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不來主動認識她,她就絕不會主動去和別人打招呼;認識的人不聯系她,她就絕對不會主動找對方。即使是和朋友吵架了,她也幾乎不會做那個主動言和的人。
她在感情里也這樣嗎?是的。
當她遇見了心動的人,一定會選擇遠遠地觀望,哪怕別人已經主動示好了,只要不是明確地表白,她都會裝作不知道,她的口頭禪是:“他喜歡我嗎?沒有啦!我感覺你們誤會了。”“他沒有明確說喜歡我呀!也許他只是對朋友也那樣吧。”
在人際關系中、生活中、職場中、情感中,她既不會為自己主動爭取機會,也難以去解決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危機和矛盾。
這看似是一種“看淡生死”的佛系狀態,但其實小娟自己卻很苦惱。
她找到我尋求幫助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我討厭自己這個被動的樣子,我好羨慕那些會主動的人!她們想要什么就自己去爭取,想談戀愛就談戀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我卻做不到……”
在生活中,有一群和小娟相似的人,她們既無法主動,又討厭自己被動,今天我們就來走近情感被動的人。
小娟是很典型的“社交焦慮者”,林恩·亨德森博士曾經對社交焦慮者作了定義: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極評價而對社交產生不舒服、恐懼的情緒,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現出退縮、回避行為。對她們而言,主動是一件操作門檻很高的事情。
社交焦慮者在社交過程中還常常經歷著一種趨避沖突(可以理解為既想趨近又想逃避的心態),她們會很想跟他人親近,制造連接,卻又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對自己做出負面的評價。
小娟就是這樣,她跟我分享過一件事:
前兩年有一個男生向他示好,男生是他隔壁部門的同事,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有了交集。
她心里其實挺想跟那個男生接近的,因為她覺得那個男生很陽光,說話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每次刷到男生發朋友圈,想點開頭像發條信息問問人家在干嘛的時候,會擔心別人覺得自己煩。
白天發,怕人家覺得自己閑著沒事做;晚上發,又怕人家誤會;早晚不發,中午發,又擔心影響人家午休……
最后過了三個月,手機聊天還停留在空白的界面,一句話也沒有主動跟男生講過,后來男生跟同個部門的一個女生在一起了。
一年后,男生離職了,有同事告訴她,其實那時候男生是喜歡她的,但覺得跟她沒戲了,才接受了那個女生。
這件事對小娟打擊很大。
錯誤的歸因方式也是被動人群的特點,她們對外界負面消息的歸因,往往是向內的。
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際互動中出現了一個不好的、負面的信息,她們總是傾向于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
舉個例子,小娟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一個男生搭話了,但對方當時其實正在思考報表文件的事,所以比較平淡客氣地回應了她,小娟就會傾向于把對方平淡的回應解釋為“一定是我太無趣了他才不想跟我聊天”!并且她們會把以前的失敗經驗全部歸總,形成一種“我很無趣,所以我找別人搭話總是失敗的”的錯誤認知,導致未來更懼怕主動。
如果我很被動,該怎么辦?
當時小娟問我怎么辦的時候,我先回問了她一個問題:“在問怎么辦之前,你是否有想過,你為什么覺得自己需要變得主動?”
