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過往,這幾十年來,我們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11年超日趕美,成功位列全球GDP第二,但人們的精神生活似乎并沒有因此得到相應的提升,反而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同胞開始覺得空虛、迷茫、焦躁。這是精神和物質的不協調,曾有部分外國媒體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客觀一點的,還是說我們還是有儒釋道三家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一個較為統一和堅定的價值觀與信念,例如基督教對于歐美國家,伊斯蘭對于阿拉伯國家。
是的,中國整個社會生態在不斷倒塌重建,伴隨著經濟的騰飛,知識的汪洋大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如海嘯般洶涌而來,我們被拋棄在一個光怪陸離的海島上,找不到自己的地理坐標,還被一個個突然崛起的財富神話沖擊著。然而已廣為人知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卻告訴我們——“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我們最高層次的需求。可我們連自己在哪,欲去往何方都不知道,何談自我實現,何談信仰。
但現實如莫言曾經所講過的,物質相對豐裕的時代,雖然很多人都在哭窮,但對于我們生存所需要的東西,真的不多。許多人開始發現,僅僅實現物質溫飽還遠遠不夠。
這是一個活下來容易,好好活著不容易的時代。
貧富差距日益加深的今天,人們像論語中所言:“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人被社會發展裹挾著前進而不知該到哪去,馬克思說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我們多多少少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隨著馬太效應的加劇,這種分化還在加深。沒有信仰或堅定的信念,有誰能超然物外,盡得其樂?
你覺得不管社會怎樣,你仍在獨立思考,有著思想的自由,信仰對自己似乎沒那么重要。我們總標榜著,獨立思考,思想自由,這固然好,但全部真相真的如此么?他們并不足以取代一個信仰對于人的重要性。
所謂的思想自由,獨立思考,只不過是從一個框架跳到另一個框架上,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而信仰和堅定的信念,才是歸途。
信仰無論在哪都將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會有一個相對完善的標桿,你會發現,在人生的路途上有一個信念相隨是件多么幸運的事。所幸多數主流宗教,像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佛教的佛經等,所提供的信仰大多都還是引人向上的,你可以在慎思后,選擇一種適合你的去信仰,他們全都是”真理“么?這點未必,但他們相對提供了一個完善的體系,在這些體系中你可以偶爾跳出來看看,跳出來想想,乃至于完善你的信仰體系。
同時,更慶幸的是社會的相對自由,并不妨礙我們自建坐標軸,你也可以選擇自建一個標桿,不加入宗教地自建完善自己的三觀,創建一個獨一無二的信仰。重要的是,一定要去想,一定要去找,一定要去做。
生命有限,自建坐標軸是一個浩大復雜的工程,但,知識的偉大之一在于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去了解研究一些現有的體系,如剛剛講的幾大宗教,他們是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事物的價值的,選擇接受一種適合你的,然后以此為模板和框架,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未來經歷不斷補充和調整。
越來越發現真正的牛人都有一套自己相對穩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保持著一份開放的心態,不斷的補充和調整著自身的坐標。
中國近代史從1840到1949,一路上充滿各種災難和屈辱,鴉片戰爭、甲午、辛丑等,讓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喪失對中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泱泱大國,卻長時間因落后而挨打。但從一個文明來說,在很大范圍的時間和空間里,中華文化都處于世界頂尖的幾個文明之列,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中國,千年來保留傳承得比較好的,就剩我們中華文明了,我們有著許許多多輝煌璀璨的文化,有眾多的先賢智者,有數不盡的精神食糧,同時,這也是我們所生長和熟悉的文明。
盡管他也有很多的不足,或者說,不合時宜,但每個文化都有其優缺,中華文化并不比任何文化差,為國為己,我們都應該對自己有自信,最近都在推薦各種簡史書籍,我順便推薦一本馮友蘭大師的《中國哲學簡史》,猶記當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經常被激動得內心熱血澎湃,無法安靜入座,必須外出,走幾大圈才能平靜心情,而后方能回來繼續拜讀。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以一個國人的樣子,一個個體的姿態,繼往開來。
文章寫到最后,似乎都得有個總結概括,寫這篇文章不為了什么,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出一點什么聲音,還能有更多一點的期望的話,我希望我們國人在這個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崛起的時代背景里,都能夠有自己的信仰或堅定的信念。如果可以的話,利用自身在這個中華文化中生長的優勢,批判性的繼承中華先賢的智慧,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