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由我國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著,它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曠世名著,也是中國道教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國道教的起源。
《道德經》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故稱為《道德經》。全書共分八十一章,它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巨著,并由此開創了中國幾千年的第一大教——道教。
《道德經》的創始人老子,是位神龍見首不見尾般的神仙人物。
其學究天人,門人無數,最著名的如莊子、鬼谷子等人。而老子在創作了《道德經》之后,竟神秘的不知所蹤,從此在無人見過。民間相傳老子最后是肉身成圣,平地飛升成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原籍為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他生活在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間。老子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唐高祖李淵尊為李姓始祖,老子被尊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一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現今存世的《道德經》中的精華就是最樸素的辯證法,其無為而治的主張被歷代帝王所推崇,也可以說是老子的學說,支撐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據《史記》記載,老子自幼好學,知識淵博,他在隨老師商容學習的過程中,對問題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為了解開所有的疑慮,老子經常仰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俯視山川大地,探尋人間萬物規律,以致于經常難于入睡。
后來,他的老師便推薦他去周朝的國都進行深造,并對老子明言道“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史記》之中說“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推薦他入收藏室為吏,收藏室是周朝的典藏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通過這段經歷,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天文、地理、軍事、哲學、醫藥、占卜無所不精,成為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仙。
老子生于春秋時期,當時各諸侯國雖名義上還尊周王朝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周朝廷對諸侯國已經失去了控制能力。
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相互攻伐,戰爭不斷,老子目睹了民間百姓的疾苦,他曾向周朝廷獻上許多治國安民之策,但不為所用。于是,老子便棄官歸隱,開始周游各國講學。
民間傳說老子駕青牛西出函谷關,最終得道成仙。
據傳,最后見到老子的是守函谷關的尹喜,而《道德經》也是由尹喜傳出的,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歸隱,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意思就是說老子在出函谷關時,遇到了守官尹喜,尹喜知道老子是得道的高人,見他歸隱之意已決,便請老子為世人留下些財富,于是老子便將自己所學到知識,結合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禍福安危,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著書上、下兩篇,共五千言,這就是影響中國數千年的《道德經》。
自從《道德經》問世后,歷代皇家對老子的祭祀就一直延綿不斷。
漢恒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等眾多真命天子,都曾親自至鹿邑朝拜老子。
漢恒的劉志尊老子為道教始祖,并在老子的誕生地鹿邑建“老子廟”,對他進行四時祭祀。皇家對老子的尊崇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頂峰,唐高祖李淵把老子奉為李姓始祖,以鹿邑“老子廟”為家廟,唐玄宗李隆基曾兩次謁拜老子,又將“老子廟”改稱為“太清宮”,由此可見歷代皇家對老子及老子的《道德經》是何等的尊崇。
我們現在所稱的《道德經》在戰國時期被稱為《周書》,秦朝稱為《上至經》,漢朝時則直呼位《老子》,直到司馬遷的《史記》中始稱“老子著書上、下兩篇,言道德之意”,由此才總稱為《道德經》。
《道德經》的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無上寶典,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并催生出了中國第一大教“道教”。
創始人老子,因其神龍見首不見尾,最終去向成迷,不知所蹤而被尊奉為仙中之仙。