如果被動是一個能讓我們覺得很舒適的狀態,并且沒有給感情和生活帶來太多的困難和障礙,那么我們大可不必學習主動。尤其是不要跟風,不要被所謂的“新時代女生應該學會主動!”等標題影響,如果我們不是發自內心地認可這件事,并且有很強烈的自我改變意愿,那還是保持原樣會好一點。
因為主動被動就像性格里的內向外向,沒有好與壞之分,更多地是要學會如何去適應你所在的環境。
1、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克服恐懼,多積累正面經驗。
我給小娟布置過一次作業,是一個月內主動和10個陌生異性進行互動(認識方式不限、互動話題不限、對方條件不限、互動時間長短不限)。
她硬著頭皮做到之后,和我分享她的感受,她說:“其實到第9個人的時候,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不再那么緊張了,心里有一種‘大不了就被人討厭,反正以后也見不著他’的感覺。”
一個月之后,沒想到10個人最后有5個都在主動追求她。
2、允許自己空出一段改變的時間。
我曾經也是一個很不愿意主動認錯的人,即使內心十分后悔,嘴上也硬的很,心里總是希望對方能給個臺階下。
直到有一次,我和一個好朋友發生了爭吵,冷戰了十幾天,我知道我還有一個月就要出國留學了,我不想給自己留遺憾,最終我試著給他寫了一封簡短的道歉信,發送完之后我甚至把手機關機了半天,不敢打開看。
沒想到第二天我再見到他,他很開心地跟我打了招呼,并且請我吃了早餐,三年后我回國了,他仍然是我的好朋友,來機場接我,我很感謝他。
在那之后,我也沒有馬上變得很主動,到了國外,認識了新的朋友和伙伴,每一次有不愉快或小矛盾,可能5次我才會去主動緩和1次。
因為我覺得我很難做到每次都能夠跨出主動的第一步,所以我允許自己有一段改變的時間,我知道哪樣做是對的,但我允許我自己慢慢去做到。
經過了很久,我終于能自然地去主動求和、道歉,這都要歸功于我沒有在成功之后逼著自己每次都要做到,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去慢慢改變,這很重要!
我們該怎么做才能知曉自己的歸因模式,并把悲觀的部分調整過來呢?
(1)記錄自己的歸因模式
面對不同的事情,每個人的歸因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心儀對象不回微信,有的人認為可能對方在忙,有的人認為可能對方手機不在身邊,也有的人認為可能對方對自己不感興趣。但總體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最常用的歸因方式。
不過想知道自己的歸因模式是什么,我們不能依賴記憶,因為人的記憶非常不靠譜。我們可能想不起來上一次對方沒有反應的時候,自己是如何歸因的,以及產生了什么樣的連鎖反應。
因此,嘗試記錄自己遇到的重要事件、自己是如何解讀的,以及對應的情緒反應是什么,從而將這個過程清晰化,這樣有助于我們覺察自己的歸因模式。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又在把事情想像得很糟糕時,就能夠跳出過往的定性思維,客觀地看待問題。
(2)定期復盤,強化自我意識
當我們明確自己的歸因模式后,就會知道自己是偏向于樂觀的,還是悲觀的。
然后給自己定一個期限進行復盤,分析自己決策的過程,弄清楚引發自己悲觀歸因模式的誘因是什么,有意識地分解影響決定的每個因素。
比如我把對方不回微信這件事,解讀成對方厭煩自己,分解出來的因素有: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魅力的女孩;往往我不回復人家微信都是因為感到厭煩;我曾經因為不識趣地一直發微信,而被拉黑。
當我們分解了這些因素之后,就可以拿來和當下發生的事件作對比。
比如我曾經因為對方沒有反應而一直發微信,最后被拉黑了。這個經歷和當下發生的事情是有區別的,當下我只發了一條微信給對方,并且平常和他也有說有笑。
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客觀地看待當下發生的事件,也許對方只是忙而已。
定期的復盤能改善我們悲觀的想法,從而變得更加主動一點。
自我改變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可能偶爾還會失敗,但只要我們真心認同自己改變的方向,也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相信很快就能走出被動!
作者箴言:擦亮雙眼,是你的火把;堅定自我,是你的盔甲;決心改變,是你的長矛。
作者 | 李洋 持有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婚姻家庭咨詢師,花鎮資深咨詢師,冷愛公眾號撰稿老師。咨詢風格幽默風趣,分析問題一針見血,實戰派導師。致力于研究個人成長與親密關系,長期在外學習薩提亞家庭治療、結構式家庭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情商與愛的能力的學習體系,希望讓每一位投入學習的人擁有愛的能力和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