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很高,希望他們有如松如柏的品質,如雄鷹一般可以展翅翱翔。即便,后來子女很平凡,但仍然希望他們可以踏踏實實地生活,孝順體貼父母。不想多和父母說一句話,不愿回家,仿佛這么多年的情意都一筆勾銷,彼此之間的緣分消耗殆盡。兒女,不孝順你,是有原因的。兒女之所以不孝順你,是從你對他這幾件事開始的,錯不了。一連生了三個姑娘,才喜得貴子。取名叫大寶,夫妻二人心里就只有這個兒子了,捧在手心里養(yǎng)起來的。大寶眼高于頂,卻沒有多大的能力,一看就是一個被慣壞的孩子。他自己開公司,卻營私舞弊,賄賂采辦,以次充好。出了事故,就知道逃跑。留下一個爛攤子,讓父母替他收拾。此時佟志才后悔,兒子犯錯,一大部分責任,是他沒有教育好。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孩子小時候,父母能護著他,當他成年后,他犯了更大的錯,連父母都無法承擔后果,只會毀了孩子。同時,子女面對父母的付出,也會不懂得感恩,只會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蘇珊·福沃德說:“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很多父母,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私有物。給予他生命,撫養(yǎng)他長大,仿佛他就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不管是學業(yè),還是他的事業(yè),和什么樣的人結婚,都應該由父母來做主。這樣的父母,雖然很愛孩子,但是因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會導致子女活得沒有自我,而且內心深處非常的叛逆。控制心強,管得太多,把孩子關在一個牢籠里,自認為這是給孩子最舒服的環(huán)境。可孩子往往不怕吃苦,不怕受傷,想要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糟糕,子女也不可能聽話孝順。許多子女,為了擺脫掌控欲太強的父母,會選擇去很遠的地方上大學,或者工作。長年,不愿意回家。《原生家庭》中寫道:“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子女犯錯的時候,父母的情緒會很激動。有時候并沒有考慮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發(fā)展,只是單純地發(fā)泄情緒。父母與子女不能平等地相處,總覺得自己的威嚴不可侵犯。子女與父母之間沒有了親近感,經營感情變得很難。如此,子女與父母之間,更多的是怨恨,是不理解,是冷漠。等到父母老了,也不愿意孝順父母。因為,他不懂得如何表達愛。如果,不尊重子女的意愿,他們的反抗勢必會很強烈,最終只會想逃離父母的管控。努力給予子女一個友愛、平等的相處氛圍,指引他們塑造更好的性格,樹立更遠大的理想,孩子會更孝順,也會更有出息。作者:聞秋聲,心理學研究者,新銳作家,以字為生。秋風煮雨,一杯清酒,三兩故事,在孤獨的路上與你為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