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42篇/計劃100篇讀毛選心得
——————————————
(字數1291)
1937年8月,教員發表的了《矛盾論》。8個月之后,也就是1938年5月,《論持久戰》發表。
海鍋最近又把《矛盾論》讀了三四遍,理解更加深刻。嘗試著從《矛盾論》的角度來分析《論持久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矛盾哲學,在理論聯系實際中非常值得深思細悟。
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教員客觀分析了中國和日本的狀況及其各自的特點,論述了抗日戰爭必勝的道理。
日本方面:
(1)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其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
一等的。這個基本條件,決定了中國不能速勝。
(2)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性,是退步和野蠻的。
(3)日本相對中國,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戰爭。
(4)失道寡助。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
中國方面:
(1)中國是弱國,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不如日本。
(2)中國有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是中日持久有了最后勝利的可能。
(3)中國是個大國,相對日本,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支持長期戰爭。
(4)得道多助。中國對日戰爭的進步性,獲得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會逐漸超過日本。
(1)從戰爭的一般規律分析日本和中國的力量對比,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2)(3)(4)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
日本“一優三劣”,中國“一劣三優”,戰爭初期,總體上日本強中國弱,中國不能速勝,其優勢中潛藏的力量需經過長期的努力中才能壯大。
中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屬于中國。
這場戰爭的特殊之處在于“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決死戰爭”。這是中日戰爭優劣對比分析的根據。
海鍋百度了一下,在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爆發了昭和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對日本經濟破壞極大,國內階級矛盾激化。依靠侵略擺脫經濟危機的方式并不能阻止國內經濟的衰退。
二、矛盾的“統一性”
矛盾的“統一性”又稱“同一性”,《矛盾論》中用的是“同一性”。其含義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和相互貫通、相互轉化的聯系和趨勢。
《論持久戰》分析了,雖然戰爭初期日本強,中國弱。但是,只有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努力堅持下去,動員全民族的力量,一致對外,就可以改變日本強,中國弱的局面。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等是實現中日雙方強弱優劣轉化的必要條件。
《論持久戰》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亡國論”只看到敵強我弱,沒有看到敵我強弱優劣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速勝論”沒有看到中國勝利日本失敗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中日雙方在對立和斗爭中,通過一定的條件,雙方力量會發生消長,強弱地位會發生轉化。這種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體現了矛盾對立中的統一,是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思想在《論持久戰》中的充分運用。
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論持久戰》提出,針對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戰爭應以運動戰為主,配合游擊戰和陣地戰。在抗戰初期,國民黨的軍隊沒有按照這一方針,同日軍打陣地戰,結果輸得很慘。
《論持久戰》體現了《矛盾論》思想的典型運用,對指導中國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掌握了《矛盾論》,應用于實踐,必將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