反攻條件。而他本人并沒有搞過更沒有發明“磁性戰術”這個詞匯。
李奇微創造出來的條件被范弗里特運用,占了點便宜。
最后再多說一句,不僅“磁性戰術”不是李奇微發明的詞,什么“月夜攻勢”、“禮拜攻勢”這些光鮮亮麗的詞匯也不是出自此人之口,希望讀者朋友不要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